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某高碱性氧化铜矿常温常压氨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某铜矿石铜品位低,氧化率高,碱性脉石含量高,嵌布粒度很细,属于典型的难处理氧化铜矿。采取常温常压氨浸法处理,系统地考察了浸出过程中诸因素对铜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游离氧化铜浸出率达84%以上。结合氧化铜浸出率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2.
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的溶剂萃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碱性脉石含量较高的低品位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 ,提出了基于低浓度氨堆浸的浸出—萃取—电积工艺 ,并在浸出工艺研究的基础上 ,对低浓度氨堆浸的氨浸浸出液进行了较系统的萃取工艺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碱度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氧化氨浸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高钙镁碱性脉石的低品位氧化铜矿在氨-硫酸铵溶液中的氧化氨浸过程,考察了搅拌速度、温度、液固体积质量比、矿石粒度和氨、硫酸铵、过硫酸铵浓度等因素对浸出的影响,分析了氧化浸出过程动力学。结果表明:该矿石氨浸过程符合界面传质和固体残留膜层(或产物层)扩散的混合控制模型,其表观活化能为12.32kJ/mol,半经验动力学方程为1/3ln(1-x)+(1-x)-1/3-1=1.89×10-2·c0.25(氨水)·r0.355·c0.175(过硫酸铵)·c0.258(硫酸铵)·d0-0.154·e(-1 506.78/T)t;提高浸出剂浓度和温度,可加速铜的浸出速度,提高浸出率。  相似文献   

4.
高钙镁低品位氧化铜矿石氨堆浸提铜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概述了氨堆浸处理高钙镁低品位氧化铜矿石工艺的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与成熟的搅拌氨浸技术相比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氨堆浸—萃取—铜电积产业化技术开发成功,为处理低品位高钙镁氧化铜矿石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采用产氨菌种Providencia JAT-1,对云南某矿高碱性氧化铜矿进行氨浸体系下的摇瓶浸出试验.结果显示温度、矿浆液固质量比、助浸剂种类、助浸剂浓度以及细菌初始接种浓度对铜浸出率具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30℃、矿浆液固质量比7:1、助浸剂硫酸铵浓度0.024 mol·L-1以及细菌初始接种浓度20%的条件下,产氨细菌浸出碱性氧化铜矿144 h后铜浸出率可达42.35%.通过对浸渣铜物相分析发现矿石中次生硫化铜浸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碱性氧化铜矿产氨菌浸出特性,分析了产氨菌浸矿过程对矿石的作用.将云南某矿的碱性氧化铜矿置于含菌培养液、去菌培养液和氨水等5种浸矿溶液中,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摇瓶浸矿实验,剖析溶液中各可能的浸矿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产氨菌产氨能力较强,尿素培养液中氨质量浓度最大达8.93 g·L-1;产氨量与细菌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细菌含量越高,产氨量越大;产氨菌主要通过产氨间接浸矿,此外产氨菌和其代谢产物都能直接作用于矿石,浸矿能力细菌产氨 > 细菌 > 细菌代谢产物,三者比值约为12:5:4.   相似文献   

7.
程泰  单庆生 《黄金》2014,(8):60-64
新疆某氧硫混合铜矿,铜金属储量达20多万t。由于矿石品位低、氧化率高、钙镁碱性脉石含量高,且-20μm原生矿泥高达60%,采用传统酸浸工艺和生物浸出工艺均无法获得较好的技术指标。而采用硫酸铵-氨水-过硫酸铵浸出体系,在常温常压、液固比2∶1、磨矿细度-0.074 mm占86%、搅拌转速200 r/min情况下,三段分批加药浸出,获得了渣计铜浸出率大于86.50%的优良指标,为工业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低品位氧化铜矿中提取铜,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四种用低品位矿炼铜的方法,即离析法、氨浸法、萃取——电积法、堆浸——置换法。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浸出低品位铜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微生物浸出低品位铜矿的研究。用从矿山分离的对Fe2+和元素硫氧化活性高的细菌浸出低品位黄铜矿,摇瓶浸出21d,矿石中铜的浸出率为26.8%;柱式渗滤浸出32d,矿石中铜的浸出率为14.5%。  相似文献   

10.
某红土镍矿加温搅拌浸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某低品位红土镍矿的碱性脉石含量较高,矿石嵌布粒度细,平均镍品位0.91%,属难处理氧化镍矿,采用加温搅拌浸出方法可以有效地从中浸出镍.研究了加温搅拌浸出过程中各因素对镍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85 ℃、矿石粒度-20目、酸矿质量比2∶5、液固体积质量比3∶1、搅拌浸出2 h条件下,镍浸出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朱志根 《黄金》2013,(7):48-52
为了研究产氨细菌浸矿条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产氨细菌浸出碱性铜矿石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揭示各因素对铜浸出效果的影响水平及其交互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响应曲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CCD)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响应值精确度为98.85%。各因素对铜浸出效果影响的大小为:细菌初始接种量>助浸剂浓度>矿浆浓度。产氨细菌浸出碱性铜矿石最佳工艺条件为:细菌初始接种量30%,矿浆浓度14%,助浸剂浓度0.04 mol/L。在此条件下,浸出144 h后,铜浸出率可达47.32%,比优化前提高了4.67%。  相似文献   

12.
从内蒙古某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分解尿素的产氨细菌(命名为 JAT-1),革兰氏阴性,菌落表面平整湿润,乳白色,短杆状.菌体尺寸为φ0.2~0.4μm×1.5~2.0μm.结合16S rDNA测定和菌株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与Providencia Sp. Sam 130-9A同源性高达99%.对其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JAT-1以10 g×L-1柠檬酸钠作为碳源,20 g×L-1尿素作为氮源,最佳生长pH值范围为8.0——9.5,最佳初始接种浓度20%.采用该细菌进行碱性铜矿摇瓶浸出实验,144 h后铜浸出率可达42.38%,表明该菌株具有应用于碱性铜矿浸出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微生物湿法提铜工业试验和投产至今的生产实践,阐明紫金山湿法提铜工艺浸出-萃取溶液系统缺少维持酸、铁、水平衡的必要工序,提出了理想的紫金山湿法原则工艺,并归纳出紫金山微生物湿法提铜工艺完善的措施主要有:按规范封堆;增设堆浸-萃取溶液开路回收铜,中和除硫酸、铁,合格后外排工序;合理的溶池储量和符合规范建设的溶池;合格的清污分流设施;在堆浸-萃取溶液系统pH值达到不低于1.2后强力推进选择性浸出新工艺;合理的与诸工序相匹配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浸矿是提取低品位,难选次生硫化铜矿中有价元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浸取福建某难选次生硫化铜矿,依次开展浸矿菌富集培养实验、驯化转代实验和不同粒径配比下柱浸试验,获得了不同阶段的细菌浓度、pH值、铜浸出率等演变规律;并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实现了柱内矿堆塌落、截面孔隙演化和浸矿机理研究.研究表明:细菌浓度和pH值均呈现缓慢增加后趋降低的趋势,浸柱中细菌增殖较慢,浸矿480 h后,细菌浓度仅为每毫升5×107个.浸矿过程中,细颗粒趋于向柱底迁移,矿堆出现塌落;柱顶孔隙率变大,增幅为6.65%,柱底孔隙率变小,降幅为8.29%;塌落程度与细粒含量成正比,最小塌落为1.7 mm,最大塌落为6.15 mm.入堆矿石粒径极大影响着柱浸体系的浸出效果.实验中柱浸B组(粒径r < 1 mm占28.41%)浸矿效果最佳,浸矿480 h后铜浸出率达47.23%.   相似文献   

15.
金精矿焙烧-氰化系统含氰贫液闭路循环需要定期开路部分贫液,贫液中的Cu元素具有一定的回收价值,本文在含氰贫液酸化法处理工艺基础上探索含氰贫液中Cu元素回收工艺的可行性。酸化处理后CN-挥发率为95.42%,铜沉淀率为97.82%。酸化后贫液固液分离所得酸化沉淀含铜22.77%~35.01%,采用焙烧-酸浸-萃取工艺回收铜,最佳实验条件如下:焙烧温度为640 ℃,液固比为5∶1,H2SO4质量浓度为5%,酸浸时间为3 h,此时可获得铜浸出率为92.27%~95.00%。以20%Lix984作为萃取剂,调节浸出液pH=2.3,有机相和水相相比为1∶1,萃取时间为3~5 min时,单级铜萃取率为98.96%;酸化后贫液固液分离所得液体平均铜浓度为72.89 mg/L,以硫化法深度沉淀铜,当Na2S用量为0.4~0.6 g/L,沉淀时间为1 h时,铜沉淀率为92.21%~99.09%。  相似文献   

16.
对紫金山高品位铜矿进行了热压氧氨浸铜工艺研究 ,并从初始氨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几方面对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初始氨浓度、浸出温度及铵盐量在一定范围内有最佳值 ;减小粒度、延长反应时间、增大搅拌速度、减小矿浆浓度可以提高Cu的浸出率。在氧气分压 0 5MPa,温度10 0℃ ,浸出时间 4h条件下 ,Cu的浸出率可达 96 1%。  相似文献   

17.
The kinetics of pressure oxidative leaching of lead-containing copper matte with sulfuric acid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leaching temperatur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d 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on the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copper extraction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action kinetic model follows the shrinking core model of chemical reaction control and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was determined as 39.1 kJ/mol. The order of the reaction with respect to total pressure was found to be 0.64. The kinetic equations for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leaching temperature, total pressure and 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were obtained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copper extraction from lead-containing copper matte was developed as:
This equation estimates the extraction of copper with very good agreement (r = 0.99)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