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ISO9000族标准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已被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近期在中国广州召开第一次质量体系认证国际互认协议会议,中国已成为首批签约国,带有国家认可标志的GB/T19000—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国际相互承认的证书。为加快我省质量认证的工作步伐,更好地分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体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南非召开的国际审核员培训和注册大会上,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的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首批签署了国际审核员培训和注册协会互认协议,加入了国际互认制度。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最有影响的几个国家首批签署了互认协议,标志着中国认证人员的国家注册制度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我质量认证资格取得国际互认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为全面深入了解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制度和国际互认体系的发展情况,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于2012年12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际计量互认体系研讨会。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德国巴伐利亚州计量局  相似文献   

4.
《认证技术》2016,(4):83-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证认可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互认制度相继建立,并由此推动了认证认可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我国的各类产品认证、体系认证等工作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发展中。  相似文献   

5.
质量认证实务讲座(三)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办公室第三讲各国的国家认可制度一、认证机构的权威性企业申请体系认证的目的是想通过体系认证证书,让公众相信其有能力提供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产品。如上讲所述,是否能通过证书达到取信的目的,关键在于颁发证书的体系认证机...  相似文献   

6.
齐立军 《中国计量》2009,(6):105-107
当今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产品质量互认的要求日益加大,尤其在一些特殊行业。只有取得国际、国外产品认证,才能打开其覆盖范围的产品市场,更是业界的共识。我国的技术互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计量作为国际技术互认的手段和保证,如果其技术标准不能与国际接轨,无疑会加大互认的难度,使技术壁垒更难以攻克。  相似文献   

7.
标准化动态     
质量认证工作动态我国近几年质量认证工作发展很快,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0年,此项工作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到2000年11月底,经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ANCR)认可的36家质量体认证机构共发出带有国家认可标志和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互认标志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23426张;344家实验室获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经中国认证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世纪之交,贸易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迅猛发展,对计量检测的准确性及各国校准证书互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形势,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际计量局(BIPM)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提出了建立“全球计量体系”,并首先由CIPM和BIPM倡议通过各国关键量比对达到国家计量基、标准的等效性及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和测量证书的互认。为响应国际计量局在1999年10月正式签定“国家计量基(标)准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的要求,5月19日,中国工程院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召开院土咨询会议。…  相似文献   

9.
最近 ,第 2 1届国际计量大会在法国召开。期间在巴黎的法兰西学院召开了第三次米制公约成员国计量院院长会议 ,正式签署了《国家计量基 (标 )准互认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初试期为 4年 ( 1999年至2 0 0 3年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潘必卿和总工程师施昌彦参加了会议。在会议的签字仪式上 ,国际计量局局长T 科恩分别与 47个米制成员国计量院院长、 2个国际组织代表正式签署了互认协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潘必卿代表我国在互认协议上签了字。互认协议是国家计量院之间的技术协议。协议规定的条款旨在国家计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国际米制公约成员国之一,最近已与其他36个成员国的计量院正式签署了《国家计量基(标)准互认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的。此次国际计量大会是10月12日—1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同时还召开了第三次米制公约...  相似文献   

11.
认证机构认可的作用和意义1·表明认证机构符合认可准则要求,并具备按相应认证标准开展有关认证服务的能力;2·增强认证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赢得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信任;3·取得国际互认协议集团成员国家和地区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能力的信任;4·参与国际和区域间合格评定机构双边、多边合作交流;5·可在获认可业务范围内颁发带有CNAS国家认可标志和国际互认标志的认证证书;6·列入获得CNAS认可的认证机构名录,提高认证机构知名度。认证机构认可的依据CNAS开展认证机构认可活动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准则:CNAS-CC11∶2006《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康巍 《认证技术》2011,(12):36-36,39
一、与国际接轨的光伏认证体系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作为国家级的认证机构,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授权,开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认证项目。CQC的光伏认证以我国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IEC标准建立光伏认证体系,为以后的国际互认打下基础。目前,CQC已建立了完善的光  相似文献   

13.
为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计量资源,共同打造区域计量服务体系,日前,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苏州召开计量合作互认工作会议,会议围绕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或样机试验合格证书互认、计量技术人员证书互认和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粤港澳三地组织机构跨境身份认证机制不健全,传统身份认证体系认证过程复杂、证书维护管理困难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标识密码的联盟区块链跨境身份认证方案,通过利用组织机构编码这个身份标识信息代替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在简化了认证过程、提高认证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认证体系繁杂的证书管理。通过本文提出的认证方案,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法人和其他组织实现身份互认、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法人和其他组织信息互联互通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内经营主体进一步参与港澳的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5.
数字     
《中国计量》2015,(3):59
<正>6956家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最新公告,截至2014年12月底,CNAS累计认可各类合格评定机构6956家,认可的合格评定机构数量约占全球国际互认认可合格评定机构总量的1/8,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我国有效认可状态的各类认证证书83万余份,我国认可的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6.
OIML国际建议和证书制度在中国编者按积极采用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建议,推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制度,实现计测数据在国际上双边和多边互认是我们计量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这项工作必将引起更大的重视。一方面通过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在国际互认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获取国际市场准入机会;另一方面运用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市场,保护民族工业和国产名优产品。近几年来我们在制、修订计量技术法规工作中,明确提出为从根本上提高计量…  相似文献   

17.
质量认证实务讲座(二)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办公室第二讲质量体系认证的基本知识一、什么是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亦称质量体系注册,是指由公正的第三方体系认证机构依据正式发布的质量体系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实施评定,并颁发体系认证证书和发布注册名录,向公...  相似文献   

18.
何为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亦称质量体系注册,是指由公正的第三方体系认证的机构,依据正式发布的质量体系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实施评定,并颁发体系认证证书和发布注册名录,向公众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某一质量体系标准,有能力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提供产品,...  相似文献   

19.
MRA中的国际比对与标准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认协议 (MRA)是“国家计量基(标)准互认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的简称(MutualRecog nitionArrangement-MRA) ,是由米制公约成员国政府委派的国家计量院(NMIs)于1999年10月在第21届国际计量大会期间签署。这是国际计量界联合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计量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里程碑。互认协议将对国际贸易、商务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和技术支撑作用 ,其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完全不亚于1875年世界各国为统一计量单位而签定的“米制公约”。MRA中…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近日,OIML证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书制度与国际互认工作座谈会在合肥召开。会议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组织.中青岛衡器测试中心、北京市计量检测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等技术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刘新民副司长到会并讲话:郑华欣同志介绍了OIML证书制度与国际互认工作的情况;证书制度评审委员会(CPR)中国委员张跃研究员介绍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多边互认协议(MAA)的有关情况;证书制度评审组中国专家蔡常青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国际评审的有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