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矿山开采可导致多种地质灾害。研究了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集中发育区分布面积约为4.093 3 km2,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区分布面积约为10.735 2 km2,并研究了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等影响破坏情况及相关评价。研究得出,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严重,面积1.40 km2,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面积12.61 km2;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区面积1.11 km2,影响程度较轻区面积12.90 km2;对土地资源影响影响程度严重区面积1.76 km2,影响程度较轻区面积12.25 km2。基于此,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主要有采空区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貌景观修复及矿山复绿措施、含水层保护措施、土地复垦措施、矿山废水废渣综合治理措施,研究为后期矿山环境修复具体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冯朝斌 《中州煤炭》2023,(5):150-155
废旧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破坏严重,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矿山因开采形成采坑8处,周边高陡边坡分布了大量危岩体,当雨季出现时极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同时,废弃采坑和高陡边坡对矿区地形地貌景观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采取边坡修整工程、场地平整工程、排水沟工程、垫渣和覆土工程、生物工程等修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通过矿山修复整治等,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矿区地貌景观,减轻了对土地及地下水资源破坏,改善了矿区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恢复耕地16.46 hm2、草地3.37 hm2、林地1.63 hm2,缓解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研究了青磁窑煤矿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和土地损毁影响,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类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研究得出,根据前述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对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评估结果进行叠加,将全区划分为2级6个不同影响程度区,包括5个严重影响亚区和1个较轻区;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对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评估结果进行叠加,将全区划分为2级5个不同影响程度区,包括4个严重影响亚区和1个较轻区。现状条件下,青磁窑煤矿已损毁土地包括压占损毁土地23.75 hm2、塌陷损毁土地659.95 hm2;方案服务期预测损毁土地面积1 036.12 hm2,重复损毁土地面积326.6 hm2。研究为矿井后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姚杰 《中州煤炭》2022,(2):47-53
通过对贺州市同乐石灰岩矿现状调查,矿区面积为24.15 hm2,矿山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露天台阶式开采方式,开采边坡总高度达140 m,总计损毁土地面积为24.80 hm2,使矿山地质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地质环境影响总面积为122.12 hm2。根据采场边坡、堆料场边坡、岩溶塌陷等易发地质灾害现象,以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程度、水土污染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研究对象,采取有效的工程手段,利用采场边坡削整、采场底部开挖排水沟、表土场周边砌筑挡土墙、植被恢复等措施,以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已损毁的土地资源,提升历史遗留矿山与周边地形地貌景观的和谐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矿山为建筑用砂开采矿山,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以露天开采,现状条件形成CK1、CK2、CK3、CK4采坑4个,不稳定斜坡3处,排土场1个,各类挖损、压占土地面积27.63 hm2,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为了消除矿区地质灾害,修复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经研究讨论采取削坡及平台修建、修筑田埂、采坑覆土及平整、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工程,恢复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其中,清理区块面积791.37 m2,清理方量11 900 m3;覆土及平整土地面积173 194 m2,覆土方量106 553.2 m3;栽植白皮松45 661棵;修筑田埂总计1 572 m,工作量589.55 m3。通过上述工程施工,可有效遏制矿区周边环境的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对局部环境空气和小气候产生正效与长效影响,改善周边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从而改善矿区人民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通过对矿区野外实地调查,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采空区面积小,采动影响较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预测评估,矿区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较严重。综合分析预测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将矿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确定地质灾害及影响或破坏的土地资源作为治理防治对象,并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防治工程措施。研究可为指导矿山开拓开采、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为自然资源和环保主管部门矿政管理和日常监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实现评价矿山地质环境为目的,提出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级定量评价方法。以非金属矿山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周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建立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算法,对该指标体系内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实施相对重要程度赋值计算后,通过GIS空间分析算法,分析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等级赋值频率分布情况,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分区阈值,得到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级定量分区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评价非金属开采矿区地裂缝、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二级指标等级,可依据二级指标评价结果评价其一级指标等级,具备较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精确定量地评价矿山开采对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影响矿山周围环境安全的因素,建立了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4项评价标准和14项指标的多因素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定义指标等级,结合模糊数学构建隶属度函数,最后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方法,对湖北宜昌某磷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吻合,验证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选用因子权重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区,通过建立评价函数,选取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4个一级因子及矿山企业规模、占用破坏土地面积、废水废液排放、地质灾害等12个二级因子,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在Arcgis软件上进行分区评价,并结合各矿山实际情况进行验证调整,对今后开展类似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洛阳市龙门山生态修复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龙门石窟景区东,近年来矿山开采活动,对龙门山造成了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洛阳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土地损毁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讨论了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矿山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对含水层影响小,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其中重点防治区面积6.47hm2,次重点防治区9.73hm2,一般防治区面积20.15hm2,针对评价成果研究区采用“坡面危岩清理+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挡土墙+截排水渠+植被重建”等修复治理措施。研究成果对同类型露天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修复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文会  王真真 《中州煤炭》2022,(10):56-61,67
矿山目前处于露天开采状态,由于多年的粗放式,对原有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阿克塞县水泥用石灰岩矿地质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发现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发育不稳定斜坡和土地损毁情况,其中损毁土地面积共计246.87 hm2,并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和土地复垦方法讨论,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恢复治理,使矿山企业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Landsat8 OLI遥感影像、ASTER卫星DEM数据,提取了朝阳县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地质安全隐患、区域重要程度、土地损毁程度等12个评价指标权重,根据相关规范确定评价指标等级,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模型。运用网格法将研究区分为若干个评价单元,将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叠加,确定各个矿区评价分值,依据评分将研究区分为影响严重区、较重区、较轻区与无影响区4个区域。研究表明:1)矿区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朝阳县北部铁矿区和西南部锰矿区,该区域地质灾害隐患较严重,矿区地质环境复杂,开采破坏程度严重,生态环境影响严重。2)朝阳县生态环境影响最为集中区域为朝阳县北部矿区,该区域为群采区,开发强度高,开采时间长,形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3)矿山开采导致的土地损毁问题较为突出,不同土地类型的损毁面积占全县采矿用地面积的41.6 %,矿区生态修复潜力较大。识别与分析朝阳县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为朝阳县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对后续矿山生态修复措施研究,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海涛 《金属矿山》2010,39(5):151-153
矿区生态景观质量是反映矿山环境破坏程度和生态恢复后效应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的评价方法在景观质量评价上存在不足,因此寻求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是矿山企业和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针对平果铝土矿矿床独特的地质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矿区土地种植模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罗列出各植被种植的组合顺序和空间分布情况,其结果与现场实际基本吻合,对矿区生态景观设计和环境再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矿区经过多年的露天粗放式开采,形成了12处边坡及相对应的采矿平台,对原有地质环境条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共计损毁土地面积11.860 9 hm2。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对栾川县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讨论了治理区生态恢复治理方法,采取坡修整工程、场地平整工程、挡土保水岸墙工程、排水沟工程、垫渣和覆土工程、生物工程及后期养护等最优的生态恢复工程,达到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目的,缓解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可取得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露天开采的废弃大理岩矿山,明确得出:矿区现有63个采坑,18处高陡边坡,3处废弃渣堆,20处石料堆,6处危岩体,1处不稳定斜坡,6处废弃建筑,土地损毁面积297679.41 m2,原有地质环境条件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为了消除矿区地质灾害、修复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基于地质工程情况,采用结构面赤平投影理论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6.
萍乡市湘东镇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矿产集中开采区,研究区内湘东黄堂煤矿、麻山大金坡煤矿等数座矿山的长期开采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为了在湘东镇地区可持续规划中针对影响等级分布的区域分别采取适当的措施提供重要应用价值,本文通过运用多源遥感手段,综合调查研究萍乡市湘东镇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选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矿山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环境污染等10个对该区环境具有直接影响的评价因子,建立一套适合该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应用价值广泛的灰色综合模型和模糊综合模型两种评价方法对湘东镇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湘东镇地区矿山环境严重影响及较严重影响区分布在该区北部及中部采石场区域,南部及东部的巨源、大金坡、上官岭、青山等煤矿区域。通过对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灰色综合评价法得到的评价结果更为优化。  相似文献   

17.
矿区是农地重金属污染的高发地区,科学评价矿区农地重金属污染风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十分重要.针对现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隶属度函数选择和权重确定方面的不足,从重金属浓度与暴露危害之间关系出发,选用logistic函数分布替代常用的梯形分布作为隶属度函数;考虑到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与土壤pH值有关,引入pH值变动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