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种串联谐振逆变器控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电压软开关移相控制PWM感应加热串联谐振逆变器,分析了移相脉宽的调功方法,讨论了实现零电压开关的条件,提出了在各种负载条件下实现功率器件ZVS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一种结构简单,控制方便,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逆变器,提出了一种新型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通过在传统硬开关逆变器的直流环节添加串联在直流母线上的辅助谐振单元,使直流母线电压周期性地归零,可以实现逆变桥主开关器件的零电压开关,而且辅助开关器件可以实现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此外,辅助谐振单元只有一个辅助开关,硬件成本低。分析了电路的换流过程和设计规则,并建立起辅助谐振电路损耗的数学模型,讨论了谐振参数对辅助电路损耗的影响。制作了一个1 k W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逆变器的主开关和辅助开关器件都实现了软开关,所以该软开关逆变器能有效地降低开关损耗和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型串联谐振逆变拓扑结构,此电路可同时做到主辅管零电压和零电流开关,使开关损耗显著减小。并对此结构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以功率MOSFET为开关管的串联谐振逆变器的频率跟踪问题。针对逆变器运行性能与死区宽度存在紧密联系的特点,提出了根据负载运行的频率和功率实时调整驱动信号死区大小的方法,实现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DSP)的最佳死区频率跟随系统,给出了硬件和软件实现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采用控制简单的谐振极零电压过渡(RPZVT)软开关逆变器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新方案。介绍了其详细的设计思路和原则。通过仿真和实验说明了该软开关逆变器在直接转矩控制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新型半桥电流源串联谐振软开关三电平逆变器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半桥电流源型串联谐振零电流三电平逆变器.该逆变器由三电平桥臂、串联谐振槽、双副边高频隔离变压器、共发射极周波变换器及输出滤波电容组成,开关管电压应力为输入电压的一半,可实现全程零电流软开关.分析了系统开关与能量交换的过程,并对每个开关过程能量传递方式进行了讨论.根据四象限工作要求设计了逻辑组合驱动信号,实现了系统在阻性负载、感性负载、空载模式下的控制.在对电路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已经制作样机一台,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脉冲均匀调制功率控制串联谐振式逆变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提出一种脉冲均匀调制功率控制串联谐振式DC/AC逆变器,对其开关进行了均匀对称间隙控制。逆变器承担逆变和功率调节两项任务,并始终工作在负载谐振状态,开关管工作在近零电流开通和关断(ZCS)状态。与脉冲密度调制(PDM)功率控制DC/AC逆变换器相比,具有输出电流平稳,控制脉冲分布均匀、电流连续等优点,即使在轻载情况下,也能使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动变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串联谐振逆变拓扑结构,此电路可同时做到主、辅管零电压开关和零电流开关,从而开关损耗显著减小,并对此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对其设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高压串联谐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分析了利用4046锁相控制逆变器的结构和启动电路,同时对高压变压器寄生漏感与负载串联谐振原理作了介绍,15KVA样机测试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可以得到满意的输出波形,实现高功率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串联谐振逆变器脉冲密度调制(PDM)功率控制可以在全功率范围实现功率器件的零电压开关(ZVS),但会导致输出电流波动变大,尤其在低品质因数时会造成电流断续。为了解决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动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DM功率控制方法,脉冲分布采用ΔΣ调制,无需存储器查找表即可实现在任意调功周期下的逆变脉冲均匀分布,减小了输出电流波动,提高了功率控制精度。使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作为主控制器,搭建了一台50 kW串联谐振逆变电源样机,仿真和实验验证了上述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简单、高效串联谐振逆变电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应年  赵阳  黄友桥  康勇 《高电压技术》2008,34(1):187-190,195
针对脉冲密度调制功率调节方式实现复杂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时间分割法的串联谐振逆变电源功率调节方式,该方法可确保串联谐振逆变电源输出电压频率和幅值恒定,开关管工作在零压开通和近似零电流关断状态,开关损耗小,电源效率高;同时给出了相应的频率自动跟踪电路,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时间分割法功率调节方式尤其适合于负载要求串联谐振逆变电源的输出电压频率和幅值恒定的场合。电源长期运行结果表明,所提功率调节方式和频率自动跟踪电路具有简单、可靠、高效、成本低、工程应用价值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逆变器中波形的优化和减少开关损耗的问题,将遗传算法运用于三相四线制中。建立了三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个状态变量对输出电流的影响,得出相关的计算结果。列出多目标函数的表达式,在同时考虑开关损耗和电磁干扰的情况下,利用遗传算法寻找最优序列,通过仿真实验画出最优序列下及约束条件下的波形图,并与滞环控制相比较,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重复控制方案在逆变电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内模原理的重复控制技术在逆变电源的波形控制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对死区、非线性负载引起的波形畸变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提出一种新的重复控制方案,通过改进周期信号发生器中的Q(z),在重复控制器的给定处插入延时环节z-m以及采用母线电压解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稳态精度。仿真和实验证实,使用该控制方案的逆变电源在带波峰因子为3的非线性负载时,输出电压THD控制在0.6%,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逆变电源的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14.
A novel multiresonant zero‐voltage switching (ZVS) high‐frequency inverter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inverter is capable of supplying a current of large amplitude to a load as a result of suppression of the main switch current. The principle of the ratio of the main switch current to the load current is theoretically demonstrated using the capacitance ratio. High‐frequency operation with ZVS is verified experimentally.  相似文献   

15.
多单元串联多电平逆变电源的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多单元串联大功率逆变电源的控制原理;提出了单个功率单元的二重化控制技术与水平移相式PWM技术相结合的控制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开关损耗,改善了输出波形,减小了输出电压的谐波畸变率;同时,对所研究的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并通过硬件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控制原理及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微机控制太阳能逆变电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微机控制太阳能逆变电源,在这里微计算机按照给定的功率来控制逆变电源的输出电流,由于采用了锁相环技术,保证了逆变电源的输出与电网电压严格同步。控制器选用 Intel 89C51单片机,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理论分析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逆变桥无死区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逆变器的死区效应,给出了桥式逆变器无死区控制方案。根据电流极性将桥臂等效为2个开关单元,无需设置死区时间。采用桥臂反并联二极管导通方法检测桥臂输出电流方向,无需电流传感器,降低了成本。采用简单的模拟电路设计了无死区控制的逻辑电路,以半桥逆变器为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可以明显改善逆变器的输出波形,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开关管驱动信号只在半个基波周期内有效,开关损耗显著降低,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各模块输出电压的频率、相位应时刻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并联系统的安全运行.针对输出母线电压频率可变(300~500 Hz)的并联系统,研究了采用TMS320F240型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实现锁相的锁相环原理和方法;给出了硬件实现电路及算法流程图.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DSP的大功率UPS逆变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DSP芯片TMS320F240设计了数字式大功率UPS逆变系统。描述了UPS的应用背景及其发展;给出了基于DSP的逆变系统实现框图;介绍了数字式SPWM产生器SA4828的使用及其与DPS的连接;分析了UPS的锁相,并结合本系统给出了锁相波形;深入分析了重复控制原理及其与传统PID的比较,并通过采用一种改进型重复控制器实现了UPS的精确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其单相稳压精度可达1%,验证了本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