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烯酸酯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制了水性聚氨酯乳液,并采用共混方法制备了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研究了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共混改性的涂膜性能比水性聚氨酯乳液涂膜性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高水性聚氨酯涂层剂的拒水性能,以聚醚N210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以羟丙基封端含氟聚硅氧烷为改性剂,以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单体,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扩链单体,合成含氟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探讨了DMPA用量、改性剂分子量及用量对乳液及其胶膜性能的影响,并将乳液用于织物涂层整理。结果表明:随着DMPA用量增加,乳液稳定性变好,粒径变小,胶膜疏水性变差;随着改性剂分子量和用量增加,乳液稳定性变差,粒径变大,胶膜疏水性变好;当DMPA用量为5%,改性剂分子量为1694、用量为6%时,水性聚氨酯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值,涂层织物接触角为138.2°,静水压为644mm。相对未改性水性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拒水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醇等为基本原料,合成水性聚氨酯(WPU)乳液,通过调节六甲氧基亚甲基三聚氰胺树脂(HMMM)的用量,制备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通过T-型剥离强度、力学性能、热性能和耐水、耐溶剂性能分析,探讨了HMMM含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聚氨酯膜进行比较,共混改性的聚氨酯薄膜的综合性能有所提升。当HMMM含量为6%时,其共混改性阳离子型聚氨物(Y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1.32MPa;当HMMM含量为10%,其共混改性非离子型聚氨酯(F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4.23MPa。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聚硅氧烷聚氨酯中含硅链段的主要引入方法,即分别由聚氨酯软段引入、聚氨酯硬段引入,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阐明了聚硅氧烷聚氨酯乳液的稳定性、材料的微相分离与表面形态、耐水性及低表面能、机械性能、耐热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国内外聚硅氧烷聚氨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聚醚(N210)为原料,采用自制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HP-PDMS)替代部分聚醚(N210),制备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并用于涤纶织物涂层整理.研究改性剂HP-PDMS用量对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测试涂层织物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HP-PDMS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大,稳定性变差,胶膜水接触角变大,吸水率变小.HP-PDMS用量为6%时,乳液稳定,胶膜水接触角为106.2°,吸水率为32.49%.与未改性的聚氨酯涂层织物相比,改性聚氨酯涂层织物静水压、柔软度均有所提高;与聚醚型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相比,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的静水压和接触角均有所提高,尤其接触角提高显著,达到136.1°.  相似文献   

6.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醇等为基本原料,合成水性聚氨酯(WPU)乳液,通过调节六甲氧基亚甲基三聚氰胺树脂(HMMM)的用量,制备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通过T-型剥离强度、力学性能、热性能和耐水、耐溶剂性能分析,探讨了HMMM含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聚氨酯膜进行比较,共混改性的聚氨酯薄膜的综合性能有所提升。当HMMM含量为6%时,其共混改性阳离子型聚氨物(Y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1.32MPa;当HMMM含量为10%,其共混改性非离子型聚氨酯(FWPU)胶膜的拉伸强度达到14.23MPa。  相似文献   

7.
采用端氢含氟聚硅氧烷和烯丙基醇为原料,以氯铂酸为催化剂,经硅氢加成合成端羟丙基含氟聚硅氧烷,并应用于改性水性聚氨酯。研究了合成因素对双键转化率的影响,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采用傅里叶红外、核磁以及凝胶渗透色谱对合成产物结构加以表征,并测定了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胶膜和涂层织物的性能。结果表明,副反应抑制剂能有效抑制硅氢加成反应的副反应。端羟丙基含氟聚硅氧烷合成优化工艺条件为:副反应抑制剂用量0.2%,催化剂质量浓度60 mg/L,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4 h。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为45 nm,胶膜水接触角及吸水率分别为106.8°和28.1%。相对未改性水性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织物拒水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水性聚氨酯具有绿色无毒、安全可靠等特点,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但是也存在一定缺陷和改进的空间,如耐热性、耐溶剂性不佳、储存期短等缺点。这些缺点限制了水性聚氨酯的应用。随着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对水基材料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多种改性方式的综合运用及新改性方法的开发成为制备多功能水性聚氨酯的发展方向。文章主要介绍了水性聚氨酯改性研究的进展,包括聚合物改性、分子改性及共混改性,并对水性聚氨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水性聚氨酯改性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性聚氨酯(WPU)是一类安全环保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性和多种基材适应性,应用广泛,但其耐候性、耐水性和机械性能欠佳。文章综述近年来WPU改性方式和性能优化的研究进展,包括交联改性、丙烯酸酯改性、有机硅改性、有机氟改性、环氧树脂改性、纳米材料改性、生物质改性和复合改性多种改性方式。同时结合当前国内外WPU的研究技术水平,提出WPU未来长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应当向绿色环保、低能耗、性能优异、功能多样、价格亲民、高科技含量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谈水性聚氨酯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水性聚氨酯的几种基本的改性方法,针对水性聚氨酯涂膜的一些缺点用不同的改性材料去弥补,对其改性物质的用量和基本作用做了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1.
水性聚氨酯(WPU)是一种优异的绿色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广泛用于纺织材料、合成工业、建筑建造、生物医疗等领域,如纺织品涂层整理剂、水性木器涂料、皮革涂饰剂、固色剂、胶黏剂、沥青等,受广泛重视。目前WPU改性已成为多领域研究热点,是毒性溶剂型聚氨酯材料有前途的替代品之一。文章综述环氧树脂(EP)对WPU单组分改性和辅以其他适应性基材复合改性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水性聚氨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徐成书  田呈呈  邢建伟 《印染》2014,40(1):52-54
介绍了我国聚氨酯的发展概况及水性聚氨酯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环氧树脂改性、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改性和有机氟改性。各种改性技术均能够显著提高水性聚氨酯的综合性能,拓宽了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针对水性聚氨酯的改性技术,阐述了丙烯酸酯改性、有机硅树脂改性以及环氧树脂改性,并对水性聚氨酯材料的发展前景和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李小宁 《中国皮革》2021,(9):139-142
水性聚氨酯符合工业发展的"三前提"和"4E"原则,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但在对乳液粒子的微观形态、树脂的成膜机理、具体制备工艺及其构效相关性方面展开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综述了水性聚氨酯在物理共混、交联改性、共聚改性方面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拓宽水性聚氨酯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了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有机硅、蒙脱土类、碳纳米管等不同改性方法对水性聚氨酯主要应用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展望了改性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聚氨酯及水性聚氨酯的优缺点,以及近年来为改进其缺点而受到重点关注的水性聚氨酯改性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共混改性、交联改性、共聚改性以及复合改性的方法。研究表明,上述各种改性方法均能够从不同方面显著提高水性聚氨酯的综合性能,为水性聚氨酯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酯二元醇(聚乙二醇,聚四氢呋喃二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三羟甲基丙烷(TMP)、三乙胺(TEA)、水为基本原料,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讨论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加入量、改性剂磷酸盐酯的加入量、NCO/OH量比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制备预聚物时NCO/OH比值为3.5:1;以DMPA为扩链剂,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其用量为预聚物质量分数的7.0%;预聚物合成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2h;扩链反应的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h;中和度为80%-100%。在此工艺条件下,合成的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聚氨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8.
水性聚氨酯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叙述了水性聚氨酯的各种改性技术,如交联改性,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改性,有机硅改性,纳米技术改性,天然产物改性等,并对水性聚氨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水性聚氨酯的性能特点,并且重点阐述了水性聚氨酯改性方法:交联改性、环氧树脂改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改性、有机硅丙烯酸双改性、纳米无机材料改性。  相似文献   

20.
水性聚氨酯改性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水性聚氨酯的性能特点,并且重点阐述了水性聚氨酯改性方法:交联改性、环氧树脂改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改性、有机硅丙烯酸双改性、纳米无机材料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