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压汞曲线建立砂岩储层渗透率估算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石的渗透率与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分布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孔隙喉道大小及分布可由毛管压力曲线来确定。根据Purcell提出的渗透率与毛管压力的关系,通过分析研究毛管压力的双曲线特征,建立了一种新的渗透率估算模型。压汞岩心实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参数变化与毛管压力曲线的特征吻合较好,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岩石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2.
毛管压力曲线在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管压力曲线反映了在一定驱替压力下水银可能进入的孔隙喉道的大小及这种喉道的孔隙容积,因此应用毛管压力曲线可以对储集层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进而研究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对商河油田沙一中典型的压汞曲线在形态上进行了详细分析,编绘了所有岩样的毛管压力曲线、J函数曲线与孔径分布和渗透率贡献曲线,研究认为,商河油田沙一中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3.
关于电导率和流体分布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仅有的一项研究是在有机玻璃微观模型上进行的。利用实际Berea砂岩的微CT断层三维图像原型数据,根据Yeong 和Torquato提出的两相多孔介质的重构方法,用形状因子控制模型中的孔隙和喉道形状,运用模拟退火方法实现了孔隙岩样的重构过程;给出了模型的统计指标,包括孔隙与喉道大小、孔喉特征半径比等孔隙特征和孔喉形状、配位数等孔隙导通特征。由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渗流特征和实际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表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电导率和流体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微观孔隙网络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孔隙形状及分布不同,分布在孔隙中的流体状态也发生变化,导致电阻率发生变化。这些结果可用孔隙中水膜的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岩心压汞分析是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研究最常用的分析技术之一。利用压汞毛管力曲线可以获取反应储层孔喉的大小和分布状况,从而有效划分储层类别。但以微裂缝加孔隙型的双重孔隙介质的非常规储层岩石的毛管力曲线特征明显不同于以孔隙型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常规砂岩储层岩石。利用排驱压力、平均喉道半径等参数难以真正反映此类非常规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本文就常规砂岩储层和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非常规储层的岩石毛管力曲线的差异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等效微裂缝宽度”的概念来描述非常规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毛管压力曲线反映了在一定驱替压力下水银可能进入的孔隙喉道的大小及这种喉道的孔隙容积,因此应用毛管压力曲线可以对储集层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进而研究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对商河油田沙一中典型的压汞曲线在形态上进行了详细分析,编绘了所有岩样的毛管压力曲线、J函数曲线与孔径分布和渗透率贡献曲线,研究认为,商河油田沙一中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6.
恒速压汞技术在长2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伟  张创  孙卫  仝敏波 《断块油气田》2011,18(5):549-551
恒速压汞技术是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和直观分析的先进技术之一。文中应用该技术对定边油田张韩区块长2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孔隙与喉道的大小及其分布频率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孔隙大小、孔隙体积、喉道大小及孔喉比等参数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有效喉道半径越大,其渗流通道越宽,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储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大小及分布上;喉道特征是决定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储层岩石由不同半径的喉道控制;储层岩石的孔喉比参数对水驱油渗流特征、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驱油效率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管压力曲线反映了在一定驱替压力下水银进入岩样孔隙喉道的大小及这种喉道的孔隙容积,因此.通过毛管压力曲线可以对储集层的孔喉结构进行研究。以文昌13—1/2油田珠江组一段(ZJ-1)典型低阻油气层为例,通过对其取心样品的毛管压力曲线分析以及和油田珠江组二段(ZJ-2)良好储层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毛管压力曲线可以反映不同的孔喉结构.并能对储层低电阻率成因进行很好的解释,扩大了毛管压力曲线在储层地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毛管压力曲线反映了在一定驱替压力下水银进入岩样孔隙喉道的大小及这种喉道的孔隙容积,因此.通过毛管压力曲线可以对储集层的孔喉结构进行研究。以文昌13—1/2油田珠江组一段(ZJ-1)典型低阻油气层为例,通过对其取心样品的毛管压力曲线分析以及和油田珠江组二段(ZJ-2)良好储层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毛管压力曲线可以反映不同的孔喉结构.并能对储层低电阻率成因进行很好的解释,扩大了毛管压力曲线在储层地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物系性质对搅拌釜内液-液分散系性质的影响.重点考察了较高粘性分散相的液漓大小及分布规律。实验揭示了分散相粘性和相界面张力对于平均液滴直径有交联作用,即不同水平的相界面张力之下,对于不同的分散相粘性的液滴,相界面张力对于平均液滴直径d_(32)影响不同.以此为基础,解释了不同文献所报道的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同时作者还推荐了一个经验性关联式:(?)具有粘性分散相的液-液分散体系中的反应,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最终产品的聚合物颗粒大小及其分布往往受到聚合过程中液滴大小及分布状态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
毛细管压力被认为是一种驱动液体通过孔隙喉道并驱替孔隙润湿液体的压力,随压力的增大,孔隙喉道变小。主岩内的孔隙喉道大小与分布控制着毛细管压力特性,反过来毛细管压力又控制着孔隙系统中的液体活动。  相似文献   

11.
泥页岩微裂缝发育、封堵难度大,滤液在渗透压、毛细管力和化学势差等驱动力的作用下,会迅速进入地层深处,最终导致井壁失稳。研制了一种微乳液配方,通过粒度分布实验考察了微乳液的稳定性,并通过压力传递和页岩膨胀实验研究了其稳定井壁机理。所配制的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考察的静置时间内粒度保持稳定,虽稀释后液滴粒径略有增大,但当稀释倍数超过20倍后液滴粒径不再发生变化,微乳液还具有良好的抗温性,抗温达150℃。稀释后的微乳液液滴粒径中值在30 nm左右,能够进入泥页岩内部,而且在一定矿化度下会发生聚合形成大颗粒,当NaCl浓度增大到5.0%时纳米尺度的液滴已经消失,当CaCl2浓度超过0.2%时液滴粒径中值达数百纳米,并通过吸附聚结停留在孔道内部,从而提高封堵效果。接触角实验表明,该微乳液可以显著改变泥页岩的润湿性,使其亲水性转变为具有一定疏水性,微乳液还能够降低表面张力,加量2%为时表面张力降低到31.4 mN/m,因此其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制备的微乳液与现场钻井液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钻井液流变性影响不明显,能够提高泥饼质量,改善钻井液的滤失性。   相似文献   

12.
黄启玉  王蕾 《石油学报》2013,34(4):765-774
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拍摄原油乳状液的微观结构图像,研究了乳状液体系分散相液滴大小及分布规律,以及微观液滴分布对乳状液体系流变性的影响机理。W/O型原油乳状液中含水率增加,引起内相液滴个数增多,小液滴所占的比例减小,相对大的液滴所占的比例增大;搅拌转速的增大,使体系内相液滴个数增多,平均液滴直径减小。通过测试在固定搅拌条件下制备的不同含水率的3种含蜡原油乳状液在原油凝点附近温度屈服特性和触变性等流变特性,可以发现随含水率的增大,乳状液体系屈服应力增大、触变性增强,且含水率越高,变化的趋势越明显。通过测试不同搅拌转速下制备的含水率为30% 的原油乳状液在原油凝点附近温度的触变性,可以看出随搅拌转速的增大,体系经受同等剪切速率剪切时对应的剪切应力增大、触变性增强。进一步建立了屈服应力与测试温度、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式,其平均相对误差为9.83%。  相似文献   

13.
传统电脱水器采用裸电极,乳化液含水率较高时高强电场作用下容易发生击穿现象,设计了包覆绝缘层的高压电极并加工了新型静电聚结器,采用水/原油乳状液为实验介质,并利用显微高速摄像系统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考察了电场强度,乳化液流量、含水率对液滴滴粒径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现场与室内实验的液滴粒径分布与Rosin-Rammler分布均吻合较好;包覆绝缘层的高压电极可有效防止电击穿现象的发生;增加电场强度有助于油、水分离,但高于临界电场强度后,容易导致液滴破碎,并且含水率越高,最优电场强度越低;随着乳化液流量的增加,电场作用降低,但高强电场在高流量下依然使液滴粒径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LUMisizer LS610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胜利油田纯梁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液滴直径的变化规律,考察了不同结构破乳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大液滴沉降得更快,导致靠近样品池底部位置的透光率偏高,大液滴较多。直链的非离子破乳剂BP01吸附能力较强,在低质量分数时即表现出高效的破乳能力;支链非离子破乳剂PA05由于其特殊的支链结构,吸附能力较弱,对乳状液的破坏能力略弱于BP01;阳离子破乳剂HY01在离心力场中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砂岩储层清水和污水混注对储层损害的实验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海涛  王永清  谭灿 《石油学报》2007,28(2):137-139,143
注入水中乳化油含量和悬浮颗粒含量及粒径一直是控制砂岩油藏注入水水质的重要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原理,通过实验系统评价了乳化油和悬浮颗粒共存时乳化油滴浓度、固相颗粒含量及粒径、渗透率及注入孔隙体积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高渗储层吸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污水回注或清水、污水混注的砂岩地层,乳化油和悬浮颗粒共存比其单一存在时对地层吸水能力的损害要严重。当油滴粒径小于10μm时,岩心损害程度大于70%,油滴粒径大于30μm时,岩心损害程度低于50%。对于给定孔喉的岩心,有一个临界颗粒粒径。临界固相颗粒粒径随渗透率(即孔喉大小)的变化而变化,而临界油滴粒径基本不随渗透率变化,粒径约为15μm。  相似文献   

16.
粒径重构旋流器通过入口结构来实现大、 小粒径油滴的重新排列,再通过内嵌式结构对大、 小粒径的油滴进行高效分离.为了进一步提高旋流器的油水分离效率,在旋流器入口位置最佳弯管角为180°的基础上,研究了切向入口高度、 内层溢流管直径及内锥段长度等参数对旋流器内油滴粒径分布、 油相体积分数与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利用CFD数值模...  相似文献   

17.
王玮  宫敬  李晓平 《石油学报》2010,31(6):1024-1026
以现场稠油和矿化水为工质,制备了多组不同微观液滴分布的W/O型乳状液,结合显微镜观察及测量分析,获得了对稠油包水乳状液微观液滴分布及非牛顿性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微观液滴直径的减小,乳状液体系将具有更高的表观黏度,并表现出更强的剪切稀释性;结合颗粒雷诺数(ηr-NRe,p 关系),能够很好的表征剪切率及微观液滴分布对稠油包水乳状液剪切稀释性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液-液旋流器中分散相液滴破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液-液旋流器涡流场和切向速度的特点,探讨了分散相液滴破碎的主要原因,粘性剪切力主 要使液滴变形;雷诺剪切应力则导致液滴破碎;并分析出旋流器中液滴易发生破碎的几个主要部位。在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3种描述分散相液滴的形变与破裂的临界条件,为研究液-液旋流器 分散相液滴破碎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由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薄弱制约了致密油勘探开发进程,对后期开采具有较大影响。该文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微纳米CT扫描等技术,对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及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粒间孔、溶孔、微裂缝。研究区发育大量纳米级孔喉,其对储层的储集及渗流能力具有较大贡献。依据不同样品的排驱压力划分:排驱压力小于1 MPa时,微米尺度孔隙丰富且连通性好,孔喉形态多为粗大管状、条带状,喉道半径主要集中在100~380 nm;排驱压力介于1~3 MPa之间,局部孔隙连通性好,纳米尺度孔喉多发育于粒内溶孔,孔喉形态表现为管束状、球状,喉道半径主要分布于75~250 nm;排驱压力大于3 MPa时,大量孤立的小球状孔喉聚集,垂向连通性差,仅局部微裂缝发育区提供储集空间,喉道半径主要集中为15~75 nm。  相似文献   

20.
页岩纳米级孔隙气体流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在孔隙中的流动规律是评价页岩气产能的基础,而气体流动规律与页岩的孔隙大小密切相关。通过液氮等温吸附对昭通地区龙马溪组以及五峰组页岩的孔隙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页岩孔隙大小主要分布在4~6 nm。利用Kn数和Beskok-Karniandakis方程计算了页岩的表观渗透率,分析了压力、温度以及吸附作用对气体流动规律的影响:在直径小于10 nm的孔隙中,气体表观渗透率与达西渗透率的比值高达30,气体的吸附会缩小页岩的孔径,吸附层的存在会使得孔径小于10 nm的孔隙表观渗透率与达西渗透率的比值增大。温度与压力都会影响Kn数,从而影响气体的表观渗透率和页岩吸附层厚度。在不考虑吸附层的影响下,压力升高,页岩表观渗透率下降,温度升高,表观渗透率稍有变化,变化不明显;考虑吸附层影响下,页岩表观渗透率与达西渗透率之比与不考虑吸附时表观渗透率与达西渗透率之比随压力降低或温度上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