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气流吹扫微注射器萃取法(GP-MSE)和水蒸气蒸馏法(SD)萃取独活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检测和定性分析,并对两种萃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气流吹扫微注射器萃取法获得106种成分,已定性的有78种,占总组分含量的91.42%,其中主要成分为含氧杂环化合物(63.58%)...  相似文献   

2.
牛至挥发油因具有镇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在临床上用于预防流感、治疗黄疽等疾病,采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牛至挥发油,并用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共确定46组分,占总含量的90.347%,其中包括酸、酯、烯、酚、炔、醇等多种化合物,含量最多有麝香草酚(14.109%)和1-甲基-2-异丙基-苯(14.610%).  相似文献   

3.
采用氯仿提取云南松花苞中的化学成分,经GC/MS分析,从云南松花苞挥发油中分析鉴定出了49个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的58.89%。化合物类型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脂肪族和酚类化合物,其中二萜和单萜为主要成分;质量分数最高的是松香酸(18.91%),其次为脱氢松香酸(10.20%)和十二氢化-1,4a-二甲基-7-(1-甲基乙基)-1-菲甲酸(10.20%)。  相似文献   

4.
牛至挥发油因具有镇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在临床上用于预防流感、治疗黄疸等疾病.采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牛至挥发油,并用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共确定46组分,占总含量的90.347%,其中包括酸、酯、烯、酚、炔、醇等多种化合物,含量最多有麝香草酚(14.109%)和1-甲基-2-异丙基-苯(14.610%).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了柳桉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通过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柳桉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47%;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对伞花烃(24.45%)、α-蒎烯(16.53%)、1,8-桉叶油素(9.16%)、α-松油醇(6.54%)、α-龙脑烯醛(6.14%)、乙酸松油酯(2.91%)、反式-香芹醇(2.32%)和龙脑(2.32%).本文首次研究了柳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柳桉叶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小叶榕叶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气相色谱从小叶榕叶的油状物中共分离出56种成分,其质谱谱图经Xcalibur工作站检索并与NIST标准质谱谱图库进行对照,鉴定了其中的1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是直链烷烃和酯类成分.  相似文献   

7.
艾叶挥发油提取实验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丙醇抽提结合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艾叶中的挥发性组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提取工艺获得了丁酸、邻-二甲苯、正丁醚、反式-1-丁氧基-1-丁烯、丁酸-1-甲丙酯等新的挥发油组分。实验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很好地提取艾叶中挥发性组分。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朝鲜淫羊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ASE)提取朝鲜淫羊藿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检测,在完全随机设计优化ASE的萃取条件下,萃取收率4.0%,通过NIST98谱图库检索,确认挥发油中包含91种化合物,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朝鲜淫羊藿挥发...  相似文献   

9.
研究武汉地区野生薄荷根茎叶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用水蒸气蒸馏法(SD)分别提取薄荷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薄荷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叶片挥发油出油率是0.45%,茎挥发油出油率是0.2%,根挥发油出油率是0.02%。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三种不同部位挥发油,共鉴定出43种化合物,叶和茎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薄荷醇,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二十四烷。用薄荷不同部位提取的挥发油含量和成分有较大差别。为获得较高产率的薄荷醇成分,以薄荷叶获取挥发油为最佳原料。  相似文献   

10.
河南产艾叶经过新鲜活性离子水浸提水蒸气蒸馏获得挥发油,产油率为0.70%,较直接水蒸气蒸馏提高0.1%以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标准图谱和文献分析其化学组分,酸性和碱性离子水浸提的挥发油共检出47个成分,鉴定43个成分,其中有9个成分是采用直接水蒸气蒸馏获得样品中所没有的成分,如环氧石竹烯、反-索布瑞醇、茉莉酮酸酯等,有些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克隆黄花苜蓿铁蛋白基因,根据已报道的植物铁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法扩增得到大小约为750 bp的特异性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Blueskript II SK+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铁蛋白基因cDNA全长为756 bp,编码252个氨基酸,与紫花苜蓿铁蛋白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均为97%.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个定位在叶绿体上的球形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28 ku,等电点为5.47,二级结构为α/β混合型蛋白,某些氨基酸在密码子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偏向性.该蛋白具有1个FER-RITIN-LIKE功能区、2个铁蛋白基因家族铁结合区域的信号序列、3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个依赖于cAMP和cGMP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以及3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等重要的功能基序.黄花苜蓿铁蛋白基因的克隆,为今后利用该基因进行改良植物铁营养成分及提高植物抗氧化胁迫能力的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白玉兰种子的挥发油成分.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玉兰种子挥发性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白玉兰种子挥发油的成分大多为烯类,间伞花烃含量为34.68%,对伞花烃含量为55.16%,β-丁香烯的含量为9.26%.初步明确了白玉兰种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含量,为进一步有效地开发利用该植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防风中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浸泡法提取了两种不同产地防风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对所提取挥发油进行了成分分析.分别鉴定出了35种和43种成分,主要成分为3-苯基-2-丙烯醛、亚油酸乙酯、9,12-十八碳二烯酸、芹菜脑、人参醇、4-甲氧基-6-(2-丙烯基)-1,3-二甲氧基苯等.结果表明,防风因产地不同、提取方法不同,其挥发油的成分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加热对金银花挥发油成分及抗炎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加热对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炎症作用的影响.使用CO2-SFE萃取挥发油后,80℃水浴5 h,得到加热后的金银花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加热及未加热挥发油成分,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比较两者抗急性炎症的效果.实验表明加热使挥发油的化学成份发生明显改变,相同成份的含量也显著不同,未加热挥发油抗炎效果极佳,最低有效剂量为0.4 mg/kg;热处理后挥发油无抗炎活性.因此加热能破坏金银花挥发油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万寿菊中叶黄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用柱层析法分离和测定万寿菊及其粗、精加工产品中的叶黄素含量。以硅胶为固定相,正己烷-丙酮、正己烷-丙酮-乙醇分别作为胡萝卜素及叶黄素的洗脱剂。其测定波长为474nm,标准偏差低于00.12,RSD低于1.89%。  相似文献   

16.
The volatile oil of leaves and barks of Calycopteris floribunda was exa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52 volatil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leaves were identified. The antimicrobial assay of oils in the leaves and barks was carried out by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vitro. The major components (mass fraction) in leaves are caryophyllene oxide (13.79%), n-hexadecanoic acid (11.91%) and β-caryophyllene (10.45%). Ten constituents are identified accounting for about 99.98% of the total volatile oil in the bark. Among these components, n-hexadecanoic acid (59.18%), linolic acid (12.70%) and butyl octyl phthalate (8.21%) are the major constituents. The oils exhibit strong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display more potent against bacteria than fungi.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宁夏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L.var.lanceolata Bge)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共分离出30多个峰,通过计算机检索,鉴定出其中22种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利用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质量百分含量,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分别为去乙酰基蛇形毒素(12.97%)、二甲基邻苯二甲酸酯(10.92%)和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9.00%)。  相似文献   

18.
应用GC—MS分析对比研究了野生与人工栽培缬革的挥发油,分别鉴定出52个和45个化合物.2种缬草挥发油的主成分基本相同,含量稍有差异,其差异对其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