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常压炒籽、微波和压力炒籽预处理亚麻籽并压榨制油,分析探讨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气味、色泽、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处理及微波、压力炒籽预处理所得压榨亚麻籽油的色泽、酸价和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均优于目前常采用的常压炒籽(170℃,45 min),压力炒籽所得压榨亚麻籽油具有令人愉悦的浓香风味;采用压力炒籽(1. 0 MPa)和微波(亚麻籽水分含量17%,700 W,6 min)所得亚麻籽油的营养品质较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且不同预处理工艺对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经过常压炒籽(170℃,45 min)得到的压榨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好,压力炒籽(1. 0 MPa)其次。因此,利用压力炒籽技术提高压榨亚麻籽油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制油方法对青海亚麻籽油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对青海亚麻籽分别进行焙炒、烘烤、高压高温湿热、脱胶、真空冷冻干燥前处理,再分别采用螺旋压榨法和液态静压法制油,测定亚麻籽油出油率、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脂肪酸含量、挥发性组分相对含量、总酚含量,并利用Schaal烘箱法建立亚麻籽油氧化动力学模型预测货架期。结果表明,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出油率、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均低于其他处理组,模拟预测货架期最长,为353 d。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种类最多,为72 种,其他制油方法制得的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为40~60 种,不同制油方法对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影响明显。此外,亚麻籽油5 种主要脂肪酸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54.71~61.03 g/100 g,不同制油方法对亚麻籽油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明显。综上,与其他方法相比,焙炒螺旋压榨法制得的亚麻籽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温度对亚麻籽进行炒籽并压榨制油,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炒籽温度对压榨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压榨亚麻籽油的气味从坚果芳香过渡到严重焦糊味,色泽加深,在195℃炒籽45 min时形成热榨亚麻籽油特有的浓香型风味;营养成分如VE、总酚以及甾醇含量随炒籽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少,在255℃炒籽45 min时,3种营养成分的损失率分别为75. 7%、76. 5%和88. 9%;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K232值、K270值随炒籽温度升高而增加,且炒籽温度对压榨亚麻籽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适当炒籽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是有利的;高温炒籽压榨亚麻籽油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与其理化指标密切相关,进而共同影响压榨亚麻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烤籽温度对压榨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经过不同温度烘烤后的亚麻籽压榨取油,分析压榨亚麻籽油的品质及理化指标.研究表明:随着亚麻籽烘烤温度升高,亚麻籽油的气味从特有坚果清香味过渡到浓香味,直到最后的焦糊味,色泽呈加深趋势,磷脂和总酚含量增加,维生素E含量减少;适当加热有利于增加其氧化稳定性,但磷脂含量增加,色泽变深;烘烤温度对酸值和主要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以白芝麻为原料,研究电热转筒焙炒炉焙炒对压榨法芝麻香油和水代法芝麻香油木脂素含量的影响,并对氧化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焙炒程度和制油工艺对芝麻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水代法芝麻香油中芝麻林素和芝麻酚的含量变化显著高于相应的压榨法芝麻香油(P0.05);随着焙炒程度的增加,芝麻林素发生分解其含量急剧下降,而芝麻酚含量增加;当焙炒温度大于200℃或者焙炒时间大于30min,芝麻酚可能因发生聚合而含量降低。随烘焙程度的增加芝麻香油的氧化稳定性呈增加趋势,主要归因于芝麻酚含量的增加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生成等多种抗氧化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30 t/d浓香亚麻籽油加工生产线为例,介绍了亚麻籽经高温烘炒、机械压榨、低温过滤的纯物理方法制取浓香亚麻籽油的工艺过程。概述了主要工序的操作要点及设备选型,分析了影响浓香亚麻籽油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调试中工艺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其独特的生产工艺能够使制取的亚麻籽油产生浓郁的香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亚麻籽中天然的活性营养成分和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7.
以油菜籽、亚麻籽为原料,压榨饼残油率为指标,研究两种油料的压榨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油料入榨水分含量、入榨温度、环境温度对两种油料压榨饼残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油菜籽最佳压榨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含量3%、入榨温度65℃、环境温度2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菜籽压榨饼残油率为9.32%;亚麻籽最佳压榨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含量3%、入榨温度65℃、环境温度3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亚麻籽压榨饼残油率为8.01%。物性测试结果表明,亚麻籽的硬度、脆性大于油菜籽的;两种油料子叶细胞及其压榨饼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经过压榨油料细胞结构严重变形并被破坏,实现了油脂与压榨饼的液固分离。  相似文献   

8.
针对亚麻籽油产品质检经常出现苯并(a)芘含量超标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炒籽压榨生产亚麻籽油工艺中炒籽温度、炒籽时间对压榨亚麻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规律和防控措施。结果表明:炒籽温度超过180℃后,炒籽温度越高,压榨亚麻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越高,且苯并(a)芘含量超过国标限量值(10μg/kg)的炒籽时间越短,说明炒籽温度过高是出现产品苯并(a)芘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热重分析实验发现亚麻籽在172~174℃有热失重速率谷值,超过该温度后,热失重速率快速升高,说明有机物大量裂解从而快速生成苯并(a)芘;结合炒籽实验和热重分析实验,防控苯并(a)芘含量超标的适宜炒籽温度为不高于170℃; 170℃炒籽75 min压榨得到的亚麻籽油苯并(a)芘含量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值(10μg/kg),可以作为有效防控苯并(a)芘含量超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亚麻籽油加工不当所引起苯并芘超标的不安全性,探讨了制备工艺(籽炒时间和温度)对亚麻籽油中苯并芘含量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混合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亚麻籽油中苯并芘的去除效果,并采用模拟煎炸实验对亚麻籽油苯并芘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炒籽温度和时间对亚麻籽油中苯并芘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以及炒籽时间的延长,压榨亚麻籽油中苯并芘含量逐渐增加;另外,混合吸附剂去除亚麻籽油中苯并芘的最佳条件是活性炭和活性白土用量分别为0.3%和2.0%(质量分数)、吸附温度90℃以及吸附时间25 min,苯并芘的去除率高达(90.83±1.06)%。煎炸实验表明:亚麻籽油在180℃下煎炸馒头、豆腐、苹果块及瘦肉等食材12 h后苯并芘含量大幅增加,且煎炸豆腐上升速度最快,上升幅度依次是豆腐>瘦肉>苹果块>馒头。  相似文献   

10.
以菜籽、花生、亚麻籽、葵花籽、芝麻5种油料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螺旋压榨法制油(热榨),与未处理组(冷榨)作对比,研究螺旋压榨制油法对5种植物油感官指标(色泽,气味、透明度、黏度、滋味)、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主体组分(脂肪酸、挥发性组分、甘油三酯)、微量组分(总酚、维生素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油方法对植物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制油方法对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及甘油三酯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但会使植物油特征香气组分发生明显变化;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2、1.7、1.1、1.5、1.5倍;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07、1.06、1.14倍,冷榨菜籽油、冷榨芝麻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02、1.05倍。  相似文献   

11.
Demand for oil extracted by cold press, such as rapeseed oil, is increasing, but oil extraction yield, and nutraceuticals content are lower for cold pressed oil, compared with oil extracted by solvent. In this study, rapeseed was treated with microwaves,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enhancing oil extraction yield, oxidative stability and nutraceuticals content. Rapeseed was pretreated with microwaves for two different times (2 min and 4 min) and oil was then extracted with a pres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il was also extracted from untreated rapeseed by solvent and press. Results showed that solvent-extracted oil had the highest phytosterol content. Microwave pretreatment of rapeseed can increase the oil extraction yield (by 10%), phytosterols (by 15%) and tocopherols (by 55%) of the oil extracted by press. Oil extracted from untreated rapeseed by press had the lowest oxidative stability (1 h); this was increased to 8 h by pretreatment of rapeseed with microwaves. Therefore, from the obtained results, it is advisable to treat rapeseed with microwaves before extraction by oil press, because it gives a relatively good recovery of oil, with a high amount of nutraceuticals, and can produce oil with a longer shelf life and enhanced value.  相似文献   

12.
以含50%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二葡萄糖苷(SDG)的亚麻木酚素粗提物(50%SDG)为水解原料,对制备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SECO)粗提物的HCl浓度和水解时间进行优化,进一步通过溶剂萃取、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制备SECO粗提物,并将其应用于磷脂-亚麻籽油乳液体系中,研究水解前后亚麻木酚素粗提物对磷脂-亚麻籽油乳液在65℃高温储藏过程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Cl浓度1 mol/L、水解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水解,可制备SECO含量为65%的SECO粗提物(65%SECO);在磷脂-亚麻籽油乳液高温储藏(65℃)过程中,65%SECO组乳液粒径无显著变化,但对照组和50%SDG组乳液粒径增大;与对照组乳液相比,储藏7 d,65%SECO和50%SDG可分别将乳液中氢过氧化物含量降低11%和27%。由此可见,在磷脂-亚麻籽油乳液的高温储藏(65℃)过程中,50%SDG具有较好的抑制油脂氧化的效果,但通过水解制备的65%SECO能显著提高磷脂-亚麻籽油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焙炒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和芝麻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液压压榨法制油(热榨油),分析植物油的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主体组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挥发性组分)和总酚含量,并与未焙炒处理直接压榨制取的油(冷榨油)作对比。结果表明:热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冷榨油(p<0.05),其中,热榨亚麻籽油酸值(KOH)最高(0.96 mg/g),热榨菜籽油过氧化值最高(1.02 mmol/kg);冷榨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显著高于热榨油(p<0.05),其中冷榨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0.16%);热榨油的色泽较冷榨油深,其中热榨菜籽油的色泽最深(R1.1,Y31);焙炒对植物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热榨油中醇类、醛类和酸类等挥发性组分较少,但杂环类物质较多;热榨菜籽油、亚麻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芝麻油总酚含量分别是其冷榨油的1.38、1.57、1.51、1.80倍和1.27倍。因此,焙炒对植物油品质影响较大,应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亚麻籽油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分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热榨亚麻籽油和冷榨亚麻籽油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技术对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关键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出热榨亚麻籽油特征性香气成分共16?种,包括7?种醛类、4?种杂环类、3?种醇类、1?种酸类、1?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共鉴定出14?种特征性香气成分,包括6?种醛类、4?种醇类、3?种酸类、1?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和热榨亚麻籽油共有香气成分7?种。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E)-2-己烯醛是热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是其烤香味、油脂味的重要来源;乙酸是冷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5.
以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测定多种微量成分(磷脂、油酸、β-谷甾醇、二酰基甘油)在stripped亚麻籽油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并研究反胶束的形成对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以及生育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是形成反胶束的重要组分,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25 μmol/kg;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微量成分对亚麻籽油的热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但形成反胶束后则能显著降低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约12%)以及氧化诱导时间(约33%),增加贮藏过程中氢过氧化物(约36%)、丙醛(约13%)和己醛(约200%)的含量,显示出促氧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生育酚的添加能抑制油脂氧化进程,但反胶束的形成使油脂中氧化产物浓度高于对照组,降低了生育酚的抗氧化活性。因此控制亚麻籽油中反胶束的形成将有助于油脂氧化稳定性,为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稳态化控制提供新的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适宜的油茶籽油提取方法,采用古法压榨、螺旋压榨、液压压榨3种方式制取油茶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感观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成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方式能显著影响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以及营养功能成分,对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小。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3种压榨方式以古法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最好,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坯片为原料,采用罐组式浸出法,正戊烷作溶剂进行浸出研究。通过改变影响因素,选择最优工艺条件,结合实际要求得到正戊烷浸出工艺条件为:浸出温度26℃,浸出次数3次,豆坯水分含量6.63%,豆坯坯厚0.231mm,在此条件下,粕中残油率为1.03%;浸出所得大豆毛油色泽Y70、R2.0,酸价1.81mgKOH/g,不皂化物含量1.73%,磷脂1.31%,并与正己烷浸出进行比较;同时测定浸出大豆粕蛋白含量为57.7%,NSI值82.7%。  相似文献   

18.
微波处理对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技术对亚麻籽粉进行处理,探讨了微波处理条件对亚麻籽粉中生氰糖苷含量、出油率以及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有效降低亚麻籽粉中生氰糖苷的含量,增加亚麻籽粉的出油率;对亚麻籽油中的黄酮和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甾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亚麻籽油的过氧化值、酸值也会增加,碘值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