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渤海两油田油井堵塞原因分析及化学解堵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介绍了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的储层特点及钻完井方式和原油特性,对两油田油井的堵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油井解堵施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针对有机垢的解堵剂YS-01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化学解堵剂YS-01可以很好地解除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油井近井地带有机垢堵塞,增产效果十分明显;9口解堵井平均有效期已超过200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成果对于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相类似油田的油井管理、堵塞原因分析、施工工艺技术研究、解堵剂研制、解堵选井及化学解堵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角度,探讨了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高孔高渗储集层特征.研究表明,Muglad盆地优质储层发育的地质机理在于其独特的沉积构造背景——被动裂谷.在被动裂谷幕式旋回坳陷期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下,沉积了远距离物源的高成熟度砂体,加之超淡的沉积水介质和偏低的地温梯度,形成了Muglad盆地高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石英比和胶结程度相对较弱的区域性优质储集层.  相似文献   

3.
蜀南地区嘉陵江储层,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或酸压工艺技术是该类型气藏获得工业开采的必要手段。分析该储层前期的增产效果较差的原因,认为蜀南地区嘉陵江组储层酸化方案应根据储层类别进行总体区别设计。通过室内分析和现场施工资料分别制定了Ⅰ类、Ⅱ和Ⅲ类储层的储层改造措施方案,分别优化了三类储层改造方案的施工规模。  相似文献   

4.
针对吴旗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田的稳产难度大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油藏开发特征和存在问题,主要采取精细注水技术和剩余油挖潜系列技术,对老油田实施各种措施挖潜,有效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确保了油田的稳产。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单筒双井技术为两口井共用一个一开井眼,受工具、工艺和技术的限制,表层中完井深较浅,且存在一开井段双井轨迹无法分离、扩眼易出现新井眼、固井质量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单筒双井作业的顺利实施。为解决该问题,在分析现有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梳理其工艺难点及技术局限,从表层预斜、扩眼、套管下入、注水泥固井工艺、两井眼分离等关键环节进行改进优化,最终得出了一套切实可行、安全高效的单筒双井预斜扩眼技术。  相似文献   

6.
针对三塘湖油田西峡沟区块储层低渗、注水效果不好、欠注严重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储层伤害因素分析和酸化增油技术研究,进行了酸液体系的配方优化,优选出的酸液具有对金属腐蚀性小,与地下流体配伍性好,对岩屑溶蚀率高的特点。现场实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注效果,3口井实施有效率100%,注水压力下降了2-5 MPa。  相似文献   

7.
针对渤海油田常规测调一体分层注水工艺测调效率偏低、无法实现分层静压测试等问题,开展了测调一体分注工艺关键技术改进.通过合理优化管柱结构,实现注水压力平衡,减小大排量注水造成的管柱蠕动;配水器采用桥式通道设计,大幅度增加过流面积,降低层间干扰,进一步提高测调效率;同时在配水器本体增设传压孔,建立地层-油管传压通道,并配套...  相似文献   

8.
9.
10.
针对青海油田南翼山浅层Ⅰ+Ⅱ油藏储层分布井段长、多层油藏,渗透率分布范围广,不同小层渗透率差异大的特点,酸化注酸时不同小层吸酸能力十分悬殊。向地层注入酸液时,酸液遵循最小阻力原理,趋于进入高渗层,达不到酸化改造的目的。开展暂堵分流酸化技术研究,根据对暂堵剂物理、化学性质要求及配伍性实验,筛选出了暂堵剂SA-1。一系列暂堵分流酸化实验表明,该暂堵剂表现出了良好的室内实验效果,适用于南翼山浅层Ⅰ+Ⅱ油藏。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模型受敏感因素影响大,主次因素在低产情况下区别不明显,产能预测评价相对较困难等实际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夏子街地区夏77井、夏79井为例,开展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的前期试验研究,对多个产能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Darcy模型、Jones(1976)模型、Vogel/Harrison(1968)模型、裂缝模型中进行优选和调试.通过分析产能预测模型结果与测试结果在产量上的相关性,表明基于测井资料的预测结果与试油测试结果相当吻合,从而确认产能预测模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13.
在高孔隙度砂岩储层中,由于孔隙类型多样化、结构复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差,给渗透率的预测带来较大的困难。从沉积学入手,利用砂体成因分析和储层各种微观测试手段(铸体薄片、压汞分析和显微图象分析等),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找出砂体成因类型、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砂体沉积时,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控制了砂岩中孔喉等效半径分布规律。其中,粗喉(10~60μm)体积分数是决定高孔隙度砂岩储层渗透率的关键所在。根据砂体成因类型可以预测其孔喉等效半径和相应渗透率值的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14.
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31  
针对单相和油水两相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的产生机理和对渗流规律的影响问题,通过稳态"压差-流量"测定启动压力梯度法,分别用模拟油、地层水、注入水和蒸馏水对我国某油田119块典型特低渗岩芯进行驱替实验,得到了单相和油水两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值,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物理模拟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不同渗流介质测得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均成幂函数关系,并且幂指数近似为-1.同时,由于毛管力和贾敏效应作用,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远远大于单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结合油田实际,说明了启动压力梯度在特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安棚低渗裂缝性储层高温压裂液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安棚低孔、低渗裂缝性储层对压裂液的基本要求,确定了评价压裂液性能的实验温度,优化了稠化剂、胶联剂、破胶剂、助排剂等添加剂,形成了适宜于安棚油田的压裂液体系,该压裂液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和延迟交联特性,携砂能力强、破胶彻底、伤害低,能够满足90~140℃温度地层压裂施工的需要.提出了变浓度压裂液优化设计技术,现场实施49井次,成功率91.3%,有效解决了高温裂缝性储层压裂易砂堵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掺稀采油在塔河油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河油田是中石化在西部的主产油田,该区块具有超深、超稠等特点.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特性及深井举升工艺研究基础上,结合室内掺稀降粘评价,利用多相管流计算方法分析深井稠油掺稀降粘优化设计模型,对掺稀降粘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现场运用表明,掺稀降粘工艺是一种适合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和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孔隙度、渗透率与净覆压的规律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研究油层条件下孔隙度、渗透率与其净覆盖压力之间的变化规律,更好地指导油田的开发与调整。利用新引进的80 年代末期发展的研究高压孔、渗的新仪器CMS-300 岩心自动分析仪,对中原油田的天然岩心测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油层孔隙度、渗透率与净覆压的关系以一元二次方程最为密切;孔隙度与净覆压间按指数规律拟合时,代表的物理意义更为明确,既能满足精度的要求,又能自动得出岩石的压缩系数。并提出了岩石的压缩系数与岩石的平均水力半径间呈幂律关系;净覆压下油层的渗透率与地面渗透率之比,仅与净覆压的大小有关,与地面渗透率的大小无关等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砂岩基质酸化中的化学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纯高岭土和油田实际岩心的流动模拟试验都验证了在相同温度下 ,加入盐酸会加快氟硅酸与铝硅酸盐的二次反应。在砂岩基质酸化过程中 ,H2 SiF6 AlFx(3 -x) HCl之间存在一种化学平衡 ,该平衡用以控制氢氟酸与铝硅酸盐的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的化学计量系数。在土酸酸化反应中 ,盐酸不仅用来溶解碳酸盐矿物 ,而且具有调节氟硅、氟铝配合物平衡的另一作用 ;盐酸的浓度越高 ,F/Al越低 ,所造成的酸化二次伤害几率越小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气田在我国已开发气藏中占有相当大比例,应力敏感性对气田开发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针对目前大多数低渗透气田应力敏感测试仍然采用定内压变围压测试方式所存在的与实际气田开发过程中内压变化上覆压力恒定的变化规律不一致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变内压定围压测试方法,采用该方式测试低渗透岩芯在净上覆压力六升六降过程中应力敏感性,并应用测试的应力敏感曲线对低渗透气井试井特征及单井生产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变内压定围压测试方法更接近于气田实际压力变化过程;(不)考虑应力敏感试井分析两者在试井特征曲线第II阶段相差较大,五开五关试井分析表明渗透率应力敏感效应的存在对气藏的开发是不利的;应力敏感对单井模拟井底流压影响很大,考虑应力敏感时,气井生产压差明显增大.因此,在低渗透气田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应力敏感对气田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真丝绸高温高压精练工艺中几种国产常用还原剂进行了系统的选择研究,测定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还原电位、在高温情况下还原剂的稳定性和练白绸白度的变化、从而证实了以保险粉作为高温高压精练真丝绸的还原剂的最优工艺,因此本文为高温精练真丝绸实际生产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