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膨胀污泥沉降性能的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前期已进行的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对低污泥负荷下发生的污泥膨胀进行了污泥沉降性能恢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恢复高污泥负荷运行能使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得以恢复,而恢复时间及恢复速率与膨胀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溶解氧是影响膨胀污泥沉降性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在溶解氧不足时提高污泥负荷不但不能使污泥膨胀得到控制。反而却加剧了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2.
印染废水处理中的污泥膨胀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水解酸化/UASB/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发生污泥膨胀的可能原因,并通过试验考察了投加氮和磷与预曝气对污泥膨胀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只投加氮、磷未能控制污泥膨胀,而预曝气则可使污泥膨胀得到很好的控制。结合水质分析的结果,得知污泥膨胀的原因是硫化物浓度过高。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污泥膨胀问题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着重探讨SBR系统中污泥膨胀现象的控制方法与措施,并在理论上阐述了菌胶团与丝状菌的生理与动力学特性,对其与污泥膨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许昌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膨胀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许昌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膨胀情况。经过调查分析,最后确认污泥膨胀是由微量金属元素缺乏所致。为此,采取了向配水、配泥井内投加微量元素混合液的措施,从而解决了污泥膨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SBR运行中污泥膨胀的发生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SBR法处理工业废水时发生污泥膨胀的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膨胀的发生和控制过程,指出较低的污泥负荷是造成膨胀的主要原因,并膨胀机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污泥膨胀对SMBR系统脱氮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处理模拟污水,考察了污泥膨胀对SMBR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MBR运行中,污泥膨胀期对TN和NH3-N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试验期,丝状菌对氮的竞争能力较强,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利用速率较高,污泥膨胀期SMBR的出水水质较好;在污泥膨胀期,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由于丝状菌的反硝化能力较差,导致出水中出现NO2^-N的少量积累;丝状菌带来的负面影响即膜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在实际的工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7.
活性污泥处理法是污水处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工艺,但活性污泥法污泥膨胀问题一直是运行中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某活性污泥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现象,经分析认为冲击负荷是造成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其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纯氧曝气系统污泥膨胀原因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津石化供排水厂纯氧曝气系统污泥膨胀前后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认为长时间低负荷运行后受到冲击、污泥老化、二沉池局部缺氧是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实际运行中高粘性污泥膨胀及其控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高粘性污泥膨胀现象作了系统分析,认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进水水质冲击负荷大。通过控制进水量、控制曝气、适当排泥等措施,使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得到了控制,污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几种原因作了分析,并介绍了在实际生产中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同时探讨了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温度波动对SBR污泥沉降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A<'2>/0方式运行的SBR中,采用人工废水研究了温度降低再升高过程中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一旦反应器水温由25℃以上降低到15℃以下,污泥就会发生膨胀,当再升温至25℃以上时,污泥膨胀消失,污泥沉降性能恢复到良好状态.在降温-温度恢复的这一过程中,污泥沉降性能恢复所花费的时间比发生膨胀所需的时间长.降温对可导致污泥膨胀的微生物的促进作用要比升温对该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对菌胶团的促进作用显著.在温度波动过程中,当系统发生的是单一高粘性膨胀时,污泥沉降性能恢复时间是污泥膨胀发生时间的2倍;当系统发生的是丝状膨胀和高粘性膨胀并存的污泥膨胀时,污泥沉降性能恢复时间是污泥发生时间的9倍.在降温波动过程中,污泥沉降性能恢复时间与系统内存在的丝状菌种类有关,当污泥膨胀发生后系统中存在能适应低温环境并生长的丝状菌时,污泥沉降性能恢复时间就较长,但这有利于恢复后形成密实的污泥絮体.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桐乡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处理对策,对发生污泥膨胀时的水质特点、工况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此次丝状菌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低污泥负荷率、低溶解氧引起的。通过调整泥龄、污泥负荷、DO等运行参数,投加NaClO溶液杀灭丝状菌等措施成功控制了此次污泥膨胀,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SBR工艺中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严格控制SBR工艺试验运行条件下,就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污泥负荷不仅不是导致污泥膨胀的因素,而且对污泥膨胀有抑制作用;在污泥负荷降低到一定程度(“临界负荷”)后,SVI迅速升高,加速污泥膨胀的发生。还发现,进水底物浓度与“临界负荷”及低于“临界负荷”后污泥膨胀的最大程度SVImax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都可用微生物的选择性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膨胀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试验探讨了污泥膨胀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IMBR)运行效果的影响及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结果表明,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BOD负荷变化过于剧烈以及由此导致的DO不足和pH值急剧下降;污泥膨胀会加剧膜污染,并导致NH3 -N去除率下降,但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通过调整BOD负荷变化速率、提高混合液中的溶解氧含量,可使污泥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论述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污泥微膨胀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污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污泥微膨胀受影响的因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包括在低负荷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率;间歇式循环上流污泥床中的应用;对单类型丝状菌Type 0092菌种的微膨胀研究。  相似文献   

16.
膜生物反应器发生污泥膨胀后的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学校洗浴污水,考察了污泥发生膨胀时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结果表明,污泥膨胀对膜生物反应器去除COD和BOD5的效果影响不大,但会使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有所下降。采用化学絮凝法控制污泥膨胀,静态试验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和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效果较为理想,但现场投加时发现,反应器内较强的水力搅拌作用使得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效果变差,而三氯化铁可作为控制污泥膨胀的应急措施,采用营养平衡法可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工业废水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易出现的丝状菌型污泥膨胀,分析和总结出五种主要膨胀类型:低负荷型、低溶解氧型、营养缺乏型、高硫化物型、pH值不平衡型。对污泥负荷、溶解氧、污水种类、营养成分及pH值和温度的变化等因素对污泥膨胀中菌胶团和丝状菌生长的相互影响进行阐述,给出污泥膨胀理论,并对不同类型的污泥膨胀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连续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污泥膨胀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污泥膨胀对策的研究陈纯(湘潭大学)传统的连续流活性污泥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水二级处理。然而,其运行中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并对其做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1][2][3],活性污泥系统内产生丝状菌性膨胀(本文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某污水处理厂运行参数的现场调查和模拟试验分析,得出该污水厂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水营养成分不平衡造成的,通过添加营养元素解决了污泥膨胀问题。另外还发现,污泥负荷、pH值和DO的变化都会对该污水厂污泥膨胀产生影响。当维持曝气池中溶解氧为1.5 mg/L时,污泥处于微膨胀状态,该污水厂可以节省19.4%的供气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更加准确的膨胀活性污泥沉降性表征方法,筛选出5个反映污泥微观絮体结构的特征指标:絮体大小(SZ)、伸长性(ST)、密实性(CP)、规则性(RG)和丝状菌(FL),分析众多特征参数降维的可能性,建立丝状菌膨胀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探索膨胀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与污泥容积指数(SVI)的关系,建立丝状菌膨胀污泥的SVI预测函数。结果表明,污泥絮体特征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降维。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与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的SVI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2=0.779),据此建立了SVI预测模型,丝状菌膨胀污泥的SVI实测值与预测值呈现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2=0.801),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丝状菌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