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明确富油凹陷洼槽区古压力演化特征,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研究对象,运用录测井、试油等资料,在现今地层压力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盆地模拟技术与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相结合定量恢复了不同洼槽古压力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古压力演化的影响因素,认为洼槽区古压力演化经历了原始积累—释放—再积累3个阶段,不同阶段不同洼槽古压力演化特征差异明显;源岩生排烃能力控制的生烃增压作用是大规模生排烃时期(12~0 Ma)古压力明显增强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洼槽区发育东营组—沙一段和沙三段2套压力系统,河间、马西与留西洼槽为上弱下强型,任西洼槽为下强上弱型,其中河间洼槽超压强度最大,压力系数可达1.58.古压力恢复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洼槽区成藏期普遍发育超压,最大压力系数可达1.51,相邻构造带发育弱超压,最大压力系数为1.29.洼槽区沉积充填特征决定了不同层系的岩性、厚度与沉积速率等特性,影响了欠压实增压机制对超压的贡献大小;大规模生排烃时期异常压力快速积累,洼槽区古压力变化率fVR随生排烃量差值增大而提高,马西洼槽fVR可达0.030 Ma-1.  相似文献   

2.
前梨园环洼沙三段层序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前梨园环洼下第三系沙三段层序界面的分析、对层序地层划分和体系域的研究;建立了前梨园洼陷的几种层序地层模式;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和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其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对前梨园环洼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巴彦呼舒凹陷目前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还不清晰。研究中运用岩芯、测井、地震、粒度分析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分析,详细地探讨了巴彦呼舒凹陷在南屯组沉积时期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沉积分别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部的缓坡带和西部的陡坡带,湖泊相则发育在两者之间的中部洼槽带内。整体来看,沉积格局呈现了明显的“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特点,自西部陡坡带至东部缓坡带,沉积相类型由扇三角洲过渡至深湖⁃半深湖后又逐渐过渡至辫状河三角洲。通过成藏条件研究,发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储层物性好且常紧邻大规模的优质源岩,陡坡带、缓坡带、洼槽带处易形成陡坡反转构造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震勘查信息预测火成岩储集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火成岩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对其识别与预测是油气勘探的难题之一。油气勘探首次综合使用地震速度分析、地震相分析、三瞬信息分析,以及深、浅侧向非常规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和方法,有效地识别了胜利油田济阳坳陷三类火成岩储集体:火山碎屑锥体、溢流玄武岩体和辉绿岩侵入体,圈定出它们的横向展布并成功地进行了裂缝储集体的预测,为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在“满凹含油”理论的指导下及对孔南孔二段沉积演化背景重新认识的前提下,并对目前已勘探的孔二段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分布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岩性油气藏的潜力方向。孔南地区一隆两凹的构造格局决定了岩性油气藏的发育规律。在对孔南地区孔二段沉积演化背景、沉积相分析及烃源岩分布的基础上,预测湖盆内部孔二段沉积时期发育的坳陷型盆缘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相带,具备形成大中型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的基本条件,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带。  相似文献   

6.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 ,在对北部湾等含油气盆地层序地层、沉积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论述了低水位斜坡扇体的沉积特征、测井与地震反射特征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认为斜坡扇中的砂体往往处于非常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之中 ,物性一般较好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通常可形成地层圈闭或构造 -地层复合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裂陷盆地断层分段生长具有普遍性,为了定量表征断层分段生长过程及组合模式的正确性,以塔南凹陷为研究靶区,以三维地震为基础,应用"三图一线"方法有效表征断层分段性;利用断裂平面分段生长连接定量判别标准,可以定量判别断层组合的正确性;同时,提出了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定量恢复断层形成演化过程,探讨断层分段生长对洼槽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合洼槽结构和油藏精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1)塔南凹陷边界断裂TN1和TN2具有典型分段生长特征,其分别由多个小断层连接而成;2)应用"断距回剥"技术定量恢复了TN1和TN2断层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沉积时期断层分布规律;3)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定量判别标准,TN1和TN2断层组合与实际断层平面组合特征相符,证实了塔南东次凹TN1和TN2断层组合的可靠性;4)断陷湖盆具有典型主干边界断层"强烈活动段控洼槽并控优质烃源岩"和"变换构造带控砂体展布"的特征;5)盆地边界断裂分段生长、洼槽迁移与变换带控砂耦合关系导致形成4种类型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近岸水下扇形成岩性油气藏、横向背斜形成的构造油气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低水位斜坡扇的特征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对北部湾等含油气盆地层序地层、沉积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低水位斜坡扇体的沉积特征、测井与地震反射特征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认为斜坡扇中的砂体往往处于非常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之中,物性一般较好,有利于油气的聚集,通常可形成地层圈闭或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对梨树断陷的构造格架进行重新划分,对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分深部、中部、浅部三套成藏组合,存在近源侧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远源垂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将梨树断陷层构造单元划分为:毛城子斜坡带、八屋隆起带、小宽洼陷、小城子斜坡带、桑树台洼陷、双龙洼陷等6个构造单元;认为陡坡带存在构造(断鼻)油气藏,主洼槽带(断槽)存在岩性(湖底扇)油气藏,中央隆起带存在构造、岩性、潜山、地层油气藏;次洼槽带存在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斜坡带存在构造-岩性、地层油藏;八屋隆起带(中央隆起带)有效的储层和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小城子、毛城子斜坡带(东部、北部斜坡带),不整合面和泥岩对油气的封堵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因素;桑树台洼陷陡坡带,有效的储层和圈闭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托克逊凹陷前期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伊拉湖构造带,根据邻近凹陷实际勘探经验及托克逊凹陷目前钻井资料,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全面解剖伊拉湖构造带三叠系已知层系油藏,系统分析了托克逊凹陷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托克逊凹陷勘探前景广阔,存在多个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下一步应在区域扩展后期保存好的三叠系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同时,积极探索托克逊凹陷侏罗系水西沟群自生自储的致密砂岩气藏及三叠系小泉沟群、二叠系桃东沟群地层-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江汉平原海相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战略突破区。运用噪声衰减技术、静校正技术、一致性处理和偏移成像等几个关键技术手段对簰洲地区二维地震资料、江汉平原区域地震剖面和沔阳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大庆重油、新疆重油为原料,考察研究了两种不同硅铝比Y型分子筛样品,经不同水热温度/时间处理后得到的USY分子筛的催化裂化性能.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水热处理温度下(500、600℃),较高硅铝比的Y型分子筛具有较高的气体选择性,但汽油和柴油产率较低.当水热处理温度提高到700℃,较高硅铝比的Y型分子筛表现出较低的液化气产率,较高的汽油收率,总轻油收率也较高,同时降低了焦炭产率.随着其水热处理时间的增长,在焦炭产率相当的情况下,总轻收逐渐升高,重油产率明显下降,总转化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3.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藏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和断层遮挡5种类型,分布在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且具有油气同层,气在上油在下的特征.油源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一段源岩;油气成藏主要有2个时期,第1期为嫩江组沉积末期,第2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老第三纪沉积初期.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认为该区存在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3种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是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位于油气运移方向上的各种类型的圈闭应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A油田东三段Ⅰ油组是带油环凝析气藏,其凝析气顶高含CO2、高含凝析油,油环跨度小,油柱高度低,边底水能量弱,以Eclipse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油田进行合理开发方式优选、开发井型井位比选及提高采收率措施评价,形成一套此类凝析气藏高效开发的模式.结果表明:对于弱边水高含CO2、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循环注气保持凝析气顶压力开发是最为合理的开发方式;对于小跨度、低油柱高度的油环,水平井平行气油界面且距气油界面油柱高度处是最为合理的开发井型和井位;对于"趾跟效应"和储层非均质性引起的水平井非均匀流动,ICD(Inflow Control Device)控气避水技术是最为有效的减缓气水突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面积广阔的黄土塬,同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但由于其表面切割剧烈、沟壑纵横,加之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震资料少,在找油初期选择一种可靠、低成本的勘探方法,为后续详查提供勘探靶区和设计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油气藏的烟囱效应,通过电、磁方法来研究区域内电、磁异常,可以判断该区油气藏的展布。  相似文献   

16.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构造解释和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断裂系统复杂的小断块油藏已成为油田增储上产的研究对象。如何有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准确发现和落实复杂断块构造是油气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传统的复杂断块构造精细解释工作存在的问题,以三维可视化为基础,结合方差体技术,提出开展复杂断块构造精细解释的方法与流程。此方法在潜江凹陷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油气井出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给油气井生产、油气集输和油田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的油田,带来严重的影响.选用水溶性的改性树脂-聚合物复合堵剂(DM-3)作为第一段塞,进行了大孔道裂缝型岩芯的堵水实验,发现堵剂对裂缝有较好的暂堵能力和选择性封堵能力,通过煤油浸泡24 h后,油解封率大于82.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对地层伤害率低于25%,随着解封时间增长,解封率不断提高,暂时封堵率下降.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高渗透性水泥段塞的粗粒径水泥配方,完成了施工性能的调节,在四川金华地区的金78井进行现场施工,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气顶油藏气顶气的产量不稳定,逐年衰竭较快,无法作为平台燃气透平电站的燃料使用,且海上油田储集运输成本高,因此在海上气顶油藏开发过程中尽量采用控气稳油的开发方式,降低能源浪费。AICD 流入控制装置基于伯努利原理,在延缓气顶锥进的同时具备油井见气后对低黏度气相流入井筒的限制功能。AICD在挪威Troll油田进行了成功的矿场应用,在同一时间段,生产气油比仅为未使用AICD 油井的1/3,累产油量增加了20%。针对渤海Q油田的气顶底水稠油油藏,应用ECLIPSE软件的多段井模型,对AICD 水平井控气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AICD装置有效地将气油比从1000~2500m3/m3 控制到500~1000m3/m3,累产油提高12%~15%。  相似文献   

20.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中发育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以酉参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的显微岩相学、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恢复的酉参2井埋藏生烃史,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页岩气的形成与成藏特征。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粉砂岩夹层中记录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三叠世,页岩为低成熟—成熟阶段,油气的成熟度较低,为粉砂岩夹层石英颗粒中的重质油包裹体以及粉砂岩夹层粒间孔隙中的褐色、深褐色沥青; 第二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侏罗世,页岩处在成熟阶段,主要为沿切穿石英颗粒微裂缝成带状分布的气烃包裹体以及石英颗粒中充注的轻质油。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脉体中捕获大量纯气包裹体,主要成分为CH4,来源于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被捕获时间主要为白垩纪。渝东南局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虽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与保存条件,但在页岩气勘探过程中,需在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上讨论页岩气成藏与保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