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水中胶体粒子为研究对象,推导得出理想流动电流模型并探讨与其相关的动电因素。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胶体流动电流对混凝机理的双电层解释以及理想流动电流模型在SCD混凝控制系统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聚硅氯化铝的混凝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聚硅氯化铝(PASiC)的混凝机理,考察了搅拌时间和PASiC投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搅拌时间的增长则形成的絮体逐渐增大;PASiC投量的增加有利于形成大絮体而提高混凝效果;PASiC通过电中和及吸附架桥作用使胶体颗粒脱稳.  相似文献   

3.
染色废水混凝脱色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此项研究对染色废水混凝脱色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染色废水所含染料的分子结构、分子量大小、物理化学特性与脱色效果之间的关系。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废水中染料胶粒絮凝前后的形态,进而系统地论述了采用聚合氯化铝对染色废水混凝脱色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前虽然饮用水和废水处理的方法很多,但应用最广、成本最低、最常用的处理方法当然是混凝沉淀法。它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促使了混凝理论的迅速发展。其中DLVO理论(即由Derjaguin、Landau、Vervey和Overbeek四人提出),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DLVO理论是用胶粒间的吸引能和排斥能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相互能,来解释胶体的稳定性和产生混凝的原因。归纳起来,胶体颗粒的混凝作用机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污泥及污泥水的沉降、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和卷扫等混凝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污泥混凝工艺的制定建议。  相似文献   

6.
荧光淬灭法探讨三氯化铁与腐殖酸的混凝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荧光检测和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在线监测技术对FeCl3与腐殖酸的混凝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eCl3投量的增加可使混凝去除腐殖酸的有效pH范围由弱酸性变成中性;在弱酸性条件下,FeCl3的水解产物主要为带正电荷的低、中聚合形态,吸附电中和以及共聚络合作用是FeCl3与腐殖酸的主要混凝机理;在中性条件下,FeCl3的水解离子和腐殖酸的主要官能团之间的络合作用与水解反应存在竞争,因此,FeCl3的水解产物对腐殖酸分子的吸附电中和及络合作用无法有效去除腐殖酸,而是通过氢氧化铁沉淀物对腐殖酸的吸附和网扫作用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7.
高Alb聚氯化铝的混凝性能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烧杯试验并结合流动光学监测技术研究了高Alb聚氯化铝的混凝性能,探讨了其混凝机理。结果表明,高Alb聚氯化铝仍然具有PAC的本质特征。和普通PAC相比,高Alb聚氯化铝具有更强的电中和能力,可明显降低最佳投药量,并能改善低投药区的混凝效果。Alb含量越高,上述优势越明显。高Alb聚氯化铝的混凝机理主要为电中和与网捕卷扫作用,其混凝性能受体系pH值的影响较大。高Alb聚氯化铝在弱酸性体系中的电中和能力较强,在弱碱性体系中则较弱。提高混凝体系的pH值可使高Alb聚氯化铝的最佳投量范围变宽,并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  相似文献   

8.
化学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银川 《市政技术》2005,23(4):258-261
从污水污染物质颗粒分布的角度论述了混凝强化处理城市污水的机理,并指出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工艺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原水水温、pH值、SS及胶体污染物浓度等。阐明了化学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反渗透膜的推广应用,利用超滤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对经电混凝和化学混凝处理前后的渗滤液的分子质量分布和荧光强度进行了分析,考察了预处理减缓反渗透膜污染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电混凝和化学混凝对渗滤液中分子质量1 ku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64.2%和14.7%;对可见光区类富里酸的去除率分别为50.6%和23.6%,对紫外光区类富里酸的去除率分别为36.3%和17.8%。与化学混凝相比,电混凝对主要构成膜污染的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和类富里酸物质有明显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浑浊水铝矾絮凝机理的胶体化学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凝聚和絮凝作用是由水中分离悬浮及胶体微粒的基本方法。它们不但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质处理过程,而且也在许多其他工业技术部门如化工、医药、石油、选矿、建筑材料、土壤改良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胶体化学的中心课题之一。历年来,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近年来水质处理中的絮凝问题日益引起更多胶体化学家的注意。 由凝聚和絮凝作用组成的混凝过程是最古老的水质处理技术之一,以生产规模普遍应用也有一百余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尽管如此,目前对此过程的基本作用机理尚未建立起统一观点,特别在近一时期,更出现了意见纷纭众说不一的局面,这种状况已实际上阻碍着水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除氟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锦  王萍  严子春 《山西建筑》2007,33(35):17-19
基于近年来除氟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饮用水除氟方法,如混凝沉降法、吸附法、电凝聚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等,同时讨论了各种除氟方法的机理及进展,以促进饮用水除氟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东北某江水进行强化混凝试验,研究聚合氯化铝对不同分子质量组分、不同pH值条件下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卤乙酸生成势(HAAFP)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2.0 mg/L时,三卤甲烷生成势、卤乙酸生成势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当pH值为5.0时,水解产物以Keggin-Al_(13)形态为主,对THMFP的去除效果最好,混凝机理以电中和为主。当pH值为8.0时,水解产物以Al(OH)_3、Al(OH)_4~-形态为主,对HAAFP的去除效果最好,混凝机理以吸附架桥、网捕卷扫为主。  相似文献   

13.
氧化铁胶体与黏土矿物的交互作用及其对黏土土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湛江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化学溶解法,利用浸泡法、改进型渗透仪与柔性壁渗透仪除去土中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和络合铁胶体,比较分析除去氧化铁胶体前后土的物理与力学性质指标、矿物成分以及结构变化特点,探讨氧化铁胶体的界面活性、胶结特性及其与黏土矿物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湛江黏土的结构强度受黏土矿物——氧化铁胶体的电性引力和镶嵌孔隙的氧化铁胶结状态的控制是导致其具有高灵敏性、强结构性的根本原因。氧化铁胶体对湛江黏土的水稳性、稠度、黏附性、渗透性、压缩性、灵敏性、结构强度均有重要影响。氧化铁胶体与黏土矿物的交互作用的本质并不是通过改变和破坏矿物晶格结构来改变黏土矿物性质,而是通过改变土颗粒间的联结状态及粒间力来控制微观结构形态,进而影响土的基本性质。氧化铁胶体对土性的影响程度与其赋存状态、老化结晶程度、水化程度密切相关,除了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态的氧化铁也是构成湛江黏土胶质联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矿物掺合料对高强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裂性是高强混凝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以脆性系数和特征长度为高强混凝士抗裂性评价指标,研究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硅粉和磨细矿渣)对高强混凝土抗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能有效地降低高强混凝土的脆性系数和特征长度,提高其抗裂性。同时得到抗裂性能最佳的配合比。机理分析表明。掺入细小的高活性磨细矿渣、硅粉和粉煤灰时能极大地改善过渡区的微结构,降低混凝土的Ca(OH)2、钙矾石和孔隙率,提高C-S-H胶体含量,并极大地降低过渡区的原生裂纹,从而提高高强混凝士的抗裂性。  相似文献   

15.
无机高分子聚硅酸盐混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无机高分子聚硅酸盐混凝剂的制备、应用和混凝性能研究现状以及有关其絮凝形态、混凝机理、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等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在侧重聚硅酸盐结构表征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其絮凝形态及混凝机理,提高混凝性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流动电流单因子混凝投药自控技术,已于今年5月3日在杭州自来水公司南星水厂,通过部级鉴定。 流动电流单因子混凝自控技术,充分利用凝聚的微观特性—胶体电荷的变化,实现混凝投药的连续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PFC(聚合氯化铁)在直接混凝和经过高锰酸钾预氧化再混凝的情况下对再生水的絮凝效果,同时对水中胶体物质Zeta电位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FC对再生水的浊度、磷酸盐去除率高,对T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经过高锰酸钾预氧化后,对浊度和磷酸盐的最佳去除效果分别提高4.25%和4.5%,当pH值为4时,PFC的投加可以增大胶体表面的Zeta电位,在适当的电位下会促进胶体物质絮凝。  相似文献   

18.
动态强化微电解装置处理染料废水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自行研制的动态强化微电解装置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pH、反应时间及外加电压对COD及色度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装置对COD及色度去除效果好,并使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大幅提高。Fe-C微电池对有机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及混凝是其去除机理。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粘土、高岭土和蒙脱石三种胶体在含水介质中沉积和释放试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不同种类胶体在含水介质中迁移、沉积和释放的差异性,同时探讨了胶体的迁移-沉积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粘土胶体和蒙脱石胶体,高岭土胶体最不容易在含水介质中迁移。胶体开始释放浓度随孔隙体积数的增大迅速降低,随后变化缓慢,最后趋于稳定。粘土、蒙脱石和...  相似文献   

20.
研究强化混凝预氧化过滤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地下水中锰(Mn)、铁(Fe)、浊度、CODMn、氨氮(NH4+-N)等指标的去除效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是在低温实验室模拟微污染地下水,通过添加混凝剂、助凝剂、预氧化剂以及不同滤料过滤形式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参数。结果低温微污染地下水经强化混凝-次氯酸钠预氧化-锰砂二级过滤工艺处理后,铁(Fe)的除去率为95.8~97.3%、锰(Mn)的除去率为76.6~83.6%、CODMn的除去率为58.8~65.4%,氨氮的除去率为80.0~81.8%,浊度的除去率为83.3~90.8%、次氯酸钠剩余量为1.26~1.33mg/L。除Mn的浓度在标准值边缘外,其他指标浓度均满足《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结论优化后的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对微污染指标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