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应用融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开展的作用,比较传统和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开展的不同,进一步突出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危机干预工作的优势,探究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通过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干预和应急、危机后干预四个过程来完善危机干预工作模式,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依托网络而形成的网络文化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文化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依托网络文化采用合适的内容与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新的课题。文章围绕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色;分析了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文化语境下,创新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络交往模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及行为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带来了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出现偏差、网络交往产生心理依赖、社会交往准则规范性的弱化等诸多问题。构建新媒体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形成学生个体、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帮助大学生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微文化是以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为基础,具有自主性、碎片化和交互性特征的一种新型大众文化形态。在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嵌入大学生日常微生活;必须转变话语方式,学会使用微文化背景下的微话语;必须适应微文化,建设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微平台;必须重视挖掘优秀大学生,培育校园微"网络意见领袖";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舆情传播和舆情斗争的主战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是一项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要在全面把握高校网络舆情新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堵与疏"的辩证统一关系,廓清高校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心理和行为,加强正确引导,弘扬网络精神;完善监督功能,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实名制辅导员和匿名制辅导员工作效果相得益彰,厘清两者的关系及特点,并从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把握两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有助于使两者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主体,其现代性不足易加深网络文化生态危机,同时,网络文化生态危机也对大学生现代性的培育提出了挑战: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与大学生理性判断能力不足;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大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不足;网络法律机制不健全与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缺乏;网络伦理危机与大学生网络伦理价值观缺位。鉴于网络环境现实性和虚拟性并存、大学生受众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亟需从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理性培育机制、网络法律及伦理教育普及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现代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发展在于革新和转型,大学的发展也在于改革和创新。大学发展的内涵是转型发展,在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多元文化冲击。除了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从多元文化出发,探讨网络文化,学习手段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笔者通过110份抽样调查问卷,把2013级和2015级学生这三方面调查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异,提出在大学转型发展中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及心理引导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与情绪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交互性与可控性、突发性与偏差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高校应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领导机制;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技巧;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  相似文献   

10.
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不仅在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资源,还有助于涵育大学生家国集体的情感归属,内化集体责任感,推动大学生个性自由与集体情感的联合发展。以涂尔干的“群体依恋”为基础,通过提高大学生对所在的班级微系统、校园微系统与校园文化宏系统、网络共同体外层系统的集体归属感,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形成集体主义大局观,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昌水专学报》2019,(5):56-59
媒介有着自己独有的内在价值主线,外在形式则有着自己的文化表象。同时媒介在构建社会文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事实上是媒介文化重要的关注范畴。学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分析更是从多维度展开。事实上,网络和新媒体对媒介文化的"重新"建构,更应该回到媒介文化关注的问题转向及其内在心理逻辑,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在"技术"这一结构性的因素作用下,媒介文化与网络和新媒体结合后出现的拓展性、外显性元素,甚或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当然,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更多的应关注技术导引的媒介文化研究的旨趣、脉络等自身逻辑,以及逻辑演进过程中提取出的"问题"衍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宿舍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宿舍文化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文章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了当今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一般特性;并针对宿舍文化建设提出解决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息网络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教师权威性弱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做好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索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结合点,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建构开放、互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立包括一支网络政工队伍在内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4.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与文化消费结合产生了网络文化消费,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支付是主要消费途径之一.在对现有文献研究和大学生访谈的基础上,将网络文化消费分为知识类、互动类及娱乐类,将移动支付特征分为便捷性、风险性及超支性,建立反映移动支付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影响的假设关系.基于问卷调查,运用SPSS21.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并通过相关性及回归分析验证提出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心理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认同有体验性、自我性和求新性等三大特点。高校要着力打造文化精品,树立先进典型,注重实践体验,创新传播方式,体现以生为本,不断创新主题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充分关切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利益诉求,切实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讨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文中围绕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应对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加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生就业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涉及大学生、就业和文化三要素,且与时代紧密相关,显现出“新”、“繁”、“急”、“特”四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其建设应突出网络化、复合化、人性化、学习化,并按照和谐、匹配、发展的要求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8.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新型传媒,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综合性等特点。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年轻活跃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社会变化反应敏感而且迅速。网络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文章研究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心态和上网状况,并针对大学生上网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作为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国际文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其自身的心理机制.它主要包括认知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行为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基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以文化认同为目标,以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为指向培育校园文化;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利用自媒体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新面貌和时代使命,找到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结合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