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围绕李光头和刘镇群众,以夸张、嘲讽的方式和狂欢式的情绪言说着荒诞。但是,小说之荒诞是与客观真实结合在一起的,是以现实的荒诞为基础的,小说正是用荒诞叙说真实。  相似文献   

2.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官场荒诞的一面。王跃文通过官场中的一些不符合常情常理的看似荒诞甚至怪诞的匪夷所思的人物和行为的书写,观察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揭示出官场劣质文化的荒诞性和可怕性。在“真实的荒诞”的文本叙述中蕴含着“荒诞的真实”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余华的小说中,他把人进行物化,使人具有物质性存在的一面,同时又把物进行人化,使物具有人的精神性的一面。人和物在其小说中取得同等的地位,最终构成一种和谐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肯·凯西(Ken Kesey)的作品《有时有个奇怪的想法》分析,可以发现作者试图借助离奇图像的刻画、无常轮回时空的设置、弄巧成拙人物的塑造和荒诞悖理行为的描写,来揭示人类存在的荒诞性,同时也表明了在这样一个失去理性的异化的世界中,任何的诉求都是可笑和徒劳的。  相似文献   

5.
荒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已成为建筑艺术的一种审美趋向.试从荒诞的哲学基础与美学特性、荒诞的历史延续及其在建筑中的具象表现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不仅获得了海外华文界的承认,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于还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巨大声誉。本文通过对她早期代表作《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的分析,探讨了她从个人化的体验出发揭示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压抑的创作特征和文学追求,以期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作品采用了重复叙事和循环叙事的叙事方式.重复叙事包含着深刻的重复性经验,循环叙事体现的是移情倾向或生命意识的消解、停滞.重复、循环的叙事方式使余华完成了自己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对余华的多部长中短篇小说进行了叙事比较,发现余华从先锋时期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种叙事策略——重复叙事。他对这种形式的强烈迷恋,与其叙事内容的变换存在着某种奇特的依存关系,即余华先锋小说中的重复叙事,先锋后转型的重复叙事,重复叙事策略之魅力。  相似文献   

9.
余华小说中的重复叙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华的多部长中短篇小说进行了叙事比较,发现余华从先锋时期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种叙事策略——重复叙事。他对这种形式的强烈迷恋,与其叙事内容的变换存在着某种奇特的依存关系,即余华先锋小说中的重复叙事,先锋后转型的重复叙事,重复叙事策略之魅力。  相似文献   

10.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6次转世投胎,分别以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的视角洞察了西门屯50年间的社会变化,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关联.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运用荒诞主义叙事手法,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分析小说中荒诞性的表现,探析其原因所在,解读了荒诞背后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的写作源于他的空间需求,他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荒诞空间,人物经常身陷其中,遭遇诸多荒诞之事,这些空间成为卡夫卡描写不可能性的架构之所,影响了人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空间按其隐喻性特点来划分,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变形之所、肮脏之所、隔离之所.对这些荒诞空间的功能和特点进行梳理,也成为了解卡夫卡式存在和卡夫卡精神空间的通道.  相似文献   

12.
荒涎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已成为建筑艺术的一种审美趋向,试从荒诞的哲学基础与美学特性,荒诞的历史延续及其在建筑中的具象表现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王跃文小说既具图书畅销效应又得文坛充分重视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和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精神深度。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故事情节的展开、官场常规生态及其“游戏规则”的剖析、整体社会环境荒诞现象的描述等方面,王跃文对客观现实的荒诞特征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揭示。象征隐喻性情节的荒诞意味。人物“发疯”、失踪事件和诡异、神秘体验的渲染,融反讽、戏拟于写实性白描的艺术笔调选择,体现出建构荒诞审美境界的主体自觉。以荒诞为意蕴核心的形而上感悟,使王跃文小说形成了既具批判现实主义深度、又有独到精神探索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通常是面对荒诞而残酷的现实却打不跨的硬汉子形象。但在短篇小说《杀人者》中,海明威描写了一群截然相反的人物。在荒诞不经的世界中,他们对生活感到无助与迷茫,陷入了悲观绝望的境地。在荒诞的世界与痛苦的人生面前,海明威给出了另一种人生态度。毫无疑问,这是海明威对他的时代以及人生的思索。同时,他也把对世界与人生的疑惑抛向了世人。  相似文献   

15.
范子平以其20多年的小小说创作经历,形成了质朴淡远、广阔之中见宁静与和谐的风格。从他的小小说集《人生故事》(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来看,不论是“涉及官场”的斑斓,还是“生活百味”的酸辛,抑或是“文革轶事”的荒诞,都能在脉脉的叙事中,使人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和道德的敬畏,显示出愁悯与荒诞后面的温情与真诚,而小小说的思想张力和艺术审美价值就在这温情与真诚中自然而然地溢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哲学思想的普遍流行导致了现代艺术中荒诞表达方式的出现,它通过对传统经典的荒诞借用,对客观事物的荒诞重构,以及超现实的荒诞创造,展现出与传统绘画的理性截然不同的非理性特征,虽然它有一定的极端性和局限性,但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客观地认识它。  相似文献   

17.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荒诞的非理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在暴力创伤的刺激下感性的“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结构,对余华有着原点的意义。以此为基点,继续追踪“自我”的流变,分析了余华从“先锋写作”到“民间写作”的创作“线索”,考察先锋文学的转向、续航以及自我救赎的可能,并谈及其周围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提出极端的“向内转”同时面临着自我限制甚至自我瓦解的危险,九十年代的“民间写作”可以视为内面自我的打开,也是启蒙主体的隐藏以及消解。这与其说是一次“转向”,不如说是先锋文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救赎,既包括叙述方式的调整,也包括余华人生观的调整。“先锋”是一种精神,具体表现是求新求变的文学内部自我调整的动力机制和现代主义的精神探寻,在这个意义上,余华是永远的先锋派。  相似文献   

18.
西方荒诞派戏剧是一种晦涩复杂的后现代先锋戏剧,它善于用荒诞来表现荒诞,利用非自然叙事手法直观展现人类的生存状况.文章从非自然时空、非自然情感、非自然人物三个方面就荒诞派戏剧中的非自然叙事进行研究,以挖掘非自然叙事在荒诞派戏剧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村女性是众多作家书写的重要对象。而萧红以敏锐而独特的视点触及乡村女性的生存百态。从乡村女性在悲剧婚姻中的边缘处境、荒诞生存中的自我奴役、苦难世界中的心灵创伤三个方面解读萧红的乡村女性视点叙事;从创作主体的理性记忆、精神家园的积极重建、乡土生存的现代启蒙三个角度探究萧红乡村女性视点叙事的缘由。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他通过现实的陌生化、人物的符号化、对时间的重构、叙述的重复与循环等方法,使小说文本的意蕴变得格外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