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荣歆  董石羽  肖江浩 《包装工程》2020,41(16):230-235
目的在地域性设计理念指导下,运用形状文法对城市轨道车辆外观造型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地铁列车造型,发现国内地铁在地域文化特色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归纳出地域文化在地铁设计中的三个提取层次与三种应用思路;然后根据总结出的应用思路,以成都地铁外观造型设计为例,从金沙文化中提取特征形态,结合形状文法衍生出新的形状;最后,将新的形状应用到地铁造型设计中,并验证思路的可行性。结论形状文法可以指导地域性元素在城市轨道车辆设计中的应用,为交通工具的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陈威  董石羽  向泽锐 《包装工程》2018,39(22):157-163
目的 研究现代有轨电车造型谱系化设计的流程及方法。方法 以产品造型谱系化设计为出发点,对国内外现代有轨电车造型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形状文法的现代有轨电车造型谱系化的设计方法,并结合中车唐山公司现代有轨电车造型设计的实例展开研究。首先,从造型线、几何形状、形状组合关系3个方面分析车辆造型;其次,运用设计形态分析法和形状文法提取典型特征、推演新形状;最后,将新形状应用到现代有轨电车的造型设计中,并对方案的继承性进行验证。结论 该方法能够保证在典型特征衍生的同时,兼顾车辆外观造型设计的创新,为现代有轨电车造型谱系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敏  白寒  殷果 《包装工程》2023,44(22):242-251
目的 将现代参数化生成技术融入传统纹样设计方法,以此弥补传统的纹样设计方法对设计结果可控性低、产出效率低的不足,从而探索传统纹样创新设计的新途径。方法 运用模件系统理论和图谱量化法提取传统纹样的文化基因图案,采用Grasshopper参数化工具重构纹样,并将形状文法推演规则转译为参数化语法表达的形状文法推演规则,运用系统的文法规则控制感性随意的纹样参数衍生流程,实现基于形状文法导向的参数化纹样设计方法。结果 以黄梅挑花八角莲纹为例,编写形状文法控制的纹样衍生参数化程序,生成多种八角莲纹衍生图案,并应用于不同的文创载体。结论 参数化设计逻辑下的形状文法可以更高效地挖掘传统文化纹样的创新设计价值,以形状文法为导向的参数化技术可灵活并科学地对传统纹样进行再设计,为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佳智  董石羽 《包装工程》2021,42(14):249-255
目的 研究CRH高速列车外观造型基因的提取及应用的方法,使CRH高速列车的优秀外观造型基因得到更好的遗传和发展.方法 以产品造型基因理论为出发点,首先对CRH高速列车的显著外观造型特征进行分析,将主特征线、副特征线、过渡特征线以及附加特征线作为CRH高速列车造型基因的关键遗传特征.然后,运用设计形态分析法(DFA)提取出最具代表的CRH高速列车外观造型基因.最后将提取的造型基因应用于新概念CRH高速列车外观造型设计,并运用标准差系数的离散程度验证新方案造型的CRH高速列车外观造型基因的应用程度.结论 通过对CRH高速列车外观造型基因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形态分析法(DFA)的CRH高速列车外观造型基因的提取及应用方法,为CRH高速列车外观造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虞杰  吕健  潘伟杰 《包装工程》2020,41(10):255-261
目的为促进蜡染这一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提升蜡染纹样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出一种基于分层形状文法的计算机辅助传统纹样设计方法,保留传统蜡染纹样的视觉特性同时满足现代审美,使传统蜡染焕发出新的生机。方法首先分析贵州传统蜡染纹样中的花朵纹造型特征,提取造型元素并分层,然后运用分层形状文法进行纹样推理演变;依据提出的创新方法生成大量不同形状,目标形状与结果形状通过规则连接得到整个形状衍生树模型。最后设计师根据自身审美和经验对形状衍生树节点进行人机交互选择,修剪衍生树,排除不符合条件的节点,完成设计方案的决策。结论改进形状文法使其适用于蜡染造型设计,建立纹样衍生树模型,并利用传统蜡染花朵纹的创新设计,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傣族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与艺术价值,从家具设计角度对其元素进行传承与应用,实现傣族民居元素在民宿家具设计中的创新。方法 以地域性民居建筑——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为对象,通过分析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提取其造型和装饰要素后,利用形状文法进行造型和装饰的分析,演化结果形成新的造型和装饰素材库,利用库中元素并结合约束规则进行方案初步设计,得到相关设计成果后,运用模糊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选出初步设计方案中的最优解并进行融合设计,得出最终设计成果。结论 通过设计推导验证了形状文法在民宿家具设计中的可行性。结合设计师主观意向和客观方法指导,辅助设计师在家具设计中更科学、全面地获得相关的设计结果,能够保证民宿家具外观既具有原始元素形态特征的同时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方案产生,对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靓 《包装工程》2020,40(24):294-300
目的 为保护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羌族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提出一种基于形状文法的羌绣纹样创新方案。该纹样方案既包含羌绣传统民族特征;又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审美。创新纹样与设计产品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羌族特征的文创产品,传播羌族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方法 首先,将收集的羌绣纹样资料进行提取、筛选、组合;然后,提取核心纹理,运用形状文法设计基本图形元素;最后,运用形状文法对基本图形元素进行演变,设计出新的纹理方案。结论 基于传统羌绣纹理,运用形状文法产出纹理创新方案。以不同形式的设计产品为应用载体,使纹样创新方案和其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由此增加传播羌族文化的媒介和途径,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案例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伍琴  吕健  潘伟杰  刘丹 《工程设计学报》2017,24(2):D27CDB6E-240
针对文化产品的造型设计,将与产品造型相关的设计元素细分为功能、行为、文化、情感和构造法五个方面,结合基于案例的设计(case-based design,CBD)技术、遗传算法以及形状文法知识,建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概念原型系统并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引导设计。提出产品造型相关设计元素多目标优化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匹配操作。提出文化产品造型设计方法模型,结合产品基因树交叉操作与形状文法知识,将现代类产品与文化器物类产品的设计元素进行交叉重组。通过对产品造型相关设计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概念原型系统中融入基于案例的设计技术、遗传算法和形状文法的知识,辅助设计师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意设计。以小音箱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文化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满足电动工具企业对品牌识别的需求,将生物学断裂基因转录原理应用到产品形态设计过程中以实现电动工具产品的迭代更新,加强产品的家族化特征和品牌识别性。方法 分析企业目标产品族的基本形态基因,利用平面绘图软件提取早期产品造型的轮廓线,形成该产品的形态基因图谱,基于断裂基因转录的剪接机制和电动工具迭代中形态基因筛减过程的相似之处,运用设计形态分析法和聚类分析将形态基因分为3类,即典型基因、次典型基因和一般基因,其中典型基因和次典型基因组合形成产品基因框架体。以产品基因框架体为基础,以形状文法为推演方法,基于建立的品牌特征识别的规则约束,创造出新产品的形态基因图谱以指导产品迭代,最后通过李克特量表对新旧形态基因图谱进行评估验证。结果 提出了基于断裂基因转录原理的迭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形状文法创造出具有家族识别特征的新形态基因图谱。结论 以东达品牌曲线锯设计为例,根据李克特量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新形态基因图谱优于旧形态基因图谱,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贺雪梅  李颖颖  蒋颖  鹿丹琼 《包装工程》2016,37(12):176-179
目的研究唐代仕女造型因子提取方法及造型推演过程,并最终进行设计应用。方法首先在研究史料及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从形体、容貌、发型以及服饰四方面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其次,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色彩、线条及图案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以形状文法进行形状推演;最后,将因子提取应用于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对相应设计方法和思路进行验证。结论以唐代仕女造型为切入点,提取唐代仕女人物造型元素,融入陶瓷茶具的形态语言中,将传统唐代仕女人物造型进行创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艺术形式再现。  相似文献   

11.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35-338
目的 探索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 文创产品设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追求越来越高,除了在审美性和知识性上做到极致外,还应从流行性和传播性上下功夫,以实现更多更好的设计价值。以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借助两者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从融合共生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深入剖析可供选用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并从基础的形式与功能、文化与技艺、传承与发展等视角对此进行总结和探索,分内外两方面深入分析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结论 文创产品所需的文化内涵支撑与非遗元素所需的现代传承相契合,彼此合理融合能够实现多方面的价值,既为文创产品设计找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路径,让作品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实现健康发展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徐梦珠 《包装工程》2020,41(18):349-354
目的 探究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转化中的应用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首先,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价值,剖析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促进的关系,分析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在明确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非遗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非遗产品设计、非遗品牌视觉形象设计、非遗可视化设计和非遗景区服务设计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的应用策略。结论 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中的产品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可视化设计和景区服务设计中的应用需要保证特色,保持与时俱进。设计是非遗实现商业转化的重要手段,将设计融入到非遗商业转化中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发展,而且为现代设计赋予了精神内涵,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罗哲辉  陈彩霞 《包装工程》2023,44(14):347-353
目的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广东太虚拳为例,研究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为当前传统体育类非遗的数字活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进行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现状研究;分析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意义与机会,构建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具身认知模型,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分析广东体育类非遗——太虚拳传承现状与需求,以其为例展开设计实践并进行设计模型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验证。结论 提出了面向体育类非遗的互动产品设计方法,强调了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内容提取与转化、用户体验通道构建及体验情境设置,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体育类非遗文化的具身感与沉浸感,为体育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框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彪  顾邦军  郑琳  万华明 《包装工程》2021,42(22):47-53
目的 探索文化遗产类功能游戏的设计体系与文化传播策略,为目前文化遗产在功能游戏中的传承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基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遗产类功能游戏发展分析,提出文化遗产类功能游戏的设计体系,并以姑苏文化功能游戏设计为例进行实践验证.结论 文化遗产类功能游戏在用户体验与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之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设计.首先要明确游戏的主要目的功能,然后进行文化遗产元素的提炼与游戏内符号系统的转化.在设计方法上,应找寻最佳平衡点,进行多元化融合设计,主要采取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并基于情境创设的综合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苗秀  侯文军  徐雅楠 《包装工程》2022,43(16):303-310, 409
目的 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框架与关键性设计因子,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将非遗不依赖物质文化而存在的活态特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等特征相结合,提出以虚拟现实游戏为载体作为非遗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价值传播的数字化创新路径。基于游戏元素四分法,在现有游戏设计模型和用户体验要素模型的基础上,探索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基于评估的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虚拟现实游戏体验的关键性因子。结果 从前期文化调研、非遗游戏定位、内容与机制设计、界面设计4个方面,构建了非遗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提出了包括真实性、游戏性、可用性和情感在内的影响虚拟现实游戏用户体验的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在方法框架与关键性因子的设计策略指导下,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曲棍球开展虚拟现实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虚拟现实游戏为非遗数字化带来了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体验,是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琳琳  周恩玉 《包装工程》2023,44(24):319-327
目的 运用设计手段为大运河文化基因活态化传承赋能,促使大运河文化内涵与时俱进,助力大运河文化在当今时代不断延续。方法 以杨柳青年画为例,梳理文化基因类别,构建文化基因设计逻辑。依据不同文化基因的特性,提出三项文化基因符号设计应用原则,对文化基因提取方法和应用流程进行实践。结果 运用所提出的文化基因提取方法提炼出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的基因符号,并依据取舍有度、与时俱进、多维渗透原则将其转译变换,得出一款具有现代特征的包装设计方案。结论 运用文化基因理论能有效实现对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及设计应用,所提出的文化基因提取方法及基因符号设计应用原则为大运河其他文化基因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婷  卢国英 《包装工程》2023,44(8):352-357
目的 用科学方法提炼老上海元素的视觉基因并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和基因识别理论,归纳总结了老上海视觉元素提炼和应用模式。模式包含样本遴选、元素提炼、元素重构和元素应用四个阶段。针对实验样本,通过眼动追踪实验和问卷量表获取被试者客观生理数据和主观评价,结合样本的文化背景综合分析,提炼核心视觉元素进行元素重构;通过图形意象抽取、确立元素重构逻辑、保留开放延伸空间,形成基本形、图形组合、图案库,应用于相关文创产品设计,并以老上海糖标文创设计为例进行论证。结论 从老上海元素中科学提炼视觉基因,活化应用形成既有统一的视觉基因又有不同个性形态的系列文创产品,是海派文创产品开发的有效路径之一,也为提取传统文化基因应用于当代设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张悦群  钟蕾 《包装工程》2023,44(14):217-223
目的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探究植根于在地文化身份认同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重新界定文化遗产概念,一方面揭示其辩证特征及其传承困境,另一方面强调地方身份认同构建之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而总结当下非遗文化传承策略的特征,并集中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予以补充。结果 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源自以“功能性+事件性+意义交互性”为核心架构的传承策略,该策略得以物质化、常态化和日常化开展的关键保障来自于系统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结论 文化记忆理论为非遗文化传承增加了文化意义空间生产和在地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维度。应当强调公共设施设计对非遗传承特别是非遗文化社区营造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