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先行行为,也称先前行为,以事后的不作为行为为参照物,即是指导致法益处于危险状态并由此产生防止该状态义务结果的(先)行为。作为产生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一种,一般而言先行行为具有三个条件,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行为所伴随的法益受损的危险状态、行为与状态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在这三个条件中,行为条件是基础,为避免不当扩大或者缩小不作为犯罪的适用面,对先行行为的范围有必要加以准确界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5)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两种理论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针对不法性的实质的探讨,萌发于德国而兴盛于日本,影响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本文试图对两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程进行梳理,揭示犯罪体系中不法的实质,探究对我国理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
抽象危险犯适应现代社会风险管控的要求,成为刑罚权扩张的手段,但这可能带来过度干涉个人自由的后果。对此刑法理论提出从实质立场对抽象危险的可罚性进行判断的理论,主张以现实的危险状态存否作为抽象危险的认定标准。传统的实质判断论对立法依据上的危险与司法依据上的危险作对立的考察,难以满足抽象危险实质判断的要求。二元的实质判断论主张应当在立法与司法的立场下理解抽象危险犯,首先对抽象危险作立法依据的分类,然后分别判断不同类型的抽象危险在司法认定上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建筑》2009,(18):7-7
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对科学发展观实质的理解,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安徽省太湖县建设局结合工作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123”工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该局要求扎实开展“推进一项工程、开展两项整治、实施三大攻坚”活动,着力解决建设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促进建设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通过到外地学习成功经验,聘请专家、教授培训管理人员等方法加快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活力工程”;通过提高办事效能,自查自纠规范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与社会控制学说作为其理论的基石,以社会利益学说作为其社会控制理论思想的核心。该理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发展起来的,影响颇深。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与刑法中的刑法谦抑性这一理论的实质精神也不谋而合。在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建设中,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对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以利益博弈为核心的骤变与聚合,使得犯罪组织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等等,进一步使控制犯罪这个社会越轨行为的难度加大。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与刑法这一理论相结合正好给予了我国犯罪控制的理论指引,最终达到减少犯罪的社会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迷宫——空间、过程与城市复杂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强 《世界建筑》2005,(11):92-95
本文试图探讨迷宫作为一种复杂的空间形式和复杂系统行为对城市研究的影响,针对大多数的城市中心发展使空间趋向网络化这一共性,我将以北京内城为例,说明在二级城市网络欠发达的情况下,中心性(非大尺度范围的中心,但至少是中尺度的)如何在“迷宫空间”中涌现,因此,本文似乎表达了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视“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自然逻辑”为自组织行为提供了一种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又关注这种趋势在真实的城市中如何被多样化地实现。这个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明证。理解“空间”和“过程”的互动作用对把握该系统的行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6)
犯罪形态历来是刑法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犯罪中止作为犯罪形态的一种,规定在我国刑法犯罪论当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革,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以及犯罪心态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立足于刑法理论,对犯罪中止的有效性和自动性进行相应研究,以期能够为学界研究提供参考,助力于司法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性学科和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等领域的理论发展。无论是探究景观作为一种“此在”的本体论解释,还是获得超脱于设计师“原意”的对于作品意义的理解,抑或是找寻一种围绕“理解”的主体间性设计方法,解释学都具有知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向度,可称为风景园林一般方法论。在知识论层面,阐述了解释学与批评学的差异,并通过贝蒂的四原则架构解析作品解释的原则;在本体论层面,分析了2种理论路径与2种典型解释理论;在方法论层面,指出解释学作为设计方法论的机理与内涵。  相似文献   

9.
郑光复 《新建筑》2008,(3):58-61
近来以“山水城市论”作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普遍方向的论断再次强调。而实践证明,此论正负两面作用都非凡。“山水城市论”的独创是以“人造的山水”营造有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城市景观。从该论失误的起点“认定城市是艺术”出发,以民间和皇家两类园苑为证,指出园苑与艺术本质不同。视苑囿、园林,以至整个建筑为艺术,恶果严重。尤其“山水城市论”主张“人造的山水”,违背自然规律,在当今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是逆水行舟。通过对“山水城市论”近十几年来获得一片赞美之声的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认为,唯有学术讨论人人平等,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推动创新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向姝胤  向科 《南方建筑》2018,(3):122-127
文章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提出空间公共性存在“纪念性”与“日常性”的两种不同理解,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设计案例,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在建筑选址、布局、界面以及功能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继而反思了两种不同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实质以及其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基础。最后提出为真正实现空间公共性,应充分体现主体“人”的价值和主动性,倡导从纪念性转向日常性,从目的导向转向共识导向,回归“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