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轴线源于几何,后进入美学,在建筑设计中,无论是远景、中景还是近景,无论是中式建筑还是西方建筑,轴线的运用一直贯穿古今,轴线化空间美学突出秩序、理性、庄严、宏伟,为现代建筑艺术场景化打造提供了重要设计理念与方法.长沙滨江文化园以“顽石”和“沙洲”作为创作构思原型,并在建筑空间布局中加入一些轴线化空间美学的设计细节,将经典设计的秩序感引入其中,使得看似偶然且随机的不对称建筑在整体空间布局中形成连续贯穿前后场的线条,规划出了一款具有与轴线化空间美学风格的文化园空间.  相似文献   

2.
1总体构思 广东惠州市科技馆、博物馆项目位于惠州市江北中心区.根据详规,江北中心区将形成"一轴十区"的空间布局:一轴为以惠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为起点,延伸至东江对岸的城市景观轴线;十区指由市政府行政中心区、市民乐园区、文化娱乐区等不同功能组成的十个区.江北中心区被定位为惠州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商贸中心.而科技馆,博物馆则是形成市民广场城市空间的核心建筑.  相似文献   

3.
该设计属于老建筑加建,设计主题定为摄影博物馆.展示内容为以20世纪80年代西安城为背景的十张照片.设计主要呈现三个部分的内容:文脉背景、建筑的独一性以及据此产生的交流空间. 文脉:照片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城墙而展开的.该摄影博物馆既为了用空间承载摄影作品的感情记忆,也利用空间来描述设计者对西安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江南贡院遗址的所在地,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是一个保护、发掘、整理、展示的过程。这种深入地下的探索建立了一种通过地形学解读和修复历史街区城市结构的途径。博物馆的出现恢复了江南贡院南北轴线的贯通:从南至北依次将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串联为一个完整的空间轴线序列。同时,博物馆顶部是一汪平静的池水,浅水池的四壁从地面微微抬起。中轴线上,水面静静地倒映着明远楼及周边的城市与来客。  相似文献   

5.
今日建筑     
《时代建筑》2007,(6):136-137
1.项目名称:尼尔森-埃德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增建与改造 地点: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建筑师: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建筑师事务所 时间:1999~2007 尼尔森-埃德金斯艺术博物馆的扩建部分采用了景观引导建筑的方式.随着空间转移和时间流动,建筑逐渐展现在每位游客面前。新建筑将现有的雕塑花园以及整个博物馆场地都整台到游客的游览区。  相似文献   

6.
地点:南韩大邱时间:1999年,竞赛获奖项目面积:2F/B1, 18,581M2惠明大邱市立艺术博物馆的设计集传统精神、自然和南韩的建筑风格于一身,也符合国际潮流。空间的连续、交迭,体现在建筑体块和庭院的线性组合之中,丰富多样的水景,以及一系列的室外平台空间,与南韩传统建筑有着神似之处。三个纵向的巨大体块贯穿东西,提供多方面的功能。教育设施与展览设施相分隔,主要设施可从入口大堂及多向的门廊进入,水景贯穿该建筑内部。另外,入口轴线上的玻璃盒子消除了线性组合的单调性,大大改善了视觉效果。(惠明)Daegu Museumn of Art…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大师西扎主笔设计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所呈现的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耐人寻味.其"小体量,大气象"的空间艺术境界,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有着明显的互通之处,为研究空间艺术与"诗意"表达提供了极佳的案例.文章从空间营造分析角度,以该建筑为例,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与当代建筑空间艺术的异曲同工之妙.重温经典,对比研读,旨在剖析空间营构方法,揭示内在规律;进而以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促进对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外建筑》2007,(12):52-58
纳尔逊——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推广,正引发并带动景观建筑创造出一种体验式的建筑架构,这种景观建筑对于参观者是全开放式的,它能随够着个人在时间、空间上位置的变换而产生不同的感知效果。这种称为布洛赫式的新增建筑,主要致力于现有的雕塑公园,将整个的博物馆园区转变成了参观者的体验区。新增建筑沿着校园的东部边缘延伸,并以五个玻璃透镜而著称。这五个透镜从现有的建筑群一直穿过雕塑公园,形成了新的空间和视角。这种景观、建筑、艺术三位一体的创新性结合方式,通过与博物馆馆长和艺术家们的密切协作得以实现,在艺术与建筑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变化并且相互支持的良好联系。  相似文献   

9.
郭谦  黄凯  孙琦 《南方建筑》2020,(6):62-68
通过阐述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渊源,强调当代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必要性。以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为例,通过对岭南园林历史、西关片区粤剧文脉、粤剧传唱空间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研究,分析粤剧艺术博物馆采用岭南传统园林形式的合理性,解读粤剧艺术博物馆如何继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岭南传统园林的当代营造。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建成为周边历史街区的复兴注入了活力,这是区别于“假古董”的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积极探索,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贺禧 《建筑结构》2021,51(11):后插12-后插14
博物馆是新时期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博物馆除具有收藏、展示功能外,还具有不同类型的文化推广活动等功能,在此情况下,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同时,其内部空间设计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不同的陈列形式,从而满足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的需要.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有着一定的规律,是传统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1.
刘二爽 《南方建筑》2018,(6):117-123
美术馆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其起源却与西方私人化建筑类型密切相关。美术馆的“公共”属性是后来发展的。文章从公共性的角度将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美术馆的演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以不同时期典型美术馆案例为研究对象,对西方美术馆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公共性观念与美术馆空间形态的对应关系,为正确理解美术馆各项活动的本质属性提供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和2006年刘克成在西安附近富平设计的两个博物馆方案,就其独特的背景 (一个当代陶艺中心)和生产而言,是两个特殊的作品。很大的自由被留给建筑师,用一些当地技术来实现的主馆展现了某种“粗野主义”建筑的特点。与由刘克成实现的另两座博物馆进行对比,这个主馆的独特性是明显的。这使人想到粗野主义这个流派在现代运动历史中的起源和内容,并提出了建筑设计在当今中国的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曹旻 《城市建筑》2014,(17):275-276
当代艺术与建筑貌似是两个互不相往来的意识形态,但其实互为贯通,只是一“墙”之隔。通过对朱锫设计的蔡国强四合院进行分析,对比两位所创作艺术的表达方式,寻找出了建筑与艺术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媒介来诠释现代东方意境的。  相似文献   

14.
刘珩 《时代建筑》2006,(6):34-37
文章记录了策展人侯瀚如和建筑师刘珩之间关于艺术空间的对话。对话从2005年广州三年展中的建筑项目即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谈开去,涉及展示空间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博物馆空间设计和博物馆整体策划的关系、展览模式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等方面,指出在出现大量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大众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传统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和策划经营方式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5.
崇嵩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11,29(6):145-147
该文以安徽泾县黄田村传统民居洋船屋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测绘调研和文献查阅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洋船屋的宅基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式、结构体系和装饰艺术等,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幢民居建筑所蕴含的当地独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设计精巧,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文章基于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以空间布局、空间组织与植物景观为线索,分析余荫山房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意境营造,阐释余荫山房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以期挖掘、展示和传承余荫山房的造园智慧。  相似文献   

17.
《CoDesign》2013,9(4):195-207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a of the exhibition as a living laboratory in the making and curating of interactive art. It suggests that museums can act as living laboratories where curators, artists and audiences collaborate in real-world settings. Such laboratories are shown to be essent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audience experience of interactive art, a key part of understanding interactivity as a medium. The paper describes Beta_space: an experimental public exhibition venue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interactive art. It places this initiative within a historical continuum of transversal cultural display and the use of the museum as laboratory. It identifies an emerging phenomenon of hybrid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exhibition spaces, and argues that such initiatives work to overcome the continued distinctions, within traditional cultural institutions, betwee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bject and experience, creation and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8.
欧阳露  黄越 《华中建筑》2010,28(5):173-176
美术馆和博物馆一样,是以展陈艺术品为主的博览型公共建筑。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对艺术方面的要求,使得美术馆建筑本身就与艺术品划上了等号。在设计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以及对场所、环境的营造时,设计者会充分考虑环境与参观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对美秀美术馆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了环境-行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9,27(3):134-141
该文论述了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戏场类型相比,形成并兴盛于清代的戏园具有室内性、商业性、独立性等明显的特征,并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清代戏曲活动的中心之一的北京戏园的历史沿革、区位分布、空间格局、演出文化等内容,认为其戏园建筑数量众多,格局完整,功能完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张鹏 《建筑师》2017,(6):84-90
叙事性是博物馆的内在特征。很大一部分现存博物馆中的叙事会被安排为线性模式,往往忽略了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性、片段性和模糊性。而本文用实例去说明解构主义博物馆因其自身固有的叙事性特质及非线性、不连续、片段化、模糊性及反清晰(并不是不清晰)的原则,可以创造出博物馆的空间叙事能力并让博物馆成为叙事行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使其对展品叙事的依赖性降低,令没有展品的博物馆的存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