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虚实观为基础,从陶瓷产品造型的外观形体、结构空间、审美情趣方面进行研究,对陶瓷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虚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陶瓷造型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陶瓷作为我国最有特点的产品之一,曾一度成为我国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沟通和交流。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陶瓷产品的设计工作也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本文将从陶瓷产品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数字媒体技术在陶瓷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用的意义以及实际的应用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在陶瓷产品设计过...  相似文献   

3.
陶瓷产品设计是以陶瓷材料形成最符合目的的、实用的并具美感的产品系统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构思、行为和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涉及到设计的诸多因素。陶瓷产品设计的功能因素是设计的基本点,包括产品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陶瓷产品设计的形式因素由形态、色彩、肌理等视觉性的造型因素构成,它与功能因素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陶瓷产品技术因素主要是生产技术,陶瓷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实现必须拥有相应的生产技术为保证;陶瓷产品设计的经济因素影响功能因素和形式因素的形成,因为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陶瓷这一类产品非常注重产品的设计元素,在陶瓷产品的造型、图案以及色彩选择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这是陶瓷产品设计者的永恒追求,这也是陶瓷文化在我国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更多人会选择一些拥有时尚元素的陶瓷产品来体现出自我对生活的追求。当今时代,越来越多时尚元素融入到陶瓷产品的设计中,体现出陶瓷产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就当前陶瓷产品中的一些时尚元素的运用进行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陶瓷产品设计中意趣性设计这一方面的阐述,分析了陶瓷产品意趣性设计的意义,同时对如何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增加意趣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产品设计具有人性化特征,通过对产品的设计达到对人们心理需求的一种满足。文章最后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实践,从切合实际的角度对日用陶瓷如何产生意趣性效果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陶瓷业的概念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剑雄  殷耀如 《陶瓷》2004,(4):47-49
陶瓷产品大致可归属为非生活必需品,对消费者而言可买可不买,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陶瓷产品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以及同类品牌泛滥的现状日趋明显。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所剩无几,为消费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也使消费者在选购时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陶瓷企业为有效地吸引消费者,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就必须实行“概念先行”的营销策略,提炼出产品的新卖点,以恰到好处的营销方式,激活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并把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显性的优势需求,进而提升陶瓷产品销量。  相似文献   

7.
陶瓷在株洲醴陵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用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念不断在改变,以婚庆为主题的陶瓷产品与包装设计思路也在不断变化,创作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需求的婚庆陶瓷产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章对现代婚庆陶瓷产品的种类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产品及包装存在的问题,借助设计案例,探寻株洲婚庆陶瓷产品设计的方向,并对包装设计做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陶艺是一门造形艺术,而人们在欣赏陶艺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从陶艺表面装饰、釉色出发,而常常对陶艺本身的形体及其营造出的不同空间缺乏足够的关注和认识,这种审美情趣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对陶艺的创作者而言,更应该注重陶艺的形体与空间。形体和空间的多样性、创新性至关重要,各异的形体,多变的空间,传达美的同时也传达制作者的人格美感和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旨在从陶艺的形体与空间入手,探讨二者的各种关系。意为拓宽陶艺创作的思路,展现陶艺的各种美感。  相似文献   

9.
康毅  陈鹤 《山东陶瓷》2023,(3):34-38
仿生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运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从仿生设计的角度探讨陶瓷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通过肌理仿生、形态仿生、结构仿生、功能性仿生等几个方面探讨仿生设计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仿生设计介入到陶瓷产品设计中,能启发设计师的思考,更好地体现陶瓷产品的个性与趣味。  相似文献   

10.
优势设计是以一种面向市场竞争、创造产品竞争优势为目的的设计。本文阐述了陶瓷产品的优势设计技术特点和优势设计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陶瓷的摇篮,几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使陶瓷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陶瓷艺术迎合了时代的精神特点,从传统陶瓷艺术走向现当代陶瓷艺术;从架上陶艺的形式到陶瓷介入社会公共空间的表达,再到人文空间,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不断地改头换面,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陶艺与公共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学军  袁胜根 《陶瓷学报》2004,25(4):268-271
论述了当代陶艺介入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所具有的潜力和特质。阐述了作为公共艺术的当代陶艺自身所具有的“公共性”与“个人性”的矛盾,以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相互调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环境陶艺空间有三大要素特征:其一,思维空间在环境陶艺空间中的特性;其二,环境空间在环境陶艺空间中的特性;其三.陶艺作品空间与心理空间在环境陶艺空间中的特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环境陶艺空间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具有相互依存的空间系统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具体陶艺作品的分析,总结出装饰对于促进作品虚实空间互动的三种帮助作用,以期为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可能。  相似文献   

15.
陶瓷的装饰性表达是陶瓷原始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实用功能之后,继人类生活从物质文化层次提高到物质和精神共存的高度时,所产生的陶瓷新功能。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最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装饰性。时代变迁,空间发展,在新的人文环境理念的倡导下,如何把青花与现代环境空间结合,是新时代的陶瓷艺术多元化表达中,需要展开的内容,也是新时代个性空间创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饶媛媛  刘清云 《陶瓷学报》2011,32(4):641-645
在综述生活陶艺概念的基础上就生活陶艺空间作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了生活陶艺空间的分类及其实现过程;生活陶艺的“空间”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设计者、使用者与接受者共鸣的过程,也是一个传统文化创新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与它民族协调共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艺术对人们的心理起着平衡的作用,艺术陶瓷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陶瓷在现代家居空间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它对室内空间的装饰、气氛的营造、环境的美化起着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艺术陶瓷在家居生活装饰中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体现着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居空间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于陶瓷材质,用泥土所特有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思想情感。伴随着现代陶艺和公共艺术的发展,现代陶艺以其特殊的表现内涵与形式开始出现在公共空间的各种领域。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体现,也使得现代陶艺的本体性语言得到更好的诠释。本文从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和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现代陶艺介入公共艺术的特性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薛圣言 《中国陶瓷》2006,42(8):75-77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陶艺元素在建筑空间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陶艺元素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装饰手法美化室内外环境,赋予建筑空间丰富的内涵和人性的温暖。  相似文献   

20.
To find the design space (DS) of a pharmaceutical process, quantification of the “assurance of quality” for the product under development is required. In this study, latent‐variable modeling is combined with multivariate Bayesian regression to identify a subset of input combinations (process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raw materials properties) within which the DS of the product will lie at a probability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an assigned threshold.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is used to obtain a linear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multidimensional input space and a low‐dimensional latent space. The input domain is then discretized on its lower 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a Bayesian posterior predictive approach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 of the product will meet their specifications for each discretization point. The methodology is tested on two case studies taken from the literature, one of which involving experimental data. The 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o obtain a probabilist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DS, while simultaneously reducing the computational burden for the discretization of the input domain and providing a simpl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DS, is shown. © 2018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64: 2438–2449, 20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