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场耦合理论是近年来粮食储藏领域的热点,研究多场耦合效应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为粮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生物场和物理场为耦合基础进行研究,以含有不同虫口密度米象(Sitophilus oryzae)的小麦作为生物场,通过粮堆的温度分布云图,运用响应面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了在不同环境(储藏温度15℃/相对湿度75%、25℃/70%、35℃/65%)中小麦的储藏品质变化,构建了小麦粮堆品质变化的多场耦合模型,分析了影响模型拟合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小麦品质模型的适用性范围,研究发现干面筋含量、降落值模型在耦合效应下具有较强的拟合度(R2>0.9),而脂肪酸值模型在15℃时拟合效果并不理想,丙二醛含量模型的拟合效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小麦储藏过程中,米象等生物场与其它场强的耦合效应对小麦储藏品质有显著影响,此时粮堆上层小麦的品质相比下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合理选择参数调整场强大小有利于小麦储藏品质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稻谷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并建立品质变化的预测模型,本文在多场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自主设计的温湿度控制的模拟仓储存稻谷120 d,研究其不同储藏时间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值以及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根据模拟仓内温湿度耦合的规律与稻谷储藏品质的相关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稻谷储藏品质变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稻谷储藏期间,温湿度均出现了耦合的现象,在粮堆中形成了温湿气的强弱耦合区域,在储藏第60d时,模拟仓内均出现了上层粮堆呈现一个“U”型高温高湿聚合区。60d后停止对冷热壁的制冷和加热温湿度的场强效应减弱,粮堆内没有无强弱耦合区的出现。温度和湿度的耦合作用对稻谷的水分含量的影响显著。稻谷储藏120 d时高温湿耦合区域稻谷的脂肪酸值达到接近重度不宜存的状态。而低温湿耦合区域和中间区域稻谷的脂肪酸值差异不显著。温湿度是影响稻谷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的主要因素,温湿度过高导致其活力下降。在温湿度耦合效应下稻谷脂肪酸值(Y1)和过氧化氢酶活动度(Y2)与温湿度和稻谷水分相关关系的模型分别为:Y1= -6.758 + 0.320X1- 0.081X2- 0.026X3 + 0.020X4 + 1.501X5,Y2 = 119.952-0.901X1 + 0.313X2 + 0.061 X3 - 0.044X4 - 4.088X5(X1:粮堆温度;X2:粮堆湿度;X3:粮堆深度;X4:储藏时间;X5:水分含量)。研究结果对于丰富多场耦合理论,指导智能化粮食储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常温、低温两种不同储藏方式下稻谷的降落数值、脂肪酸值、总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两种储藏方式对粮食品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的储藏品质变化因储藏方式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同一品种低温储藏优于常温储藏,低温储藏能够延缓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4.
浅析气调储藏技术对粮食储藏生物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体组分对粮堆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影响很大.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生物降氧或人工降氧的方法来改变粮食储藏环境中的气体组分,可以有效抑制粮堆生物体的代谢作用,降低粮食的呼吸强度,延缓粮食品质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气调储藏粮食时,应控制粮食水分,以免粮食发热霉变.  相似文献   

5.
粮食储藏生理性变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粮食储藏变质对农业生产及食品加工影响巨大。粮食生理劣变是一个复杂、渐进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学过程,与其籽粒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粮食籽粒酶活性降低,呼吸作用下降,生命力减弱等是其生理变质的外在表现,储粮生理活动是引发其生理劣变的本质要素。深入了解粮食籽粒在储藏过程中生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对揭示储藏生理变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粮食籽粒储藏衰老过程中种胚微观结构、营养物质转化、线粒体呼吸作用、细胞抗氧化系统、遗传物质变异等的研究现状,并对粮食储藏保鲜原理进行讨论,以期为提出延缓和预测粮食储藏劣变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变温储藏对粮食霉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在降温和升温模式下储粮霉菌活动的特点,结果表明,粮温每2d变化1℃,范围从35~15℃,储藏14%水分小麦,发现霉菌显著生长现象(P<0.05)的时间,降温模式为14d,升温模式为42 d,霉菌的活动特性与在恒温条件下有明显的差异.降低储藏起始点温度,维持储粮水分的稳定及通过调节变温的速度可以有效控制霉菌的生长.因此,粮食在变温状态下储藏,必须采取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才能确保粮食储藏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来粮食控温储藏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探讨了不同控温储藏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以期为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储藏条件对花生品质的影响,探讨花生储藏的最佳方式以延长花生贮藏期及确定花生保质期。方法 以豫花15为研究材料,探讨在3个温度(15、22、30 ℃)以及3种储藏方式(常规、充气、真空)下,花生品质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 3种储藏方式的优劣排序为气调>真空>包装。酸价受储藏方式、温度、取样时间的变化影响差异显著。过氧化值与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取样时间极显著负相关。温度对花生油亚比(O/L)也有显著性影响,粗脂肪含量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之间差异不显著,蛋白含量随温度升高呈显著性增加。结论 不同储藏条件下对花生储藏品质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储藏时间、储藏温度、储藏方式。储藏方式的优劣排序为气调>真空>包装。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不同储粮温度及储藏方法稻谷的发芽率、脂肪酸值、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规律,测定了不同储藏温度下常规和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当储藏温度较低时,常规和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检测指标较为接近;而高温储藏时,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常规储藏。因此,稻谷储藏时,低温储粮应是首选方案,当低温不易实现时,可选择气调储藏以减缓温度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储藏方式对粳糙米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和储藏温度的升高,充氮气调和常规储藏粳糙米的发芽率、生活力均呈下降趋势,且温度越高,下降得越明显;常规储藏较气调下降较慢,气调储藏在保持糙米种用品质上并不占优势。气调组和常规组粳糙米的脂肪酸值和丙二醛含量随着储藏时间和温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温度越高,增加越明显;在低温区(20、25和30℃)这些指标随时间的增加幅度较之35℃要小一些,气调储藏能够缓解高温对粳糙米品质的不利影响。常规储藏和气调储藏的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低温区变化相对缓慢,35℃条件下变化幅度较大;但常规储藏降低得更明显,气调储藏的值要好于常规储藏。因此,低温储藏是保鲜粳糙米的最佳手段,在低温条件受限的地区,可考虑使用充氮气调储粮技术,既节约成本,又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11.
利用空调控温和内环流控温两种储粮技术,开展东北粳稻品质变化研究实仓实验,分析粮情、储存品质、蒸煮品质、质构品质及能耗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控温储粮期间,两种技术能使仓温保持在20~25 ℃,表层粮温控制在23 ℃以内,但空调控温效果更明显,而内环流储粮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其表层粳稻水分含量下降了0.2%,且运行费用较低;储藏期间,两试验仓粳稻的水分、品尝评分值、米汤pH值、米饭的粘性和弹性均呈下降趋势,而脂肪酸值、米饭吸水率、膨胀率、米饭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均呈上升趋势,且在储藏过程中,两种储粮技术均能有效延缓粳稻的品质劣变,确保东北粳稻的安全度夏和实现绿色保质储藏。  相似文献   

12.
综合储粮技术在处理粮堆发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粮食储藏过程中发热原因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并总结区域各中储粮存储点在粮食保管中的经验,提出粮堆发热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稻谷高温季节入仓降温工艺对其储藏品质变化的影响,为低温储粮整仓谷冷设备合理选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不同降温梯度(1℃<ΔT<3℃)、降温时间(5、7、9、11天)的比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偏高水分稻谷(14.3%和14.8%)入仓后从30℃分别降温至19℃和15℃过程中其脂肪酸...  相似文献   

14.
大宗粮食分仓储存是以粮食用途和品质控制为导向,满足“五优联动”,增加优质粮食供应为目的的现代粮食储存方式,代表粮食储存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分仓储存单仓仓容的确定,与储存的粮食种类、品种、用途及出仓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技术等直接相关。通过对储粮用途、销售出仓存在问题和客户接纳能力的分析得出:不同粮种、用途的粮食分仓储存单仓仓容规模应与其销售去向的接纳能力相匹配。初步研究提出了现有技术条件下,与客户接纳能力相匹配的适宜单仓仓容规模和开展现代粮食分仓储存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粮食分仓储存品质控制技术及粮仓仓型研究等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灌肠类低温肉制品货架期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生产操作规范提供基础数据。模拟超市环境温度在0~4℃和7~11℃条件,每隔10d对方腿类产品进行感官、理化、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0~4℃贮藏条件下,产品的细菌总数增长速度明显低于7~11℃,说明低温有利于抑制微生物的增长;大肠菌群均未检出,说明产品卫生状况良好;7~11℃产品的pH值、保水性、色泽的波动大于0~4℃的贮藏环境,说明较低贮藏温度更有利于保持产品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6.
贮藏温度对大平顶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贮藏环境对大枣品质的影响,以朝阳大平顶枣为原料,在0℃、4℃、10℃、20℃温度下进行贮藏试验。通过测定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硬度、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贮藏中水分的迁移,研究大枣的水分动态s变化的微观过程。结果表明:0℃和4℃低温贮藏能显著延缓大枣硬度的变化,抑制大枣贮藏期间失重率的增加。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还原糖含量开始下降的时间延后。贮藏35 d时,0℃贮藏的大枣中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比4℃、10℃、20℃的含量高9.90%、44.10%、54.50%。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大枣中水分迁移情况,测得自由水幅度下降顺序为20℃>10℃>4℃>0℃,温度越高,自由水在贮藏中的损失越多,下降的速率越快,从微观角度初探了大枣贮藏过程中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7.
郑亚琴  于军香  冯宪民 《食品科学》2012,33(20):331-333
以黄秋葵荚果为试材,研究9℃恒温条件下1-MCP对秋葵荚果叶绿素、氨基酸、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和外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的前2d,1-MCP处理不能抑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但2d后,1-MCP处理均可延缓叶绿素含量的降低。1-MCP处理组氨基酸含量下降比较缓慢,其中200nL/L处理组氨基酸含量下降最慢。对照组与1-MCP处理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0nL/L处理组能更好地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同时,1-MCP处理可抑制果实硬度下降,更好地保持秋葵荚果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不同预冷方式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荔枝不同预冷方式对贮藏品质影响,以"淮枝"荔枝为材料,分别采用冰水(L1)、冷库(L2)、差压(L3)以及高湿差压预冷(L4)处理,而后进行25 d保鲜试验,分析并对比不同预冷方式对荔枝贮藏后质量影响。结果表明:保鲜时间延长,荔枝质量损失率不断提高但均未超过1.5%。从5 d至25 d,L1、L2所得好果率从99.33%、53.29%分别降至15.70%、5.29%,L3、L4 10d后几乎无好果;L1、L2、L3和L4褐变指数分别从1.32、2.42、3.37、3.02升至2.97、3.94、4.18、3.97;同一时期,L1所得好果率和褐变指数明显优于其它方式。前10 d,L1所得色差值明显大于其它预冷方式;L3、L4感官评定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明显低于L1。各预冷方式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在16.63至17.93之间且无显著性差异,并表现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可滴定酸(TA)含量不断减少。基于对比结果,冰水预冷是荔枝较适合预冷方式。本文为荔枝预冷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曹琦  王建军  邓丽莉  曾凯芳 《食品科学》2015,36(20):252-257
研究不同剂量己醛熏蒸处理对采后脐橙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脐橙果实用0(对照)、50、100、150 μL/L的己醛熏蒸处理24 h后,于5 ℃、85%~90% 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60 d,并定期进行指标测定和感观分析。结果显示,50、100 μL/L己醛处理对脐橙果实的贮藏品质无显著影响;150 μL/L己醛处理会对果实造成毒害,表现为果皮褐变和果肉汁囊枯水、粒化;同时,150 μL/L己醛处理果实的还原型VC含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说明适宜剂量的己醛熏蒸处理能够控制脐橙果实侵染性病害的同时不影响果实的贮藏品质,过高剂量的己醛处理会造成果实的生理性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