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7):105-106
劳动争议与劳动者息息相关,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案件的处理结果。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主要规定在2008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2017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中。当前的时效规定不完善也有较大的争议,如仲裁时效的起算点不明,时效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不够细化,规定的不完善导致在法律适用中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状,本论文指出时效规定不完善的情况并提出了完善仲裁时效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6):8-13
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制度是当事人就仲裁裁决提出异议的两种重要方式,我国学界和实务界曾就是否应当同时设置这两种异议制度产生过激烈的争议。最终,肯定二者并存的观点得到立法的认可。但也不可否认,二者的确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我国立法对二者的协调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在实践中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程序的低效,有必要修正这一立法缺陷,以完善我国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6):217-218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建立了对小额仲裁案件以及涉及国家劳动标准的案件附条件的"一裁终局"制度,但对该项制度规定得过于简略,在操作技术层面考虑不周,尤其对该制度在仲裁与诉讼的衔接上未作详尽规定,使该制度的实际操作遇到很多困难和争议,导致其设计初衷未能进行充分有效地发挥。本文通过分析现行法律规范框架下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在裁审衔接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成因及其在实践中引发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期使"一裁终局"制度充分发挥其效用,从而促进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方面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9):143-144
目前,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存在着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程衔接不当的问题,对司法效率的提升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尤其是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未能采取法律手段合理地保护,影响了司法部门的权威性。对此,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针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与诉讼两者之间的关系,采取"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模式,把劳动争议纠纷有效地解决,使各项工作都能够遵循相同的原则与制度,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2)
民商事仲裁在替代纠纷解决途径(ADR)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受欢迎的解决争议的方式。但是,学界对于是否允许第三人参与已经开始的仲裁一直没有定论,笔者主张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本文先界定了第三人的定义,再论述了设立该制度的合理性,最后提出了对第三人的限制,以期我国的仲裁制度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3)
劳动争议处理的及时、合法、公正解决原则的实现取决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高效运行。本文建议将在实践中成为解决劳动争议方式的劳动监察纳入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共同解决劳动争议。针对劳动者不了解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现象,建议通过发挥劳动监察的作用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5)
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直接体现是劳动争议仲裁同诉讼衔接机制不够顺畅,导致维权难、维权成本高,与立法本意相背离。对此,本文对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9):53-54
英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几百年,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处理劳动争议的制度,分析该制度的特色对提升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效率定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3):140-141
劳动争议具体为存在劳动关系的条件下,双方当事人在劳动权利以及义务方面产生的争执。一般而言,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程序就被叫作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用工关系越来越复杂,这给处理程序带来诸多问题,同时,这与当代社会用工制度不相符,所以,当前必须推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向着更为健全的方向发展,避免当事人应有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
居住权存在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部分国家都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但是,我国居住权制度的建立仍然存在争议。虽然我国没有建立居住权制度,但是,我国有建立居住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居住权的属性,我国在立法体例和内容上应该从救济性居住权和投资性居住权两方面考虑,以便完善我国物权法的内容和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本文主要采取归纳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方法对居住权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