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3):54-57
盗窃罪是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犯罪,学者对盗窃罪相关问题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但是盗窃罪不同于盗窃行为,有盗窃行为不一定就构成盗窃罪,因"盗窃"广泛分布于刑法条文之中,所以文章就刑法中出现的"盗窃"进行简单梳理,并就部分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盗窃罪作为一种古老且常见的侵犯财产类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盗窃行为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对盗窃罪是否应限定为秘密窃取产生了质疑。本文认为盗窃罪的秘密性是区分盗窃罪与抢夺罪等其他财产类犯罪的本质要件,也更符合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9)
"扒窃"是盗窃犯罪中的一种普遍的作案方式,发案率较高而且破案难度大,为了有效地打击日益猖撅的"扒窃",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私财产安全,因此,《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中有关"扒窃"的规定在此背景下产生,《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扒窃"行为写入刑法,其目的是保护公民财产不受侵犯,更是保护社会善良风俗。"扒窃"直接入刑,虽然符合刑事政策,但在司法适用中出现了的如何认定"扒窃"行为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扒窃"行为的分析,认为解决此困境的关键是对"扒窃"行为中的构成要件进行严格的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0)
行为人实施敲诈勒索的行为,并要求被告人用比特币支付,经法院二审后认定成立敲诈勒索罪。二审刑事裁定书中,尽管在文字表述上回避了对虚拟货币是否具有财产属性的认定,但结合整个裁定书的推理逻辑和刑法理论来看,法院实质上已经将虚拟货币认定为受刑法保护的财物。当虚拟货币成为犯罪对象时,犯罪数额的认定应综合考虑客观市场价格、被害人实际损失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0)
正当防卫在刑法中,行为人如果没有犯罪行为的不正当性是不能断定成犯罪的;但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指:通过对致害行为的不法性的排除,就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文针队民法中的正方防卫中的立法目的、价值位序、构成要件以及责任方式这个四个方面来阐述,希望对相关的制度理论研究能产生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盗窃罪是目前为止我国高发财产犯罪之一,如何正确判断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对于能否正确适用法律规定,能否有效打击盗窃财产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判断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问题理论界和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对接触说、隐匿说、转移说、失控说等判断盗窃既遂未遂的理论学说的分析,认为失控说加控制说能够真正区分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当然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运用失控说加控制说来真正判断盗窃既遂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盗窃的行为时间、地点等具体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35)
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规定多次盗窃,主要原因在于多次盗窃体现出行为人具有盗窃习性,主观恶性较深,人身危险性大,虽然每次盗窃金额和多次盗窃金额均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其多次实施盗窃行为也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把其作为犯罪处理,扩大处罚范围,具有打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6):7-9
《刑法》第91条第2款在界定公共财产时规定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人民团体中管理或运输中的私人财产视为公共财产,但并未明确提及国有事业单位,导致司法实践中学校管理层以学校名义给老师发放晚自习津贴、生活补助、奖金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罪的争议。从民法所有权角度、当然解释、扩张解释角度以及司法实践角度说明增加国有事业单位这一主体的合理性,建议增加国有事业单位,以消除今后司法实务中再次出现类似争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
众所周知,在财产犯罪中盗窃罪是最为常见的犯罪形式之一,也因其具有看似清晰的成立条件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而被大家所广泛理解。但本文认为,盗窃罪的成立条件不应包含秘密性,而应该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而受非法占有目的指引实施盗窃行为。明确盗窃罪的成立条件以及其与抢夺罪,侵占罪的区别,是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盗窃罪的重要前提也是明确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0)
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创造力的提高,使得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越来越多变,通常一个犯罪分子为了实现其犯罪目的往往会不择手段,大多数不会按照刑法条文规定的情节进行犯罪,给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盗窃罪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罪名,更是如此,像扒窃,入户盗窃等常见情节的认定,等等。本文将以盗窃罪为切入点,通过司法实践中案例分析的方式,浅析盗窃罪中情节的认定,以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