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卜复鸣 《园林》2005,(3):22-23
叠石掇山,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所谓法者,就是指山的脉络气势,这与绘画中的画理是一样的,在凡功的叠山家无不以天然山水为蓝本,再参以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才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在园林中堆叠假山,由于受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限制,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绘画中的“三远”原理,以在咫尺之内,表现千里之致。  相似文献   

2.
《园林》2017,(8)
<正>中国古代园林置石掇山始于秦汉,成熟于北宋,明清后逐渐走向高潮。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即得之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造园必有山,无山难成园。假山是中国园林所特有的景观符号,是对自然山体景观的高度浓缩与再现。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庭院空间的主景,是园林景观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假山营造常以"中国画论"为指导,强调"师法自然",造型也多采用山水画中诸如"三远"和"合皱"之类的画理准则。"扬州以名园胜,名园  相似文献   

3.
一、假山外观效果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鲜花,而假山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无园不石",凡进园林一眼就能见到假山。假山是由湖石、黄石叠成的。山水是园林中的骨架,掇山叠石是创造这一骨架的手法之一,其关键是要有自然之理,才能得自然之趣,造型时要结合具体环境进行规划布局确定基本形式(池山、峭壁山、峰山、沿阜垒山、平山、深山、高山)、体量(大小高矮)、范围、纹理。这就要求在山石造型上强调大的山势,构图上要"疏而不散"。"展而大露"、"虚实穿插"、"相互掩映"、"大起不落",使其人于形而出于…  相似文献   

4.
假山史话     
邵忠 《园林》2006,(6):48-48
人们认为,在中国第一个以假山装点园圃的是西晋王道子。据说,王道子在会稽府中另辟东第,他别出心裁,以废乱石块堆砌成"山",取名"首阳山"。其实,远在西汉初期史书就有建造假山的记载。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记载,可见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人工堆山。而据史前记载,都是"聚土堆山",这是假山的雏形。汉代时,"宫内苑,聚土为山,十里九坂",已应用于建造园林。在此同期,粱孝王筑逸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这是从聚土为山,发展到叠石为山,是假山形成并发展的初期例证。秦始皇建阿房宫,"东西二百  相似文献   

5.
卜复鸣 《园林》2006,(3):18-19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理水常常和叠石相结合,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水无石则岸无形,亦无态,所以在园林理水上常采用浅水露矶、深水列岛的办法加以处理。而若驳岸有级,出水流矶,或山脉奔注于池侧,略现水面,则清波拍石、水石相依,足以给人一种山水林泉之乐。由于江南园林在组织园景方面多以水池为中心,所以在叠石理水上多以叠石护坡取岸为主,辅以溪涧、水口、瀑布等,给人以一种自然之美感。假山驳岸也称叠石岸,一般用太湖石或黄石,参照叠山原理,利用石料的形状、纹理等特点,临水叠砌成层次分明、高低错落,在立面上凹凸相问,在平面上曲线流畅自然,并能与园中假山布局相协调的自然式驳岸。假山驳岸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园冶·掇山》篇总结的"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是中国传统园林假山理法的核心要义,概括了从摹仿真山到通过提炼、概括、局部扩大来再现真山的创作方法。以戈裕良所掇环秀山庄假山为例,探讨其如何"有真为假",尽显太湖石造化之功的同时又写仿苏州大石山个性之美;并研究其如何在画论、画意引导下,"集零为整""以小见大",形成从整体贯穿到局部的生动气韵,最终在咫尺之地产生宛若自然甚至高于自然的山林之感。  相似文献   

7.
假山是用人工的方法堆叠起来的上,是仿照自然山水景观艺术加工而成的,假山是中国自然山水园中的总要组成部分之一.假山在园林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针对园林假山的施工特点、整体布局、基础构造及施工工艺和技术等,阐述了园林中假山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园林假山的设计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将假山的若干个组合单元度势布局,相宜构筑.<园冶·掇山>云:"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蹊径盘长,峰峦秀而古,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意思是说,假山的峰峦洞壑等奇妙胜景的多方安排,是否具有山林之妙,主要还是得之于设计者的一人之功;而假山的雅趣,还得从叠石中留土而来;留土方能植树,以得山林之趣,否则假山便会了无生趣.  相似文献   

9.
假山优劣之评判多依据古今书籍观点及现存假山遗迹,缺少对当代叠山匠人实践及观点的参考,故对叠山匠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惠进行特约访谈.访谈中,方惠以其亲身经验就石与山的区别、假山的功能、计成与张南垣的叠山特点、土石山的优势、绘画与叠山的关系、能主之人等若干问题发表看法,阐释其自创叠山方法"取阴",并提出了辨别假...  相似文献   

10.
以园林假山工程为研究内容,对假山基础设计、山体内部设计、山洞结构设计要点等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假山施工中的方法措施,以建造出形态多样、布局严谨、外形似真山、形态却高于真山的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11.
董豫赣 《风景园林》2013,(2):156-157
贝聿铭自言,苏博假山,立意于计成的“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这两句,出自《园冶》“掇山篇”,在“峭壁山”一节:“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相似文献   

12.
鉴赏苏州假山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与发展进程及独到的工艺技术。苏州园林具有典型的传统山水园特色,叠山理水与建筑、植物配置构成营造苏州古典园林的三大要素,素以"以石配景、用材讲究、拼叠完整、变化丰富、做工精细、形纹融顺、工艺独到"著称的苏州风格假山工艺技术,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被广  相似文献   

13.
假山叠石及景石布置作为园林古建工程中的常用造景手段,一般是指采用自然景石堆叠成假山、立峰以及溪流、水池、花坛等处的景石堆置和散置工程。本文对园林古建工程中的假山叠石及景石布置工程,从监理角度对假山叠石工程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苏州园林中的峰石和假山孙鹄在苏州的园林中,多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少数采用粗犷浑厚的黄石)用来布景叠山,有的孤峰兀立,有的连嶂起伏,垒垒奇石,缕云裁月,叠彩竞秀,构成美景如画。太湖石为苏州当地的特产,以太湖中洞庭西山所产者为最佳。唐代白居易在《太湖石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9)
情理与画理是成就绘画的必然规律。"情理"表达人的情感和理性,"画理"即绘画的道理。自古以来,许多画家都对绘画原理的规律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宋代花鸟画"形色自然,意高韵古",无论是线条、构图还是神态、色彩,都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如今部分创作者追求技法和色彩的表现,忽视了绘画中的"理"和绘画背后深层次的内涵。以宋代花鸟画为例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卜复鸣 《园林》2005,(10):18-19
当假山的基础工程结束和基石(即拉底)的定位、垫平安稳后,就开始假山山体的分层堆叠了.一般我们将假山分成基础层、中层和顶层.基石(基础层)以上到顶层以下的中间层是假山造型的主要部分,它所占的体量最大,结构复杂多变,并起着接下托上、自然过渡的作用,同时又是引人玩赏的主要部分,所以其一石式都会对假山的整体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园林》2006,(5)
随着开山采石的禁止,传统叠石假山所需的山石材料越来越少,因此采用人工塑石假山应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用石多的大型假山。同时人工塑山还具有可塑性大、造型变化多等特点,其表现力更强,更能塑造出大自然山体的磅礴气势。目前人工塑石假山一般常采用砖骨架、钢骨架及两者相结合的结构。在假山设计前,首选应根据环境或绿地的整体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实地考察,踏勘现场,以确定假山主体的具体位置和取得与周围景观的协调,细化假山设计方案。然后再根据假山设计方案,制作出假山模型。在图纸及模型成熟的基础上,经设计部门同意,开始定位放线,然后进行测高,以再一次确定整座山体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正式开工  相似文献   

18.
卜复鸣  袁佳旻 《园林》2006,(5):14-15
随着开山采石的禁止,传统叠石假山所需的山石材料越来越少,因此采用人工塑石假山应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用石多的大型假山。同时人工塑山还具有可塑性大,造型变化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顾凯 《建筑学报》2021,(11):35-40
进入更广泛的历史语境探讨清乾隆时期镜清斋假山的营造思路,追溯至晚明江南的两种假山营造来源.在整体构思上,承续了17世纪前期张南垣所创的追求画意真山的"天然"假山;而在局部营造中,则采纳了16世纪后期盛行的追求胜景无穷的"人巧"假山.除镜清斋之外,在稍晚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中也有显著表达,是清代假山发展高峰的体现.清末和1970年代对该假山的两次改造,未能很好理解原初的思路取向,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初追求的山意.  相似文献   

20.
卜复鸣 《园林》2005,(7):20-21
假山的叠石技法(或称手法),因地域不同,常将其分成北、南两派,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流派。其实北京假山自古多“自吴人垒”(朱尊彝句),大多受江南叠山匠师的影响,如清初的李渔、张涟、张然父子都属江南人氏,并在北京留有假山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