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话辨真假     
《中国消防》2020,(3):78-78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触犯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0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相似文献   

2.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打击伪劣商品中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自 4月 10日起施行。 1)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界限确定。 司法解释规定,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 根据这个司法解释,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刑法同一条文规定的“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7)
随着我国彩票业的发展,彩票销售站点和彩民数量不断增多。而以彩票为犯罪对象的盗窃犯罪案件屡有发生。无论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对盗窃彩票犯罪存在不同认识。分歧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彩票的法律性质如何;其二,如何计算彩票盗窃金额;其三,盗窃彩票金额的既遂、未遂问题。正确认识彩票的法律性质,根据盗窃彩票具体案件具体分析,是正确适用法律、准确计算盗窃犯罪金额,进而精准打击盗窃彩票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54-57
盗窃罪是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犯罪,学者对盗窃罪相关问题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但是盗窃罪不同于盗窃行为,有盗窃行为不一定就构成盗窃罪,因"盗窃"广泛分布于刑法条文之中,所以文章就刑法中出现的"盗窃"进行简单梳理,并就部分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5)
在刑法学中,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意义的说明。因为刑法内容是通过文字表达规定的,而绝大多数文字、词语都会有多个含义,或者是在日常用语与刑法条文中含义的内涵、外延不尽相同。由于罪刑法定原则的限定,刑法条文的含义通常不会超出普通生活用语的含义,以免损害国民的预测可能性。那么,当刑法条文对词语释义缺少明确规定时,如何对该词语的外延和内涵进行准确界定,有利于准确适用刑法,维护刑法权威。  相似文献   

6.
为了惩治过失引起火灾和造成消防责任事故的刑事犯罪行为,特作如下规定:一、失火案 过失引起火灾,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15条第二款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5)
盗窃罪是刑法中最常见的犯罪,借条是民法中最常见的民事法律合同,当刑法中的盗窃行为和民法中的借条相撞时,应当如何来处理?侵财类犯罪的本质是使他人的财产遭受损失,这里的损失包括被害人应增加的财产未增加;不应减少的财产减少了。而行为人窃取借条,是为了“赖账不还”时,出借人的经济利益往往难以通过民事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得到弥补,从而遭受必然的经济损失。本文将围绕盗窃借条行为,分别从盗窃借条行为的争议点、对各个观点的批判、盗窃借条行为的定性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2)
众所周知,在财产犯罪中盗窃罪是最为常见的犯罪形式之一,也因其具有看似清晰的成立条件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而被大家所广泛理解。但本文认为,盗窃罪的成立条件不应包含秘密性,而应该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而受非法占有目的指引实施盗窃行为。明确盗窃罪的成立条件以及其与抢夺罪,侵占罪的区别,是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盗窃罪的重要前提也是明确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4)
我国《刑法》关于刑事损害赔偿的规定并未涉及刑事损害赔偿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导致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难免出现不同观点认识。其实,在我国实然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语境下,刑事损害赔偿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存在多种情况,不宜一概而论。从应然的立法完善角度来看,刑事损害赔偿应当具有重要的刑法意义,我国《刑法》应当将其规定为影响定罪量刑的法定情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7)
在我国刑法规定中对预备犯采取普遍处罚原则,但由于预备行为不具有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行为所具有的类型性、限定性的行为特征,仅依据我国刑法总则第22条的规定就对所有预备犯进行处罚,存在着法理上的困境。本文主要从修正构成要件之否定以及预备犯实行行为之缺乏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