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表面性质对传质分离过程的影响久已为人们所重视,现已证实,存在物系表面张力梯度时,会影响塔设备的效率,在某些情况下其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对于不同的表面性质体系(包括物系和传质设备),表面性质对传质分离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然而,表面性质的影响在国内现有的《化工原理》教材中很少阐述,只有陈敏恒教授等编的教材下册中分析了表面张力梯度对板式蒸馏塔中汽泡的稳定性的影响,但仅此是不够的。下面就国内外和我们的研究结果作一总的概述。  相似文献   

2.
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从1981年开创以来已经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中只开了四次会,主要原因是历年有关化学工程的学术会议都有传质分离内容,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就少开.但是相距一定时间后,由于工业生产与科技的发展,也有必要召开一次传质分离的专业学术会议,全面系统地评估现状与研讨今后发展的途径.这是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传质过程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传质系数的求算方法,推荐一系列较简单而适用的经验式,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佟瑶  王开  魏莉  郝敬爱  刘娜 《广州化工》2022,(22):172-173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是面向化工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学生今后从事化工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专业知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为目标,结合大连工业大学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教学实践,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等方面提出并探讨一些新的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单片机课程为例,对高职教材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表面张力对传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维德 《化学工程》2004,32(2):14-18
表面张力对传质过程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传质界面积,当物系为正物系时,对板式塔有较小较稳定的汽泡,对填料塔和湿壁塔,有较稳定的液膜,结果使二者均有较大的传质界面积,传质效果较好;负物系的情况相反。当液体混合物的平均表面张力较小时,也有利于形成较小较稳定的汽泡,从而有利于传质。表面张力对传质过程的影响机理相当复杂,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待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限域传质分离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限域传质分离膜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思路,介绍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化学工程与传质分离工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复 《化学工程》1989,17(1):8-11
本文对国际上化学工程学科与传质分离工程作了概略的回顾与阐述,提出了我国当前发展本学科所应注意和探讨的问题,认为应注意适当安排好新兴高技术领域和传统技术领域的关系,及时探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丁凤平 《明胶科学与技术》1994,14(3):150-152,147
<正> 1.前言 明胶是一种由胶原蛋白不完全水解而制得的生物大分子,由十八种氨基酸组成。近年来,随着对明胶制品深加工的开发研究,明胶己被广泛地利用于各行各  相似文献   

10.
大型液相色谱分离过程参数辨识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忠  叶振华 《化工学报》1994,45(5):601-610
本文提出大型液相色谱分离过程流体轴向扩散系数、吸附相平衡常数和总传质系数参数辨识模型,用惰性物为示踪剂扰动应答实验技术和色谱测量技术测定参数。结果表明:在轴向扩散中,涡流扩散占主导地位;轴向扩散系数随流体流速以及装填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平衡常数比总传质系数有较高灵敏度;葡萄糖果糖的相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传质系数随流体流速和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得到理论流出曲线与实验流出曲线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酶膜反应──萃取器的传质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忠义  陈洪钫 《化工学报》1996,47(2):152-161
基于将反应过程和分离过程同步强化和优化,研究了用酶膜反应──萃取器分离α──和β──萘基硫酸钾异构体的传质过程,以浓度和收率为评价指标对酶膜反应──萃取器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分离过程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绍洪 《广东化工》2009,36(11):194-195,203
针对茂名学院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分离过程与技术”教学中存在教材选用不合理、实验设备不足等闲题,文章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进,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弥补了教学仪器设备方面的不足。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而且整个课程更加适合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且标和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刘建华  于海波 《广州化工》2013,(15):50-51,105
简述了超声化学化工的发展历史,在分析声能量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形式的同时,论述了超声空化现象的四种物理学效应和四种化工传递附加效应,讨论了超声传质及其对吸收、萃取、结晶、过滤、乳化等单元过程强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描述电动亲和色谱分离过程吸附操作的传质方程 ,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 (HSA)和BlueSepharoseFastFlow (Blue)体系中Blue介质的电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测定了Blue对HSA的吸附等温线以及在不同交变电场下的动态吸附曲线 ;由模型计算得到了吸附操作的传质系数及其与电场强度和交变频率的关系 ,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均表明 ,施加交变电场有助于提高传质系数 ,从而强化吸附过程的传质 .实验结果揭示了电渗流在强化色谱介质颗粒内传质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发展大规模电动色谱技术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中空纤维膜系统中用纯水及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混合气进行反应分离,研究了膜分离与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特性。在低二氧化碳进口摩尔分率、低气速及较高氢氧化钠浓度时,化学反应对分离的增强因子非常大.在反应-膜分离耦合体系中,过程阻力与中空纤维膜自身的阻力及溶液中的反应速率有很大关系.由于增加了中空纤维膜阻力,使得二氧化碳的吸收率比较小,但是增加中空纤维数目可以使膜分离器具有巨大的传质表面积,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传质速率的不足.因此,适当地选择吸收剂浓度和混合气体流量,可以使反应一膜分离耦合过程达到较高的分离效果,与传统的填料吸收过程相比,在结构、操作和性能上都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祝海涛  杨波  高从堦 《化工进展》2020,39(3):815-823
电渗析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膜和电势差从溶液及其他不带电组分中分离出离子的物质分离过程,该技术具有适应性强、预处理简单、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等领域的分离纯化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于电渗析分离过程的6种传质模型,总结了各模型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限制电渗析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对包含物质传递、浓差极化、流体流动行为、电解质溶液-膜平衡等复杂现象的电渗析过程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难度大,而传质模型化为电渗析分离过程的物质传递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有助于深入研究电渗析过程中物质的传递机理,准确预测分离性能并导向性优化电渗析结构设计和操作工艺。并且提出未来电渗析传质模型的研究方向是结合经验方程或传质系数进一步优化传质模型,并采用仿真工具模拟传质过程,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干燥煤块的回水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回水过程具有三个特征阶段,并分析了环境因素,煤块粒径,初始含水率及干燥方式等因素对回水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谢锐  巨晓洁  汪伟  刘壮  褚良银 《化工学报》2015,66(9):3279-3286
智能膜能响应外界刺激而改变自身的表面特性和膜孔大小,从而改变其选择性和渗透性等性能参数,是化工与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智能膜用于跨膜传质过程的调控、亲和分离过程的调控、催化反应过程速率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智能膜的传质、反应与分离过程具有条件温和、易于操控、易调控、高效等特点,为简单、高效的传质分离与反应操作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传质过程的模拟研究中。传统上长期使用的平衡级模型存在不少缺点。Taylor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非平衡级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所有可能情况,又可以根据实际的物系和分离条件作相适应的简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自该模型提出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多组分物系传质过程的模拟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综述多组分物系传质过程的模拟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非平衡级模型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限域传质分离膜主要面向分子/离子水平的高精度分离过程,对解决CO2分离、共沸物分离、盐湖提锂、海水淡化等重大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这类膜的限域传质机制研究滞后,理论模型缺乏,已不能满足材料和化工等学科高速发展的需求。用介科学观点思考限域传质分离膜同时具有高通量和高选择性这一反常现象,即突破Trade-off效应,这是选择性机制与通量机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导致的。纳微固液界面处流体分子在界面处会优先吸附,形成稳定的吸附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二次限域"的假说,即界面诱导的类固态新界面会对中间流体再次产生限域效应。通过对比限域传质分离膜的孔道尺寸与二次限域尺寸,进一步认知了二次限域的选择性机制,并结合选择性机制与通量模型对膜通量和选择性的定量预测进行了初探,以期为精密构建限域传质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