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等温淬火油用于齿轮的淬火冷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定了HSFD型等温淬火油和N32机械油的件能指标和冷却特性曲线.通过两种用于齿轮淬火冷却的淬火介质的对比实验分析,讨论了淬火介质的冷却特性对齿轮性能和尺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HSFD型分级等温淬火油可以起到替代N32机械油的作用,并成功地用于齿轮生产,齿轮经热处理后.不仅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要求,而且可以减小齿轮变形.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淬火油(N32、277HM和KR238)进行了理化特性和冷却特性测试分析,并分别采用这3种淬火油对30CrMnSiNi2A钢进行了淬火处理试验,研究了淬火油对30CrMnSiNi2A钢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KR238淬火油运动粘度最高,普通机械油N32其次,277HM淬火油运动粘度最低;277HM最大冷却速度达到114℃/s,远高于N32的冷却速度61℃/s,冷却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机械油N32。与传统机械油N32相比,277HM、KR238淬火油使30CrMnSiNi2A钢抗拉强度有所提高,并且组织更加细小和均匀。从提高产品质量和后续表面清洗考虑,30CrMnSiNi2A钢采用277HM淬火油为宜。  相似文献   

3.
配制出一种新配方水基淬火介质,该淬火介质由聚烷撑乙二醇(PAG)、冷速调整添加剂、防锈剂、消泡剂、防腐剂和水组成;研究了新配方水基淬火介质的冷却特性并与水、淬火油和UCON E淬火介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配方水基淬火介质的冷却特性介于水和油之间,3%PAG淬火介质的最大冷却速度为322.5 ℃·s-1,300 ℃下的冷却速度为112.4 ℃·s-1,与5%UCON E淬火介质相当。  相似文献   

4.
用纯银探头对一些常用淬火油冷却特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OT-1添加剂对新油和老油的冷却特性均有明显改善,大大地提高了淬火油的冷却速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处理虚拟模拟仪,测定了N32机械油及F2000淬火液冷却特性曲线,研究了浓度变化对F2000淬火液冷却特性曲线及42CrMo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升高,F2000淬火液特性温度和最大冷却速度降低。采用浓度15%的F2000淬火液和N32机械油分别对42CrMo钢进行淬火处理,试样性能接近,可见15%的F2000淬火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N32机械油用于淬火。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F2000淬火液的优缺点,采用热处理虚拟模拟仪,测定了F2000淬火液、水和N32机械油的冷却特性曲线。论述了搅拌速度和搅拌方式对F2000淬火液冷却性能的影响,介绍了F2000淬火剂的配制,浓度和温度的控制、搅拌,应用范围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F2000淬火液的冷却性能逐渐减弱;随着温度的升高,F2000淬火液的冷却性能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两种淬火油对板簧热处理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N32机油和今禹Y15-Ⅱ快速光亮淬火油的冷却特性的对比研究.以及对采用两种油进行的60Si2Mn和50CrVA钢样品淬火冷却后的组织性能分析,研究了两种油对板簧热处理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32机油的高温冷却速度不足是其不适于有效厚度大于12mm的60Si2Mn板簧淬火的原因。而今禹Y15-Ⅱ快速光亮淬火油的蒸汽膜阶段短,高温冷却速度较快,有足够的低温冷却速度,能够满足14mm以下厚度的60Si2Mn和20mm左右50CrVA板簧淬火。  相似文献   

8.
刘卫民 《热处理》2007,22(3):63-67
介绍了PAG水溶性淬火介质的优、缺点,对不同浓度的PAG水溶液、水、32号机械油及快速和超速淬火油的冷却特性进行了比较,论述了PAG淬火剂的配制,浓度和温度的控制,搅拌,应用范围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9.
浅谈淬火介质冷却性能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广益 《金属热处理》2007,32(4):100-102
介绍了淬火介质冷却性能的测试方法,并分析讨论了JB/T 7951-2004《测定工业淬火油冷却性能的镍合金探头实验方法》和SH/T 0220-1992《热处理油冷却性能测定法》两个淬火介质冷却性能测试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测试误差的分析及标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自来水作为淬火介质的两大缺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自来水淬火时工件容易淬裂、硬度不均且畸变大等现象,列出了自来水作为淬火介质的两大缺点:一是低温冷却速度太快,二是冷却特性对水温变化太敏感。分析了自来水第二大缺点引起淬火硬度不均和畸变的原因。通过与气态介质的对比,指出了液态淬火介质共同的两类缺点:一是任何确定的液态介质,其冷却速度的可调节范围都很有限,以致同一个车间必须配备普通淬火油、中速淬火油和高速淬火油,才能满足不同工件的需要;二是工件从蒸汽膜阶段到沸腾阶段期间,冷却速度突然增大,可能引起较大的淬火畸变。提供了克服液态淬火介质第二类缺点的七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油田储罐再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制造工程以先进技术为手段,对产品进行性能修复与升级,是一种高效、低成本、少污染的绿色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腐蚀介质对生产储罐的破坏很大,通过运用再制造工程原理发明了“金属罐薄壁不锈钢衬里技术”,采用此项技术对油田储罐进行再制造修复,增强了防腐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通过近几年在油田中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静电喷涂防锈油(脱脂型)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明 《表面技术》2001,30(6):43-44
脱脂型的静电喷涂油,是一种耐电压性较高的绝缘油。应用静电喷涂工艺, 涂于钢板表面,涂油均匀,油耗低,防锈性好。这种防锈 涂于钢板表面后,能满足汽车工业、家电行业等用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庆锋 《机床与液压》2021,49(6):98-103
针对静压转台回转运动精度不足的问题,以数控磨床的扇形液体静压转台为对象,对单个静压支承结构的位移率和设计间隙进行理论计算,得到油膜承载力与位移率和设计间隙之间的关系。对油腔内部流场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不同油腔结构对油腔流场中承载性能产生的影响规律;根据仿真结果和转台的参数要求选取合适的油腔结构,设计了扇形静压转台;通过流固耦合分析,验证油腔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油膜刚度试验,验证了油腔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双吊点闸门液压启闭机存在的不同步问题,采用了电液比例闭环同步控制.应用功率键合图建立放油式和补油式系统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同步性能的因素,并由系统功率键合图模型得到功率状态方程.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且补油式回路动态特性明显优于放油式同步回路,为工程实践提供了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Oil remover     
《Metal Finishing》2005,103(6):63-64
  相似文献   

18.
Oil skimmers     
《Metal Finishing》2006,104(12):58
  相似文献   

19.
Oil removal     
《Metal Finishing》2010,108(10):44
  相似文献   

20.
The potential use of vegetable oil-derived industrial oils continues to be of great interest because vegetable oils are relatively non-toxic, biodegradable, and they are a renewable basestock alternative to petroleum oil. However, the fatty ester components containing conjugated double bonds of the triglyceride structure of vegetable oils typically produce considerably poorer thermal-oxidative stability than that achievable with petroleum basestocks under typical use conditions. Typically, these conditions involve furnace loads of hot steel (850 °C), which are rapidly immersed and cooled to bath temperatures of approximately 50-60 °C.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a vegetable oil is held in an open tank with agitation and exposed to air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for extended periods of time (months or years).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thermal-oxidative stability and quenching performance of soybean oil and palm oil and the resulting impact on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hes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typical fully formulate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ccelerated (fast) and an unaccelerated (slow) petroleum oil-based quench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