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敏 《华中建筑》2000,18(2):101-105
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问题对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一些理论原则作了系统的阐述。首先阐述了保护传统住宅与居住街巷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文物建筑在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与设计中的价值与作用,剖析了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最后,系统地讨论了保护与更新的辩证关系,包括保护的对象、更新的对象以及保护性更新的分期与渐进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吴萍  董卫 《规划师》2005,21(1):48-51
空间发展是个持续的、连贯的,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需求成为基点的中间筛选过栏。城市的传统肌理散落在现代肌理的夹缝中,杭州市韶华巷、兴安 、汇水坊3个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适用空间筛选和碎片散落的观点,提升和拓展传统功能,“缝补”城市化碎片.还原历史空间原型,进行传统院落分析和街巷空间分析.采取多元保护和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历史地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文化载体,记录着城市的文化发展,以城市历史地段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环境为研究主体,立足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和规划适宜于历史地段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古月  陈萍 《山西建筑》2009,35(4):59-61
通过对护城河的起源及其两岸历史地段发展的阐述,结合浙江长兴护城河两岸城市设计的实例,提出了护城河这一特殊历史地段的规划需要在协调城市综合效益的基础上,突出彰显其历史文化特色,最终实现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及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共赢,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泉州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及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代历史地段的沿革 福建泉州虽不是近代开埠通商口岸城市,但有得天独厚的沿海地理位置,与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的福州、厦门等通商口岸城市相毗邻,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西洋文化随着传教士的足迹向内陆发展,在泉州出现了建教堂、外廊式住宅、办新式学校、西医院等为主的建筑活动。但是,与上海、福州、厦门、广州的发展不同,泉州无租界地,西化又不彻底,市政设施及工业发展的滞后,因而没有出现租界建筑、洋行、领事馆、货栈、现代工厂等纯正的西方建筑类型。泉州近代历史地段的构成主要通过教堂、外廊式住宅和骑楼商铺等在城市间…  相似文献   

6.
赵海荣 《四川建筑》2010,30(6):20-22
历史地段RBD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与其旅游、休闲、娱乐、和购物功能结合起来,已成为城市新的要素空间。文章基于场所理论,构建了历史地段RBD的建设的各种要素—建筑风貌要素、空间格局要素、文化活动的要素、传统生活方式要素的塑造。通过分析成都依附于武侯祠的HRBD-锦里,指出场所理论在设计HRBD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地段外部环境改造的问题由来已久,理念之争、资金困难,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政府缺位、相关立法的不完善,这些实际困难确实存在于从事历史地段这一敏感区域设计的建筑师面前。  相似文献   

8.
解读国外历史地段更新的典型案例,研究历史地段更新中的城市肌理,剖析其肌理生成、空间发展、形态特点等内容,梳理出延续、生长、重塑3种处理历史地段中新旧城市肌理的方法,促进历史地段"新"与"旧"成为"对立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的新旧关联,以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测绘了三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房屋,从平面组织布局、立面及屋顶形式、内部空间改造、陈设及材料装饰等方面对新旧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非文物类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方法和对策,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历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得到重生,也为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隽逸 《山西建筑》2010,36(5):27-28
以重庆市石板坡历史地段为例,通过对其历史发展和现状各项问题的调研以及对该地区已有改造措施和预设更新策略的分析讨论,进一步研究了山地历史地段的城市更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城市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历史景观保护理论和实践浅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祥艳  付军 《中国园林》2004,20(3):69-73
介绍美国历史景观的相关概念,回顾历史景观保护在美国兴起的原因及其简要的发展历程,浅析美国历史景观保护理念、保护方法和操作程序、组织机构,并以实例说明其具体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多重影响下,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以重庆近郊区历史古镇金刚碑为研究对象,引入文化生态位的概念,对近郊区古镇历史文化生态特征、文化生态网络构建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生长演变规律和内在发展联系,进而探寻文化生态位视角下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更新利用的适应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到广泛推行,但是缺乏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特定研究。本文以粤西小城德庆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指出德庆名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高度失衡、原真性建筑缺失、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德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策略,并得出改进建议,最后提出管理标准,将名城保护规划落实到管理层面,推进小城镇名城保护的进程,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小城镇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特色组成的重要单元,其建设应尊重群体意识,并针对主题性商业步行街的文化特色展示提出相应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察了过去数十年间北美两代批评家在建筑学科视角上的巨大分野,即从批判理论向实践创新的转变,并指出为了清除理论对创新文化的阻碍.必须向"作坊"式的小型事务所学习,向商业创新方法学习,以建立起一种基于新的市场条件和技术状况的建筑实践的知识框架。  相似文献   

16.
黄翼  肖大威 《新建筑》2011,(1):107-109
单体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建筑设计的形体组合具有限定城市外部空间的作用,而城市设计导则对建筑的控制非常有限。因此,建筑设计前期应从现场地形、周边环境、公共空间和地方文化等几个方面考虑与城市设计的衔接关系。以江门市青少年宫和广州市萝岗区行政中心建筑创作为例,论述如何运用城市设计思想巧妙地处理好建筑设计问题,使建筑与城市既协调又富有创意。  相似文献   

17.
“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尤其是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分析“点-轴”理论,探讨了它在都市圈空间结构中的作用机制。然后以西安大都市圈为例,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建筑"亲和力"的塑造--海淀社区中心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斌 《建筑学报》2005,(2):38-43
北京海淀社区中心的建筑设计立意于表达建筑对社区居民的亲切感,体现建筑向公众开放、市民平等参与精神,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尤其是与社区居民生活的呼应;通过人性化的建筑性格、亲切自然的建筑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内部空间,塑造建筑对使用者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9.
张媛 《中国园林》2012,28(2):122-124
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城市园林绿地作为人们户外游憩的主要场所,具有第二课堂的功能。介绍了旧金山克里斯菲尔德环境教育中心借助金门国家休闲区的自然环境所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指出园林绿地内开展环境教育应具有系统性、专业性、长期性,需要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安排丰富而灵活多样的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游人的参与,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其邦  杨蒙  杨晟  杨健 《建筑师》2018,(6):99-105
"得体"是西方建筑理论史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最初由维特鲁威提出。本文试图梳理西方建筑理论史中相关论题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探讨中国建筑师彭一刚和关肇邺先生的相关论述与西方古典建筑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得体"概念的本质,是一种与"适当性"有关的类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