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以牛奶、蔗糖为主要原料,多孔玉米淀粉为稳定剂,生产凝固型酸奶。对凝固型酸奶的工艺配方进行研究,确定了凝固型酸奶生产的最佳工艺配方为:多孔淀粉0·6%,蔗糖8%,脱脂乳粉2·5%,接种量2%,得到无乳清分离、口感细腻、酸甜适中的凝固型酸奶。实验结果表明,多孔玉米淀粉可作为凝固型酸奶生产的稳定剂,为多孔玉米淀粉在凝固型酸奶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牛奶、蔗糖为主要原料,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为稳定剂,生产凝固型酸奶。对凝固型酸奶的工艺配方进行研究,确定了凝固型酸奶生产的最佳工艺配方为: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添加量0.3%,蔗糖添加量9%,接种量2%,发酵温度为42℃,得到无乳清分离、口感细腻、酸甜适中的凝固型酸奶。  相似文献   

3.
用芒果与椰浆为原料,研究了芒果椰浆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工艺条件。通过考察奶粉添加量、接种量、蔗糖添加量、椰浆添加量、芒果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芒果椰浆凝固型酸奶感官评价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最后获得了芒果椰浆凝固型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奶粉添加量14%,接种量3%,蔗糖添加量8%,椰浆添加量10%,芒果添加量10%,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4 h。  相似文献   

4.
以嫩豌豆、鲜牛奶为主要原料,保加利亚乳杆菌和乳酸嗜热链球菌为发酵菌种研制凝固型嫩豌豆酸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嫩豌豆与水比为1:1(质量比)时打浆,豆浆在加入0.5%α-淀粉酶75℃条件下酶解60 min,酶解液与鲜牛奶按1:2比例(体积比)混合,添加0.3%羧甲基纤维素(CMC)、6%的白砂糖,接入3%的1:1混合乳酸菌,40℃发酵3.5 h,可获得优良的嫩豌豆酸奶成品品质,具有乳酸菌发酵香味和嫩豌豆的清香味,颜色呈淡绿色,口感细腻,酸度在78 °T~102 °T之间.  相似文献   

5.
刺梨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刺梨及蜂蜜制备的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工艺,考察刺梨汁添加量、发酵温度、蜂蜜添加量、乳酸菌接种量及发酵时间对刺梨酸奶感官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刺梨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刺梨凝固型酸奶最佳发酵条件为:刺梨汁添加量30%、蜂蜜添加量10%、乳酸菌接种量0.15%、发酵温度42 ℃和发酵时间9 h。在此条件下,所得刺梨凝固型酸奶感官评分为92.5分,质地均匀、凝结状态良好、口感细腻,且有浓郁的乳香味和刺梨风味。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以金针菇发酵上清液或发酵混合液与鲜牛奶按不同比例混合对凝固型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金针菇发酵上清液或15%发酵混合液到鲜牛奶中,再加入6%的蔗糖和0.2%黄原胶,采用普通酸奶的制作工艺可生产出具有菇味清香,酸甜适口、凝乳均匀、色泽淡黄的凝固型金针菇酸奶。  相似文献   

7.
凝固型芝麻酸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凝固型芝麻酸奶的生产工艺,对芝麻乳的制备,发酵条件以及产品的风昧、品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多糖凝固型酸奶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木耳多糖(Auricularia auricular polysaccharide,AAP)和纯牛奶为原料,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组成的混合菌为发酵剂,研究AAP凝固型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以感官评价为指标,单因素实验探究蔗糖添加量、AAP添加量、明胶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发酵剂接种量对AAP凝固型酸奶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AAP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酸奶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AP固体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0.33%明胶、7.0%蔗糖、3.0%发酵剂、0.1% AAP、发酵时间6.9 h、发酵温度42℃。在此最优工艺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的AAP凝固型酸奶的感官评分为(9.30±0.08)分,与预测值吻合;将其与普通酸奶的感官评分(8.83±0.12)分、持水力(63.83%±2.69%)和质构特性比较,AAP酸奶的持水力(72.14%±3.58%)和质构特性显著提高,感官评分更优;此外,AAP酸奶的游离氨基酸和胞外粗多糖显著(P<0.05)升高,脂肪含量(2.35±0.25 g/100 g)显著(P<0.05)低于普通酸奶(4.16±0.39 g/100 g),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因此,AAP凝固型酸奶具备开发成为一种新型功能性酸奶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凝固型真姬菇酸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在酸奶中添加真姬菇菌粉进行了研究。选用新鲜真姬菇低温烘干粉碎,制得真姬菇菌粉,结合凝固型酸奶的生产工艺,制成凝固型真姬菇酸奶。研究表明,真姬菇菌粉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8%,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5.0 h,经感官试验评定产品的色香味形俱佳,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凝固型紫菜酸奶的加工工艺和配方,以紫菜、牛乳为主要原料,添加乳酸菌及白砂糖,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紫菜经过酶解脱腥后得到酶解液,再经复配、发酵等技术,通过感官评定、理化指标测定等方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凝固型紫菜酸奶的最佳配方为:紫菜酶解液添加量5%,菌种添加量0.25%,白砂糖添加量10%;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4 h,发酵温度45℃,冷藏温度4℃,冷藏时间12 h~24 h。  相似文献   

11.
微孔淀粉包埋乳酸菌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微孔淀粉吸附乳酸菌,以海藻酸钠做壁材,制备乳酸菌微胶囊。通过测定微胶囊内所含活菌数,借以获得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孔淀粉为4g,海藻酸钠浓度为2.1%,CaCl2浓度为3%时,每克微胶囊所含活菌数最高。  相似文献   

12.
以高粱淀粉为原料,优化高粱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并对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多孔淀粉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配比1∶5(g/g)、底物浓度25%、酶添加量3%、酶解时间10 h、酶解温度50℃、pH4.6,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32.04%,比容积为2.39 g/cm~3、溶解率为3.97%、膨胀率为13.80%、透光率为11.89%,较原淀粉分别提高了92.81%、21.31%、69.65%、38.41%、7.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多孔淀粉颗粒完整,表面形成类似蜂窝状孔洞,孔径大小及孔深适中,淀粉内部形成中空结构,成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利用黑豆,同时增加酸奶的品种,以黑豆和牛奶为主要原料,经灭酶、浸泡、磨浆、调配、杀菌和发酵制成黑豆酸奶。经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接种量为3%、黑豆乳与牛乳配比为3:1、发酵时间为8h、发酵温度为42℃。产品不仅既有普通酸奶特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双重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将小球藻提取液添加入牛乳中,经乳酸菌发酵,制得一种兼具小球藻和酸乳双重营养的新型食品。实验结果表明,小球藻营养保健酸乳的最佳生产工艺为:100%鲜牛奶,2%小球藻提取液,10%白砂糖,4%乳酸菌,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4.5h。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草莓果肉酸奶的生产工艺.结果表明,将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杆菌以2∶3配比接种于脱脂乳后,再加入预先低温杀菌好的草莓果肉,经发酵制作的酸奶质量及风味较好.其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7℃,果肉添加量为1%,接种量为2%,加糖量为7%.  相似文献   

16.
蓝莓酸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蓝莓,以蓝莓、牛奶和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蓝莓酸奶。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蓝莓汁量为10%,蔗糖量为8%,接种量为3%,发酵时间为5h,发酵温度为43℃。实验结果表明:产品风味独特,色泽淡蓝,营养丰富,是一种新型的优良保健饮品。  相似文献   

17.
速溶酸奶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富东 《饮料工业》1999,2(6):41-43
以全脂奶粉 (或新鲜牛奶 )、白砂糖、活性乳酸菌等为原料 ,通过对速溶酸奶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适宜的生产工艺和配方。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芦荟酸奶的生产工艺条件,强化了牛孔的保健功能.结果表明,芦荟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芦荟10%,蔗糖7%(均为质量分数),接种量3%,培养时间5h。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酸牛奶加工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传统型酸奶的制作工艺,对马铃薯酸牛奶的加工工艺、技术要点进行了研究,并采用L_9( 3~4)正交试验筛选出马铃薯酸牛奶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以马铃薯浆40%、鲜牛奶60%的混合奶液,加蔗糖5%、接种量4%制作的马铃薯酸牛奶,不仅可保持传统型酸牛奶的组织状态和风味,并由于原料的营养互补,使该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林松毅 《食品科技》2004,(Z1):243-244
本文主要利用对比分析、正交试验和数据统计等方法,以苦瓜、牛奶、发酵剂等为原料利用发酵方法,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新型保健酸奶.苦瓜保健酸奶最佳配方为脱苦处理制得的苦瓜汁8%,鲜牛乳15%,接种量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