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EOR方法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OR技术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在于采用分期注入方针,围绕热采技术(因热采法无论在实验室研究还是油田应用都证明采收率是最高的一种方法)对现有的EOR方法的各种结合应用。所设计的方法有热采/气驱,热采/化学驱/气驱和热采/化学驱技术。我们认为这些方法在改变饱和度分布和/或粘度剖面的能力方面都比单独应用热采技术的效果好,尤其对方法的早期阶段效果更好。Target油藏的特点是原油粘度高的地方的残余油饱和度高,原油粘度低的地方的残余油饱和度低,至于哪种结合方法应用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藏特点和流体性质。本文在实验室研究和油田试验基础上得出这一结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理论模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出发,得到了微生物新陈代谢表达式和生长方程;在物质平衡原理基础上建立了微生物运移、基质浓度分布和代谢产物浓度分布方程;在研究微生物与油藏流体作用基础上,得到了微生物作用引起流体性质变化的我度方程和毛管力方程;在考虑岩石对微生物吸附条件下,得到了油层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变化方程;以黑油模型为基础,得到了油、气、水渗流方程。该模型基本包括了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岩石流体物性、渗流等现象,可用于微生物驱油的油藏数值模拟计算,预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菌体的生长、运移及提高采收率程度。参7(雷光伦摘)  相似文献   

3.
水驱废弃油藏注二氧化碳驱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进一步提高高温、高盐水驱废弃油藏采收率潜力,以河南濮城沙一下亚段油藏为目标,开展了注入CO2流体性质变化、细管驱替、长岩心驱替室内试验。试验验证了注入CO2可改善原油流动性、有效增加地层能量和可动油等驱油机理;油藏原油性质好,混相压力低,目前油藏条件可达到混相;优选CO2/水交替驱为最佳注入方式;优化了注入段塞组合;组分检测分析认为CO2/水交替驱波及到了水波及不到的原油。研究结果为濮城沙一下亚段油藏CO2驱矿场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对其他特高含水期油藏注CO2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稠油油田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南堡35-2油田是海上稠油油田,具有原油粘度高、油层岩石渗透率高、胶结疏松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水驱开发过程中指进现象严重,难以获得较高的水驱采收率.为了更好地了解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特点,为提高采收率技术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流体性质特征.利用理论分析和仪器检测评价方法,研究了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效率,分析了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原油粘度增加,岩心束缚水饱和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升高,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升高,水驱采收率降低.在相同原油粘度条件下,通过提高驱替速度来增大生产压差,可以减少指进现象发生,增加水驱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影响渤海S油田典型疏松砂岩油藏天然岩心室内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总结了岩心物性、实验流体性质、实验驱替方式对海上疏松砂岩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关键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物性、注入水类型和模拟油黏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稳定流法和非稳定流法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小。高渗岩心与中渗岩心相对渗透率相比,其束缚水饱和度平均值较低,残余油饱和度平均值较低,两相流动范围平均值较大,驱油效率平均值较高;模拟注入水驱油效率高于地层水,地层水高于海水;样品实验原油黏度越低,其束缚水饱和度平均值较高,残余油饱和度平均值较低,驱油效率平均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双河油田因水锁造成的减产问题,开展了水锁减产的机理研究。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分析了引起水锁效应的原因;从渗透率、油藏压力、岩石矿物性质、驱替压力以及外来流体粘度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水锁效应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岩心水锁伤害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越低,油藏压力和驱替压力越小,产生的水锁伤害越严重。提出了预防和解除水锁伤害的方法,现场试验8井次,有效率100%,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Dabb.  MK  王勇 《国外油田工程》1997,13(2):4-6
提高采收率(EOR)的定义是指提高效率。用混相法或热采法可降低界面张力,以此降低残油饱和度来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改善体积效率和采用打加密井、降低水气流度比或通过有选择性地堵塞高渗透率通道降低油藏非均质性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粘土胶可进行深度堵水调剖驱油,且经济投入少,增油效果明显。考虑粘土胶的成胶、运移机理和室内物理模拟驱替实验结果,研究粘土胶驱油渗流问题,建立反映粘土胶输运特征的数学模型(对流及扩散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方程,浓度方程,饱和度方程,毛管压力方程,粘度方程,渗透率变化方程,盐敏性方程,吸附方程,离子交换方程,乳化方程,相对渗透率方程,阻力系数方程),研制了适于粘土胶驱替流动的八组分(水,油,粘土胶,总阴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钠离子,多种助剂)模型模拟器。分析了粘土胶驱中段塞浓度大小、乳化强度、盐敏特性与驱油效率的作用关系。为油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数值模拟手段。建议进一步试验并推广粘土胶驱油。表3参2(陈志宏摘)  相似文献   

9.
根据CO2驱油与封存机理,对国内外CO2驱油与封存技术和经济性能的现状进行分析。我国需对CO2驱油与封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技术性能方面包括对注入油层过程进行CO2性能分析、油藏性质分析,以及对防腐材料、涂层的研究,加强含杂质的CO2和可改变原油组分物质的性能分析,加强油藏地质结构、渗透率、油藏纵向非均质性,油藏流体饱和程度、油藏流体性质的性能分析研究。经济性能方面包括建立CO2运输及驱油管道优化设计性能分析,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对渗透率曲线反映油藏岩石中多相流体的渗流和分布规律。在聚合物溶液流经多孔介质的地下流变性实验研究基础上,获得了聚合物溶液有效粘度与分流量和相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式。解决了聚合物吸附/滞留及非牛顿流效应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从而建立并改进了稳定流法测定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利用稳定流法实验技术,成功地测得了70℃高温油藏条件下的油/聚合物溶液体系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注聚合物段塞后的油/水体系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确定了适当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讨论了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分析了水相中自由聚合物分子和岩石中吸附滞留的聚合物分子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了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多相渗流规律,揭示了聚合物驱油机理。为聚合物驱的数值模拟、动态预测和效果评价提供了重要参数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藏中水驱前缘参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渗透油藏中,水油两相渗流有其特有的规律: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大,共渗区小,水相相对渗透率低。由于油水相渗曲线和油水粘度比对水驱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就低渗透油藏的油、水相渗曲线和油、水粘度比对水驱前缘参数的影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前缘参数表征水驱效果的一般原则是:前缘含水饱和度大,含水率导数小的时侯,驱替效果好,无水采出程度高,经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水相相对渗透率越大,驱替效率越差,无水采出程  相似文献   

12.
油藏的采收率是由黏度、毛管力、重力、注气速度、产油量、油气密度差、油气相对渗透率、油的黏度和其他控制参数决定的。对这些参数的风险分析能够确定它们在重力泄油提高采收率(EOR)过程中的相对优势。对不同控制参数相互作用的分析是通过控制驱替进程的比例组合来进行的。研究了这些定标组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它们对混相气驱重力泄油EOR的影响,评估各比例组综合作用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分析展现各个无量纲比例组的有效组合对重力泄油EO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油藏剩余油粘度和岩心分析方法,对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块油藏剩余油粘度、驱油效率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驱主流线不同注采位置剩余油粘度、油藏流度、含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并受储层物性、注采位置和驱油时间等因素控制;主流线从注水井到采油井方向,油藏非均质性增强,含油饱和度增大,驱油效率减小,且驱油效率与渗透率成正相关,相关程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增高,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微弱相关,含油饱和度与渗透率低度相关;随水驱油时间的延长,剩余油粘度和驱油效率增大,油藏流度与含油饱和度下降。综合挖潜水驱不同注采位置剩余油仍有一定潜力,其中主流线靠近采油井位置开采潜力最大;聚合物驱油则更合适,可根据聚合物驱油藏流度比控制范围和剩余油粘度的测定结果,确定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及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4.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长岩心驱替实验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面模拟油藏实际条件,对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了衰竭驱替物理模拟实验。在国内首次人工制造出了同时符合油藏储渗层渗流空间形态要求和渗透率要求的网状裂缝( 洞)岩心,并在四高,即压力高、温度高、矿化度高、粘度高的模拟油藏实际条件下成功应用人工制造网状缝岩心完成了轮古地区长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为确定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岩石物理特性、流体性质及驱油速度对驱油效率( 采收率)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支持和实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蒸发气混相注入和凝析气混相注入已在世界大量油藏中得以应用。这些注入气的特性往往通过实验室分析及组分模拟得到。本文研究了①多次接触混相驱油的物理过程;②应用Coats关系模拟气-油相对渗透率随界面张力的变化,以及预测原油采收率相关误差的可能性;③气/油非平衡效应在预测原油采收率及气油比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使用一款商业组分模拟器达到了上述研究目的,即基于性能完善的玻璃珠人造岩心进行实验,预测了多次接触混相注入的特征。利用在外界条件下能展现上临界点的三元液态体系研究了凝析气驱与蒸发气驱。凝析气法与蒸发气法驱油十分高效,注入1PV驱替液可采出90%的原油储量。与非混相驱替相比,突破时采出程度与总采收率分别提高8%和20%。然而,无论是凝析气驱还是蒸发气驱(假设是在平衡条件下),组分模拟均过高预测了原油采收率。进一步的模拟证实了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有可能是在接近混相时Coats相关系数不能够精确地描述相对渗透率特征,或是由于产生的流体处于非组分平衡状态,或者两种原因都存在。  相似文献   

16.
1.引言 储层岩石中多相流体渗流特征反映了液体与孔隙介质之间相互作用,它是岩石、流体物性及孔隙介质与流体之间各种作用力综合反映,它影响驱油效率、油水相对渗透率,进而决定了在补充地层能量情况下进行油藏开发的效果。驱油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油层的采收率,它除了与驱油试验过程中所选择的实验参数(如驱替介质、驱替速度、束缚水饱和度、油水粘度比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岩性、孔喉结构等储层特征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世界油气储量的相当可观部分蕴藏在碳酸盐岩油藏中。碳酸盐岩油藏通常表现为低孔隙度并且可以是裂缝型的油藏。除了原油与混合润湿岩石特性外,这两个特性通常导致较低的采收率。当采取EOR策略时,注入流体很可能通过裂缝网络流动,波及不到岩石基质中的原油。裂缝网络中的高渗透率和低等效孔隙体积导致了注入流体的早期突破。应有效地采取加密钻井方案和井的波及策略(大部分是堵气和堵水)以便缓解注入流体早期突破并且提高采收率。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原始石油地质储量(00IP)的40%~50%是不能采出的。自从2O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文献中报道了大量在碳酸盐岩油藏中实施的EOR项目。这些油田项目证明了在碳酸盐岩油藏中不同提高采收率(EOR)方法的技术可行性。但是,由于油价的挫折,上述绝大多数方案被放弃了。本文是美国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EOR)(空气法,化学法和热力方法)实践的综合汇编,也是用来识别关键变量和项目设计参数的一次尝试,并用于成熟碳酸盐岩油藏的未来评价和复苏。二氧化碳驱(连续注入或水气交替注入(WAG))在美国是主要的EOR方法,这是因为低成本CO2的高利用率。二氧化碳EOR尤其代表了走向可行的地质碳储存和隔离的第一步。在美国,EOR化学方法尤其是聚合物驱油法已经广泛地在碳酸盐岩油藏中进行了试验。然而,相对地,根据总的石油采出,EOR化学方法已经产生了一个边际贡献。我们的研究包括目前实验室的一个简要综述(如润湿性变化和新的化学添加剂)和碳酸盐岩地层EOR化学方法的实践(比如注入提高采收率)。简要讨论了在过去和现在经验基础上筛选可用于判断碳酸盐岩油田可行EOR方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相对渗透率曲线反映油藏岩石中多相流体的渗流和分布规律。在聚合物溶液流经多孔介质的地下流变性实验研究基础上,获得了聚合物溶液有效粘度与分流量和相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式。解决了聚合物吸附/滞留及非牛顿流效应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从而建立并改进了稳定流法测定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利用稳定流法实验技术,成功地测得了70℃高温油藏条件下的油/聚合物溶液体系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注聚合物段塞后的油/水体系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确定了适当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讨论了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分析了水相中自由聚合物分子和岩石中吸附滞留的聚合物分子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了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多相渗流规律,揭示了聚合物驱油机理。为聚合物驱的数值模拟、动态预测和效果评价提供了重要参数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熟,但注水开发到后期仍有大量的剩余油无法开采出来。详细分析了油藏水驱后的储层变化特征,长期水驱后粘土矿物膨胀、渗透率降低、注入压力过高,无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介绍了CO2驱驱油方式混相驱与非混相驱,对比分析了连续注CO2、重力稳定驱和水气交替注入三种CO2注入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及油藏适应性,优选了适合油藏水驱后CO2的最优注入方式为水气交替注入方式。水气交替注入方式不仅具有降低原油粘度、使原油膨胀、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油层渗透率及抽提和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等作用,还可以降低黏性指进,防止气体早期突破等作用,能很好的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表明注CO2提高我国水驱后开发后的油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的海上稠油油藏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现场施工工艺,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岩心CT扫描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岩心渗透率、水冲刷作用及原油黏度对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和驱油效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替相渗流阻力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增高,波及区域面积增大,两相流跨度带增大,最终采收率增加;水冲刷对岩心孔隙结构的“携屑”和 “剥蚀”作用会扩大孔喉半径,增大岩心渗透率,其对相渗透率曲线和驱油效率的影响与岩心渗透率增大造成的影响相同;随原油黏度增加,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替相黏性指进现象加剧,渗流阻力增加,波及区域面积减小,两相流跨度带减小,最终采收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