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文  刘渊  张文莉 《包装工程》2020,41(16):188-192
目的基于交互叙事学理论,以焦山碑刻为例,研究传统艺术的数字文化传播设计。方法依据交互叙事理论,分别从叙事交流、叙事要素、叙事流程三个视角分析,建立数字传播设计框架,以焦山碑刻VR体验、拓印体验、AR体验等三部分数字文化体验模块为设计案例并检验成果。结果发现将交互叙事理论有层次地融入数字传播设计能够有效组织文化素材,串联文化体验,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结论用交互叙事理论指导数字文化传播设计能够复现文化经验、加深文化记忆、构建文化氛围,并且对迎合新型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设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游戏是儿童玩耍天性的直接体现。游戏既可以吸引儿童参与活动,还能够促使儿童在活动中开展合作。因此,本研究尝试将游戏元素引入儿童实体交互叙事系统,以丰富儿童“讲故事”的行为和过程。引入游戏设计中的MDA(Mechanics,Dynamics,Aesthetics)游戏化结构模型,为儿童实体交互叙事系统提供设计策略与指导,并将游戏元素、游戏机制和游戏体验这3个关键模块代入面向儿童的实体交互叙事系统中。通过MDA游戏化结构模型对系统建构的指导,分析相关研究案例,提出儿童实体交互叙事系统中的游戏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胡娅娅  江牧 《包装工程》2022,43(8):225-230, 265
目的 对现有儿童药品包装中所出现的问题引入修辞性叙事理论中的叙事交流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以修辞性叙事为设计方法,从具体案例中研究分析文本内修辞性叙事与儿童药品包装设计的关联,挖掘实践可行性。结果 从“人”的角度出发,基于文本叙事到设计叙事的转换,发挥设计语言价值,提升儿童药品包装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注重药品包装情感传达,给使用者留下一个深刻的用户体验。结论 将文本类的修辞性叙事理论与儿童药品包装设计相结合,为儿童药品包装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指导,借鉴叙事交流模式解读人与“物”,产品、设计者、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创作出带有标识性、独特性的儿童类药品包装设计。儿童药品包装作为媒介承载信息向用户输出设计意图和情感,在视觉、行为交互体验中促进各要素间的信息传达,实现叙事的修辞交流。由此,探讨在儿童药品包装设计中运用修辞性叙事的设计方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炬 《包装工程》2019,40(22):34-39
目的以数字技术分解—连接的视角,对微粒社会的体验设计与游戏叙事进行关联分析,解析微粒化后体验设计的研究范式转变,为体验设计领域的知识构建和设计实践提供新的路径。方法以游戏叙事结构为研究基础,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对比,以Nike运动鞋的3种不同消费体验为案例,研究微粒社会网状结构的体验设计特征。结论微粒社会的体验设计流程将通过量化分析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转为数据并重新设计,以数字化加工方式呈现全新的形态,重组新的生产和消费;微粒间相互连接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引发新的体验,成为未来体验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媚雪  翟洪磊 《包装工程》2021,42(16):85-93
目的 探究可提升自闭症儿童体感游戏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方法,提升自闭症儿童在利用体感游戏进行康复训练时的用户体验.方法 以沉浸理论为基础,通过用户研究总结出自闭症儿童体感游戏的设计策略.并将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应用到体感游戏的设计中,以及时的反馈、愉悦的界面表现、有效的操作交互、清晰的目标任务设计策略建立了体感游戏沉浸感设计的量化评估模型,并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了评估,选择了最佳方案,并进行深入的设计.结论 总结出了一套自闭症儿童体感游戏的交互设计策略和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自闭症儿童的体感游戏的设计中,从而创造出科学有效的沉浸式游戏体验,提高游戏干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并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中央多部委提出“功能游戏”概念,以作为推动游戏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之一,但缺乏科学系统的功能游戏设计指导理论。方法 尝试在现有的宏观叙事和个案经验之间,结合文本细读、个案分析和游戏批评等方法,从设计方法论的中观角度提出功能游戏设计框架。结果 从价值性、专业性和可玩性三个维度构建功能游戏设计的标准、内容和组织结构,形成“三元共生”设计方法。结论 基于该范式,进行多领域的功能游戏实例设计和效果检验,以验证该范式在指导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邱欣怡  向云波 《湖南包装》2023,(2):100-103+117
通过文献研究与桌面调查综述了已被学界认可的相关设计框架,分析它们的建构方向,总结了文化严肃游戏发展历程与其设计特点。之后依据框架综述与设计运用特点,将框架设计引回建构主义,从而分析游戏组件、文化场域构成、用户学习循环进程在框架中的平衡点,提出建构环节用户体验循环框架和嵌套在内的游戏组件内在关系。最终用楚“招魂”文化开展案例设计,依据文化强叙述性的特点,将文化知识融入故事叙述、游戏机制、任务设置、沉浸图形环境和体验交互的游戏体验组件以及“做”“反思”“学习”“应用”的学习循环中,使文化知识按照用户学习循环的层次有序加入,让游戏任务与文化学习目标趋同。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博物馆面临新的转换,儿童体验成为博物馆关注的重心之一。以广东省博物馆陶瓷馆为例,在三个设计基础指导下,分析陶瓷馆的特征和优势后,结合教育游戏的分类与特点,探讨基于儿童的博物馆教育游戏设计应用模式。为博物馆的多元化数字建设提供新思路,也对博物馆文化教育的传承,儿童的参观体验及自身学习探索能力的提升提供新启发。  相似文献   

9.
胡茜雯  万千  方海 《包装工程》2020,41(18):109-117
目的 解决现有儿童下肢康复训练仪难以适配儿童患者、功能性单一及缺乏互动的问题,使儿童下肢康复训练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约束理论(TOC)和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儿童下肢康复训练仪改良设计方法,将TOC理论中的当前现实树和冲突解决图表与TRIZ理论中的冲突解决工具相结合,提出一种针对交互体验问题的基于TOC和TRIZ理论的改良设计方法与流程,并将其应用于儿童下肢康复训练仪的改良设计中。结论 基于TOC和TRIZ理论的儿童下肢康复训练仪改良设计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训练效果,其改良点包括造型和交互体验两个方面。利用VR技术与故事(游戏)情节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患儿的训练兴趣和参与意愿;将患儿信息上传至云端数据库,可生成不同的故事(游戏)情节,匹配不同的训练阶段,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智能控件降低了训练过程中对康复师的依懒性,从产品角度缓解了康复师供不应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研究面向儿童的交互内容设计体验。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定阶段的生理机能和接受及反馈信息特征等方面的规律,探索游戏体验设计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从游戏设计的技术基础分析,到内容层面的策略和范畴设定,到信息框架和交互语言、视觉语言等多方面的分析,对面向儿童的体感游戏的交互行为方式、交互界面和空间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孙玉明  毛如意 《包装工程》2024,45(14):403-411
目的 引入认知发展理论,基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特点,归纳儿童科普类APP的界面交互设计原则,并通过设计实践加以验证,以改善儿童的使用体验,使儿童科普类APP更好地发挥科学启蒙的教育功能。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法对儿童科普类APP的发展与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儿童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痛点,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接受特点提出儿童科普类APP的界面设计策略并应用于设计实践,最后通过访谈法对设计效果加以验证和分析。结论 通过设计实践及其设计评价可以看出,将认知发展理论融入儿童科普类APP的界面交互设计中,对改善相关设计问题和增强儿童的使用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童的不适感以及误操作的概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儿童的参与感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李萌  贾云鹏 《包装工程》2022,43(16):68-75
目的 智能家居环境为家庭中的游戏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探讨在新场景下面向儿童的智能家居游戏交互设计策略,展示设计案例和实践。方法 简要概述智能家居的含义,说明游戏作为家居活动对家庭成员的重要性。之后引入智能家居场景下和儿童游戏设计紧密相关的3种交互技术,分析了该环境为儿童游戏设计带来的改变。最后依据相关案例推导出设计策略,展示了一个设计实践。结论 智能家居中可交互的表面和沉浸式空间体验,为儿童游戏机制和体验带来了拓展空间。新场景下的儿童游戏设计需要考虑并充分利用家居空间中的可交互表面,同时根据儿童用户的行动特征选择交互空间,规避杂物造成的空间交互障碍,为儿童和家庭成员提供具身性、可协作、更自然的家居游戏体验。  相似文献   

13.
李夕雯  赵建府  曾俊华 《包装工程》2023,44(10):444-450
目的 数字技术是连接科学技术、美学教育的重要纽带,运用数字技术融合儿童美育教育工作,提出科技与美育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在科普中注重美育,在美育中探索科学,为前沿数字技术与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 分析目前儿童科普美育教育的路径研究;以科普美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数字技术的沉浸式、交互性、构想性出发进行分析;探索其对儿童科普美育教育中科学认知、趣味互动、审美素养等的有效影响。结果 数字技术运用在儿童科普美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建立美学思维和科学意识,提高儿童在科普体验中的兴趣度与参与度,提升科普教育成效。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化,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地促进儿童美育教育工作,是对当代儿童科普美育教育工作方式的有效补充,有着长远的意义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喜红 《包装工程》2017,38(10):166-170
目的研究自然式儿童游憩设施设计的要点及策略。方法从主体(儿童)的内在需求、客体(自然)的外在支持角度,探讨借助自然式儿童游憩设施设计构建儿童与自然新型关系的理论可行性。结果归纳出自然式儿童游憩设施的设计要点,即可提供多样的游玩体验、充分激活儿童潜能、低碳及易于维护,及与环境充分结合的自然式儿童户外游憩设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儿童的户外游憩质量。结论自然式儿童游憩设施是引导儿童主动亲近和感知自然,构建儿童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关键性媒介。  相似文献   

15.
陈湉湉  邓嵘 《包装工程》2022,43(12):183-191, 198
目的 从设计事理学视角,探讨儿童情感陪伴玩具的设计方法。方法 通过社会调研结合理论分析,提炼7~12岁城市留守儿童情感陪伴玩具中“事”的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建立合理的儿童情感陪伴玩具设计模型及评价体系。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儿童情感陪伴玩具设计案例与实践,验证设计事理学在实际儿童情感陪伴玩具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结论 探索儿童情感陪伴玩具的设计路径,以Combot——具有情感陪伴与寓教于乐功能的儿童情感陪伴玩具为实践案例,证明了基于设计事理学的儿童情感陪伴玩具设计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可有效指导儿童玩具设计,满足父母与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优化儿童就诊体验,提高诊疗效率,设计一款可以有效改善诊疗过程中不良情绪,同时缓解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的诊疗椅。方法 提出一种集成KANO、AHP和AD理论的产品设计模型,运用到儿童牙科诊疗椅的设计中。首先,运用KANO对儿童的诊疗需求属性进行划分;其次,融入AHP构建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并求出各层级的权重系数,明确如情绪传达、减少外界干扰、时间提醒、科普就诊流程、趣味性体验为相对重要的用户需求;再次,运用AD的独立性公理原则完成儿童牙科诊疗椅需求域(CA)、功能域(FRs)和设计域(DPs)三者的映射,通过矩阵判断其合理性,得出最优解;最后,完善设计方案,运用VR设备及CFSS-DF评价表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 运用KANO、AHP、AD理论模型设计出一款能够改善儿童就诊体验的牙科椅。结论 根据评价结果表明该设计流程可以有效指导产品研发,进一步验证了该设计流程的科学性,同时该流程可为同类产品研发提供科学合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现有儿童游乐场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现有儿童游乐场大致分为传统型、现代型和冒险型游乐场,根据儿童在不同游乐场中游戏行为的差异性,解析游乐场类型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作为规划设计者进行设计实践的参考。方法 通过无参与式调查法,对7~11岁年龄层儿童的运动特点、游戏行为分类以及儿童在游乐场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得出儿童在传统与现代两种类型的游乐场中从事各项体能游戏行为的时间比例差异,总结出儿童在不同体能游戏行为上的倾向性。结论 得出在进行儿童游乐场设计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动作行为的运动形式设计相应的训练设施,增加游乐设施中过渡性的连接设施及休息空间,并在连接设施及休息空间中适当增加平衡性或操作性游戏来满足儿童多种体能训练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王军  曹蓉蓉  雷钰  刘思邑 《包装工程》2022,43(12):283-289
目的 对蒙太奇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种儿童成长家具设计的新方法。方法 结合儿童人格培养的特点,分析蒙太奇理论与儿童成长家具的共性,提取蒙太奇叙事和表意的特点,运用蒙太奇思维,以及平行、交叉、隐喻、对比、声画、色彩等蒙太奇手法,为儿童成长家具设计寻找新的路径。结果 蒙太奇理论所包含的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叙事手法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为儿童成长家具设计提供新的思路。结论 蒙太奇叙事手法和蒙太奇思维为儿童成长家具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叙事的手法将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记录下来,并通过对故事行为的总结反思,不断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为儿童成长家具设计融入情感因素。蒙太奇理论在儿童成长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是跨学科的创新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