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叠合盆地及其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称为叠合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史是叠合盆地本质特征;叠合盆地具有复合不整合面,叠置地质结构,断裂-不整合系统复杂,构造变型样武多样等4个基本地质特征;叠合盆地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其油气分布极为复杂,迫切需要新的地质理论指导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地震剖面的重新对比解释,对盆地构造格架、形成演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第四纪与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为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叠合盆地。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主要位于乌图美仁—大柴旦断裂带以西,第四纪盆地主要位于该断裂带以东,一里坪坳陷是两期盆地的主要叠合区域。第三纪盆地形成于早喜马拉雅运动,发展于中喜马拉雅运动,消亡于晚喜马拉雅运动,经历了由断陷到坳陷至反转隆升的过程。下第三系具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中新统与上新统具有相对统一的坳陷中心,后期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褶皱发育。而第四纪盆地形成于晚喜马拉雅运动,为走滑盆地,沉积中心在纵向上向东有所迁移,构造变形弱,多为同沉积构造,幅度较小。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在油气勘探上必须采取非常规思路和方法,向斜部位、构造裂缝可能有大发现。  相似文献   

3.
三塘湖盆地构造及形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胡斌  关强 《新疆石油地质》1999,20(5):374-378
三塘湖盆地是一个长期处在挤压应力环境下的中小型叠合型盆地,盆地南北两侧长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造就了两隆夹一坳的构造格局。盆地中部坳陷区以压扭性构造为主要特征,并受断裂影响形成三个变形带及一系列次级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4.
海相层系成烃成藏地球化学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结构复杂的叠合盆地中海相层系油气系统的演化具有其特殊性,油气实验地质技术特别是地球化学测试技术的发展,对深入认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的基础理论、油气勘探开发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近年来形成的适合于叠合盆地复杂性与特殊性的勘探实验技术系列,重点包括烃源成烃评价、油气运移示踪和成藏过程等方面,促进认识叠合盆地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晓云  罗群 《断块油气田》2006,13(5):8-10,14
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称为叠合盆地;多层段多期生排烃多期运聚散,多来源多阶段混合成藏,多区带多旋回改造调整,油气藏分布预测困难是叠合盆地的4个主要油气地质特征;叠合盆地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油气分布极为复杂,迫切需要新的地质理论和相关配套技术解决叠合盆地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6.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对策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中国大陆处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经受了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演化的作用,形成盆地与造山带镶嵌分布的复杂格局。其中发育的沉积盆地多为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叠加复合形成的多旋回盆地,主要有前陆/克拉通、断陷/坳陷与多期克拉通内坳陷三种叠合盆地类型。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明显受盆地地质结构的控制,表现为各类原型盆地都发育了独特的含油气系统,多期含油气系统在垂向上叠置、交叉与平面上并列或交叉,其中生成的油气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发生窜通混聚,形成复合含油气系统。中国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多灶、多阶段生烃与多期成藏的特点,含油气系统之间常常发生叠置、交叉或贯通,形成了继承型、延变型与改造型等复合含油气系统类型,其中的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相当复杂,超出了L.B.马恭等已有的概念与方法。剖析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发展相应的评价技术,对其进行精细描述是开展复合含油气系统有效勘探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黄骅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构造上隶属于华北盆地.通过对黄骅坳陷构造演化、盆地叠合改造过程和研究区内深层烃源岩演化过程的研究,以及对盆地叠合改造影响黄骅坳陷深层油气成藏和新生古储、古生古储、古生中(生界)储、新生中(生界)储等多种成藏类型的分析,认为该区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较大,提出新生古储潜山、中央隆起带新生中(生界)储潜山、古生古储原生油气藏等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同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新生代盆地原型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对各阶段盆地原型结构进行了分类,总结出研究区新生代以来主要受2期构造-热体制控制,具备典型断-坳原型叠合结构。通过与勘探程度较高的渤海湾复式盆地进行类比,认为区内东部坳陷带继承性断-坳叠合结构较西部坳陷带非继承性断-坳叠合结构更具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5中国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富集主控因素11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有利碎屑岩储层的基本类型17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演化与天然气富集25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31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地质结构特征42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层序格架、砂体类型与油气藏分布47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59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65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构造特征与成藏模式69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石炭系上部岩性预测80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85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科技与人石油地质特约报道1中国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充分应用钻井与地震资料,开展Termit叠合裂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控藏机理研究。研究表明:Termit盆地主要经历3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早白垩世裂谷期,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2晚白垩世坳陷期,以浅海、三角洲和远岸水下扇沉积为主,发育主力烃源岩;3古近纪裂谷期,以短轴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发育主力储集岩与区域性盖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生、储、盖层,断裂体系及构造圈闭的展布,决定了盆地油气的空间分布:1沉积演化控制了生、储、盖层分布,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2构造演化控制了输导体系和构造圈闭分布,形成了多个复杂构造带,控制了油气平面分布;3沉积相带控制储集砂体微观结构及宏观展布规律,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建立叠合裂谷复合油气成藏模式,明确白垩系-古近系下一步勘探领域,有效指导盆地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西段地质结构分析与油气远景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西段,地质结构处于吐哈北部博格达前陆盆地冲断带西段,是盆地内结构最复杂、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近年勘探研究工作逐渐深化冲断带的结构认识,该区整体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地质结构特征,由南往北发育;同时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基础评价,该区紧邻生油凹陷,油气成藏以喜山期成藏为主,圈闭和储层是该区成藏关键因素,由此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六盘山盆地是油气勘探很有前景的地区,三叠、侏罗系生油条件与鄂尔多斯盆地相似;白垩系发育厚度很大的暗色泥岩,它们在盆地中南部达到了低成熟-成熟阶段。燕山运动期形成的构造、地层圈闭是白垩系以下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白垩系生成的油气主要聚集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发育的构造中。应根据三叠-侏罗系和白垩系两套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围绕海原、固原主要生油凹陷寻找、落实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华北盆地的构造演化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盆地各主要拗陷都是张性盆地,构造演化的三阶段形成盆地发育三期,由于基底结构、沉降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成油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垂向上为三层含油结构,其中油气主要富集在断陷充填期,为下第三系自生自储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受南天山造山带和西昆仑造山带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对冲地质结构,时间上,表现为不同演化阶段构造格局与沉积环境的差异;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与构造层序的叠置。圈闭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凹陷内主要有2套生油岩:侏罗系及石炭系-下二叠统生油岩,目前正处于生油高峰的侏罗系生油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为主力生油岩。凹陷内主要发育2套优质储盖组合:下第三系-白垩系储盖组合及上第三系中新统内部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喀什凹陷具备形成规模油气田的物质基础,是寻找油气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长期发育的巨型克拉通复合型含油气盆地。其形成演化历经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旋回、震旦纪—早二叠世克拉通盆地发展旋回和晚二叠世—新第三纪前陆与陆内盆地发展旋回。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是主要生油气期和油气聚集成藏期。  相似文献   

17.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系膏盐岩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石油地质调查与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在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广泛地发育了膏盐岩沉积,其中中侏罗统雀莫错组、布曲组和夏里组膏盐岩最发育。受前陆盆地北部冲断带和前陆隆起的制约,膏盐岩主要沿中央隆起和盆地北部边缘展布。膏盐岩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封闭—半封闭泻湖和萨巴哈环境,具有较好的封闭性,为盆地最重要的盖层。同时,膏盐层变形产生了多种类型的盐相关构造圈闭,这些圈闭构造主体形成于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与盆地主力烃源岩的生烃高峰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为盆地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是一个为二叠系生油凹陷所围绕的继承性隆起区,南面又面临侏罗系的生烃区,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该区拥有四大套储盖组合:以石炭系火山岩体为储集层,其上的风化壳为盖层;以二叠系夏子街组为储集层,下乌尔禾组为盖层;以上乌尔禾组和中下三叠统为储集层,上三叠统为盖层;侏罗系自储自盖。该区圈闭以构造圈闭为主,形成早、容积大。因此该区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对该区地层压力结构的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上下两个流体压力封存箱:下封存箱包括二叠系和三叠系,形成于三叠纪末或侏罗纪早期;上封存箱主要包括侏罗系下部,形成于白垩纪晚期。该区存在的3次成藏事件与封存箱的演化有重要关系。三叠纪和早侏罗世是下封存箱的箱内成藏期,源于风城组的油气在二叠系和三叠系形成原生油气藏;中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是下封存箱的箱外成藏期,源于二叠系的油气在下封存箱外的侏罗系形成油气藏;第三纪至今,对于上、下封存箱都是箱内成藏期,上封存箱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气藏,下封存箱则形成源于二叠系的油气藏。莫索湾地区常压带、上封存箱和下封存箱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图5参2(张年富摘)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直区南部,区内断坳叠置,共经历了五次构造运行,其油气成藏规律有别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油气源岩 河子组,营城组及登娄库组,在部分断层不能成为油气垂向油气通道的条件下,油气在烃源层内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原生油气藏,经后期强烈改造,部分原生油气藏现到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综合研究认为,勘探靶区的选择应以近源的含油气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