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7,(9)
<正>新形势下,作为反映社情民意"晴雨表"的群众信访活动,尤其是涉法涉诉信访,已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试金石"。一、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特点1.信访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鉴于该类信访案件所涉及的部门主体多,案件量大,事关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信访主体反映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0)
近年来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群众自身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信访诉求复杂多样,对司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期望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下涉检信访工作的需要,笔者拟从当前涉检信访案件的特点出发,结合处理涉检信访的实际难题,提出破解路径,以期更好地处理涉检信访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2)
信访作为中国本土特有的社会现象,一直以来在处理公民矛盾、司法涉诉案件等方面发挥独特价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深入,信访纳入法治化的发展轨道不仅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步骤,也是对信访自身的规范化发展提供长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
火灾的原因复杂,预防困难,可对国家财产安全、民众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这也导致了较多的火灾信访案件。基于此,本文以火灾信访案件成因作为切入点,予以简述,结合国内外积极经验,给出火灾信访案件预防对策。重点论述提升工作规范性、加强对经济相关元素的分析、重视信息收集和客观处理等可行措施,以期通过研究明晰理论,为火灾信访案件以及火灾事故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4)
涉检信访风险防控机制的有效实现需要事前的积极预防与发现,同时需要事中与事后的化解,其设立的目标就是在执法办案的整个过程中,增强执法办案中的信访风险防范,化解涉检信访可能产生的矛盾,对有可能出现的涉检信访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及时处理,促使检察机关在信访风险防控工作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处理。在化解涉检信访工作中,坚持救助救济、教育疏导与依法处理相结合,努力实现法律、政治、社会效果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243-246
信访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公民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的一个特色社会现象,信访权利是中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直接体现。解决信访问题、保障公民固有权益也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自力救济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面临着巨大困境。  相似文献   

7.
法治化是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的必由之路,法治化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大业,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如何进一步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的合理性,并探讨了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学锋 《中州建设》2013,(12):44-44
今年以来,汝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紧紧围绕年度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秉承“心系民意抓信访,高效务实为民生,整体联动保稳定”的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畅通信访渠道,努力化解涉稳矛盾,扎实推进信访稳定工作。强化领导,落实信访责任制。坚持局党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及时化解矛盾,及时解决信访反映的问题。严格程序,确保案件得到落实。坚持“信访问题无小事”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设计,它承载着公民政治参与、民意表达、纠纷化解、权利救济以及稳定维护的重要功能。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较大规模群体访和表达形式激烈的个体访为主要标志的涉法信访高潮至今仍然没有明显的回落迹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从中央到地方,对涉法信访工作的强调和投入前所未有,摸索的方法层出不穷,而这一切并没有有效遏制涉法信访总量高位运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5)
无论是在非涉诉信访领域还是在涉诉信访领域,信访机制权利属性的认定是研究一直都是我国信访工作的关键性问题。在非涉诉信访领域,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权利否定说、权利肯定说及权利隐性说等学说,由于在该领域存在公民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价值信访理念及具有与宪法保障"请愿权"相关的法律规范定位,应承认公民信访权具有权利属性内核。但是在涉诉信访领域,文章从设立目的、权利实现、司法实践以及程序正当性四个角度论证涉诉信访权权利的伪命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