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油炒、漂烫和微波三种烹调方法对野生蔬菜蒲公英、荠菜一些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油炒使蒲公英、荠菜的总酸性物质含量增加,氨基态氮、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漂烫均导致蒲公英、荠菜的氨基态氮、总酸性物质、雏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微波使蒲公英、荠菜的总酸性物质、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维生素C、氨基态氮含量降低。综合这些分析结果,从保存营养成分的角度考虑,野生蔬菜在食用方法上还是以微波方法最好。   相似文献   

2.
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强  韩雅珊 《食品科学》1997,18(4):57-59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烹调处理的蔬菜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漂烫、气蒸、油炒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的影响较小,其保存率依次为93.5±3.06%、88.7±1.45%、81.6±1.73%,变异系数依次为3.3%、1.6%、2.1%,而炖煮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影响较大,其保存率为71.6±5.73%,变异系数为8.0%。  相似文献   

3.
华南主要野生蔬菜的基本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杨暹  郭巨先 《食品科学》2002,23(11):121-125
对华南主要的8种野生蔬菜守宫木、土人参、一点红、白仔菜、紫背菜、鳄嘴花、藤三七、塘葛菜和华南特产蔬菜菜心的基本营养成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8种野菜营养成分差异较大,其可食部分都含有较丰富的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VC含量。8种野菜中检测出钾、磷、钙、镁、钠、铁、锌、锰、铜、镍、铅、镉、铬等无机元素,其中钾含量比菜心高3-6倍,为高钾低钠植物。守宫木、白仔菜、鳄嘴花等对有毒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烹调对深色蔬菜中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绿色和橙黄色的深色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物质,有着重要的健康意义。漂烫和短时间煮制处理时,类胡萝卜素的保存率较高,汽蒸和微波蒸制次之;而加油炖煮和炒制、炸制烹调时,其保存率下降较为显著,同时还存在脂溶性损失。对于富含类胡萝卜素食材,蒸、煮同时保证了生物利用率,为最佳烹调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家庭烹调方法对紫薯、西兰花和青辣椒中的花色苷、硫苷、辣椒素和V C的影响。方法:三种蔬菜经过微波、蒸制、焯制和油炒等烹调后,以pH示差法测定花色苷,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苷和辣椒素,以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V C。结果:保存V C效果:蒸制>微波蒸制,焯制>油炒>微波煮制;保存花色苷效果:蒸制>微波蒸制,且蒸制使花色苷增加;保存总硫苷效果:油炒>焯制>微波煮制;保存辣椒素效果:微波煮制>焯制>油炒。结论:若控制烹调时间不过长,蒸制是最适宜保存蔬菜植物化学物及维生素的烹调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家庭烹调方法对紫薯、西兰花和青辣椒中的花色苷、硫苷、辣椒素和V C的影响。方法:三种蔬菜经过微波、蒸制、焯制和油炒等烹调后,以pH示差法测定花色苷,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苷和辣椒素,以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V C。结果:保存V C效果:蒸制>微波蒸制,焯制>油炒>微波煮制;保存花色苷效果:蒸制>微波蒸制,且蒸制使花色苷增加;保存总硫苷效果:油炒>焯制>微波煮制;保存辣椒素效果:微波煮制>焯制>油炒。结论:若控制烹调时间不过长,蒸制是最适宜保存蔬菜植物化学物及维生素的烹调方法。  相似文献   

7.
总酸性物质含量和氨基态氮含量是反映蔬菜品质的两项重要指标,蔬菜在不同的烹调方法下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从而导致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采取适宜的烹调方法,在保证烹调出的菜肴具有良好的色、香、味等外观性状外,还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明一些小窍门,在以前的杂志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许多的小窍门,今天我们再给大家介绍几个在烹调蔬菜时候的一些小窍门,希望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植物源食物是人类饮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多数植物源食物具有强抗氧化活性,可有效预防人体氧化损伤所引起的衰老和疾病。植物源食物的基本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在加热烹调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本文旨在综述几种烹调方式对植物源食物营养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植物源食物是人类饮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多数植物源食物具有强抗氧化活性,可有效预防人体氧化损伤所引起的衰老和疾病。植物源食物的基本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在加热烹调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本文旨在综述几种烹调方式对植物源食物营养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牛里脊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水煮、油煎和真空低温烹调三种烹调方法对牛里脊进行烹调,研究了不同烹调方法对牛里脊营养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三种烹调方法烹制的牛里脊的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符合国家熟肉制品卫生要求,而采用真空低温烹调方法烹制的牛肉营养损失率和脂肪氧化程度最低,色泽和嫩度等感官品质最佳。综上所述,真空低温烹调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烹调方法,较传统烹饪方法而言,能更好地保留牛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成分,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阐明新型预处理在冷冻蔬菜品质保持方面的优势,本研究通过LF-NMR和GC-MS等检测手段,比较研究了传统漂烫、声热处理和微波处理对毛豆仁色泽、风味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漂烫处理显著降低了毛豆仁的L*值、a*值及抗坏血酸含量,但却显著提高了b*值(p<0.05)。相比热水漂烫,声热处理和微波处理较好地保留了毛豆仁的抗坏血酸和叶绿素含量。LF-NMR检测显示,毛豆仁弛豫时间T2谱中出现4个水分峰,其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21(<1 ms)、T22(18 ms)、T23(4050 ms)、T24(>250 ms)。漂烫处理后毛豆仁的弛豫时间T22和T23显著降低(p<0.05)。声热处理样品的自由水相对含量(M24)明显低于微波处理和热水漂烫样品(p<0.05)。氨基酸分析显示,毛豆仁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之比为35.2%,是一种优质蛋白来源,但不同漂烫处理对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影响不大。不同漂烫处理的毛豆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主要风味物质1-辛烯-3-醇和2-庚烯醛在声热处理下含量最高,分别为5.70%和9.64%。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湿法消解、干法灰化、微波消解3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植物油中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过氧化氢-高氯酸湿法消解为植物油前处理的最佳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植物油中的铅、镉、铬,线性范围内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2%、94.5%、84.9%,RSD分别为8.5%、5.3%、9.1%,检出限分别为6.21、0.89、1.99μg/kg。该方法耗时短、操作简单,应用于植物油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在明确重组营养强化米自然风干、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电热真空干燥及冷冻干燥5种干燥工艺最佳参数基础上,分析不同干燥工艺对重组营养强化米品质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电热真空干燥最佳工艺条件真空度0.025MPa、干燥温度为35℃、干燥时间2.5h条件下的重组米米粒横截面致密性、适口性、冷饭质地及感官评价总分最优,且综合蒸煮品质及质构特性最佳,其中,加热吸水率280.45%、膨胀率268.57%,米汤可溶性固形物重量56.657mg/g,米粒弹性0.873mm、粘聚性0.549gs、回复性值0.192gs;而微波功率210W,干燥时间50min的微波干燥米粒蒸煮后外观结构最佳,硬度3650.873g最小;温度-90℃,干燥时间24h的冷冻干燥工艺下米粒胶着度2788.654g、咀嚼度1819.708g最大。综合分析干燥工艺对强化米品质调控效应表明,电热真空干燥适于重组营养强化米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5.
熟化方式对小米粉制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蒸煮和挤压膨化2种熟化方式制备小米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挥发性成分并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了2种熟化方式制备的小米粉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蒸煮小米粉制品中主要有33种挥发性成分,膨化小米粉制品中主要有2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有15种相同挥发性成分。蒸煮小米粉制品和膨化小米粉制品都产生了较多的醛类化合物,是熟化小米粉制品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膨化小米粉制品中的不良风味的醛类化合物较少;蒸煮小米粉制品中检测到了较多的酮类化合物,而膨化小米粉制品中检测到较多的杂环类化合物。蒸煮小米粉制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要高于膨化小米粉制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常见加工烹调方法对白萝卜中异硫氰酸酯(MTBITC)的影响。方法:以白萝卜为原料,经适当处理后,采用干燥、盐腌、榨制、微波及不同加热烹调方法进行加工,然后破碎,用正己烷提取其中的MTBITC,气相色谱法测定MTBITC的含量。结果:冷冻干燥的白萝卜中MTBITC的保存率可达85.46%,60℃常压干燥只有15.0%;榨制和腌制降低白萝卜中MTBITC的保存率,10%食盐腌制3 d、榨制2 min,保存率分别为72.05%、67.26%。高温长时加热对MTBITC的破坏较大,微波比电磁炉加热的方法要好。结论:加工烹调降低了白萝卜中MTBITC的保存率,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切块越小,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8.
抑芽剂主效成分氯苯胺灵(CIPC)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不但受施用方式的影响,而且也受马铃薯烹调方式的影响。用自主研发的抑芽剂粉剂处理马铃薯4d,然后分别在常温(18~22℃)和低温(3~5℃)条件下贮藏30d。结果表明,采用普通锅、高压锅和微波炉三种烹调方法处理的马铃薯,薯皮中CIPC的含量分别为22.48~36.27、45.35~56.40、63.72~74.61mg/kg;薯肉中CIPC的含量分别为2.17~3.32、2.86~3.70、3.54~4.02mg/kg。三种处理方法与对照相比,薯皮中CIPC含量差异显著,薯肉中CIPC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中在低温条件下贮藏的马铃薯中CIPC残留量最高,而且在煮过马铃薯的水中也发现了少量CI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