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6)
根据我国最新修订的《民法总则》第144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独立进行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理之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而根据意思自治理论,自然人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其意思表示为要素,若无意思表示,则无民事法律行为。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民事生活中一般不会只进行相应的民事事实行为,其所做出的相应意思表示理应得到民法的认可。由此笔者将于本文中浅论个人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106-107
国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发源于16世纪法国人杜摩兰。随着人权意识愈发受到重视与保护,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私法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下文简称《法律适用法》)的正式出台,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被进一步的扩大,更体现了其核心地位。本文从国际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国际私法中的适用范围与限制分析仍需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6)
国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最早确立于合同领域,但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从国际立法发展趋势来看,新近的国际私法立法中,意思自治原则已大大跃出合同领域延伸到侵权、婚姻家庭、继承等传统冲突法严禁意思自治的领域。本文以法律适用法中关于赋予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相关条款及意思自治原则的基本原理,参照外国之规定,从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意思自治原则与一般民事意思自治原则的异同以及法律适用法中意思自治原则适用的限制等方面,对于我国法律适用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冲突法单行立法,其立法特点值得人们思考。其中广泛使用"意思自治",将其作为基本原则,是《法律适用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从"意思自治原则"本身所具备的立法价值入手,分点论述了其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地位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7)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合同准据法也在发生不断的改变,在合同准据法中意思自治原则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最为适用且广泛的一个原则。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意思自治原则也表现出了全新的发展态势,本文从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入手,对我国当前意思自治原则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根据问题所在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3):22-24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种公司不断以各种形式进行股份制的改革,但是在我国股份制公司制度尚未完全完善的情况下,侵犯股东的知情权的公司时常存在,公司对保护其知情权并不全面,股东对自己权利很难维护,侵犯股东的知情权形式多种,进而导致公司的意思表示的效力也备受质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
对于承运人高度垄断、高度专业的运输行业来说,对承运人的意思自治做出限制,更能保护托运人或者是旅客的利益,对托运人或者是旅客的意思自治作出限制,也能促进运输事业的规模化。对意思自治作出限制,表面上看阻碍了合同双方的内心真意的表达,实际上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均衡各方利益,做到了实质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6)
我国民事诉讼法作为保护民事主体平等主体的权利地位的基本法,使得双方当事人在民诉法的框架中赋予其意思自治的权利,来对合同发生争议时的管辖法院做以约定协商。本文旨在浅析我国民诉中协议管辖的现状问题及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3)
违约金制度是一项古老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历经发展完善,至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是现代民、商事合同纠纷中比较常见的合同救济方式之一。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与完善,违约金制度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违约金制度关系到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保护、合同的安全与秩序、以及法律正义,所以我们需要良好的违约金制度。良好的违约金制度应该是建立在意思自治基础上的,即尊重当事人对补充违约金或惩罚违约金的设定,尊重其合法、真实无瑕疵的意思表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2)
意思表示作为民法的核心要素,其真实性和自由性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认定极为重要。通谋虚伪行为也称虚假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法理基础在于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为虚假意思表示,行为虽表面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但因当事人内心真意并非追求行为发生的法律效果,因此归于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延续了我国原《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款对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规制,否定了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但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常常伴随多方主体实施虚假行为以及虚假行为涉及第三人的利益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究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制度,解决虚假民事法律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