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静  张斌斌  王晓君  尚永彪 《食品科学》2015,36(23):105-110
研究解冻后兔肉待加工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功能性质的变化。兔后腿肉及背最长肌肉置于-18 ℃ 条件下冻藏7 d,取出在20 ℃水中解冻至中心温度为0 ℃后,放置7 h,测定在放置过程中兔肉的MP溶解性、活性巯基及总巯基含量、乳化性、表面疏水性、流变学性质、凝胶特性。结果显示:随着在水中放置时间的延长,兔肉MP溶解度、巯基含量、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凝胶特性逐渐下降,在4 h时下降较为显著(P<0.05);MP表面疏水性逐渐上升,在4 h时上升较为显著(P<0.05);MP弹性模量G’值在加热过程中也逐渐降低,兔肉蛋白形成凝胶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兔后腿和背最长肌为材料,研究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理化品质的变化,为兔肉成熟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依pH值和色泽指标变化判断,兔肉成熟时间以72 h为宜;依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lar fragmentation index,MFI)和剪切力指标判断,兔肉成熟时间以96 h为宜;依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变化判断,兔肉成熟时间应≤72 h。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兔肉的最佳成熟时间为72 h。  相似文献   

3.
对火腿肠中菌落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测样品中菌落总数﹤10cfu/g,该方法简单、准确度高,适用于火腿肠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GDP也在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我国人们对于饮食的安全性要求在不断提升.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已经被国家制定为食品检测的强制检测项目.因此,研究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几年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和...  相似文献   

5.
章星 《食品安全导刊》2020,(6):101-101,103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影响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结果的因素,交流探讨提高实验检验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谢范英 《食品安全导刊》2022,(35):102-104+110
本文比较了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3种标准菌株分别在平板计数琼脂、3M菌落总数测试片和MicroFast~?AC菌落总数测试片3种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并采用这3种方法对6类共60批次食品样品进行菌落总数测定。结果表明,3M菌落总数测试片在菌落辨识度上有明显优势,更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的检测;3M菌落总数测试片和MicroFast~?AC菌落总数测试片测得的结果与平板计数法测得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操作简单,节省空间,但成本较高,食品检测机构和相关企业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食用冰块菌落总数的测定建立了一种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的了解样品的菌落总数结果,便于开展日常的产品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鲜切莲藕在2℃,6℃,10℃和20℃下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运用统计学软件SAS9.1拟合鲜切莲藕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动力模型,表明Gompertz模型能很好拟合不同温度下菌落总数的动态变化;建立的平方根模型表明不同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期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模型判定系数R2的值均在0.99以上,说明建立的一级和二级模型能够有效的预测2℃~20℃下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为鲜切莲藕货架期的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肉类研究》2017,(2):11-15
为研究宣恩火腿加工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宣恩火腿加工过程中原料(鲜腿)、腌制期、发酵初期、发酵中期、发酵末期、成品6个工艺点的火腿为原料,检测其股二头肌中水分、灰分、pH值、总氮、水溶性氮、非蛋白氮等指标变化情况,并对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分析以及呈味肽的电子舌评价。结果表明:在宣恩火腿加工过程中,股二头肌的水分含量持续下降,灰分含量持续上升,而pH值则一直较稳定;总氮含量先下降再上升;水溶性氮含量先上升,从发酵末期开始稍有下降;非蛋白氮含量先持续升高,从发酵中期开始下降;呈味氨基酸在腌制期和发酵中/后期大量生成;火腿的酸味、苦味、涩味总体上不断减小,而鲜味、浓厚味和咸味这些较好的风味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食品工程》2011,(1):13-14
菌落总数是评价食品等许多产品的卫生情况、新鲜程度及污染程度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通过菌落总数的测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产品卫生情况的优劣,在科学发展和检验技术进步的今天,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真实准确的反映所检样品中细菌污染的程度,检验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以兔背最长肌为材料,研究冻藏温度对兔肉pH值、色泽、嫩度、保水性、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硫代巴
比妥酸值、蛋白质溶解度、凝胶G’值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8 ℃冻藏时pH值下降的速度比-40 ℃和
-80 ℃冻藏快;冻藏温度越高,兔肉色泽和嫩度越差,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越大,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硫代
巴比妥酸值越高,蛋白质溶解度和凝胶G’值越低,微观结构变化越严重。不同温度条件下,冻藏60 d后兔肉的多项
指标变化速度较快,因此冻藏时间以不超过60 d为宜。  相似文献   

12.
致昏电压对兔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100、75、65、55V和人工致昏(对照组)的宰杀方式,研究其对兔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致昏电压对兔肉pH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75V致昏组与100V致昏组间宰后1h的背最长肌pH值差异显著(p<0.05);宰后1h,不同致昏电压对兔背最长肌的肉色亮度L*值、红度a*值、黄度b*值和后腿肉的L*值、a*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宰后24h,75V致昏组的肌肉颜色鲜红,而人工致昏组和100V致昏组的肌肉颜色较苍白;100V致昏组的滴水损失最大,为3.738%,而75V致昏组的最小,为2.420%;蒸煮损失最大的为100V致昏组,最小的为55V致昏组,其次是75V组;肌肉嫩度最好的是75V致昏组,最差的是人工致昏组。  相似文献   

13.
不同解冻方式对伊拉兔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自然空气解冻、低温解冻、流水解冻、微波解冻和超声波解冻5 种解冻方式对伊拉兔肉品质特性的影响,分析兔肉解冻过程中基本食用品质、全质构特性、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伊拉兔肉的食用品质、质构特性、TVB-N值和TBAR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解冻方式对兔肉品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解冻后蒸煮损失率、剪切力、TVB-N值、TBARS值、a*值、b*值、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与对照组出现明显的差异(P<0.05),pH值、L*值、内聚性、弹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5 种解冻方式中,微波解冻能较好地保持兔肉的嫩度和色泽,且通过微波解冻后的兔肉其蒸煮损失率、pH值、TVB-N值和TBARS值最低,但解冻损失率较高,质构特性较差。与其他几种解冻方式相比,微波解冻能够较好地保持兔肉的品质,但解冻条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冻藏是肉及其制品最重要的贮藏方式,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及酶促反应,从而延长其货架期.然而,肉及其制品在长期冻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品质下降.除冰晶、嗜冷微生物、干耗、脂肪氧化等因素外,蛋白氧化在品质劣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关注.本文综述肉及其制品中蛋白氧化的发生机制、氧化结果以及检测方法;冻藏过程中影响蛋白氧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中心温度对伊拉兔肉品质特性的影响,以伊拉兔配套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中心温度下兔肉基本食用品质、全质构特性和蛋白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兔肉升温特性曲线进行数学拟合。结果表明: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兔肉汁液流失率不断增加;剪切力在25~50 ℃和60~80 ℃极显著增大,50~60 ℃极显著下降,80~90 ℃变化不显著;pH值先增加后几乎保持不变;L*值在25~40 ℃极显著上升,40~90 ℃基本维持不变,a*值在25~40 ℃极显著下降,40~90 ℃基本维持不变,b*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硬度呈现极显著增大趋势;内聚性在25~40 ℃极显著增大,40~90 ℃变化不明显;弹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胶着性在25~40 ℃和80~90 ℃极显著增大,40~80 ℃变化不显著;咀嚼性在25~40 ℃和70~90 ℃极显著增大,40~70 ℃变化不显著;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在25~40 ℃和70~80 ℃极显著下降。在加热过程中蛋白质溶解度的变化与兔肉品质特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香肠的好坏有很多种评价指标,菌落总数(TVC)是其中的一种。高光谱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快速、无损检测食品品质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香肠的菌落总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研究发现数据集中前四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已达97.65%,已经可以反映出香肠所包含的绝大部分信息。对前四个主成分对应的优化区间采用高斯核函数的SVM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并为了提高回归预测模型的精确度,对模型的c,g参数,进行了遗传算法(GA)、网格搜索算法和粒子群算法(PSO)寻优对比,其中PSO寻优可使回归预测值和真实值的相关系数为0.9777,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为0.0823,能够准确快速的实现香肠菌落总数的预测。除此之外,利用python对回归预测的数据进行可视化,更加直观的显示菌落总数变化,且可以达到实时观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赵楠  刘强  孙柯  王瑶  潘磊庆  屠康  张伟 《食品科学》2019,40(8):262-269
针对鸡蛋液中菌落总数分析方法操作繁琐、时效性低等问题,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400~1 000 nm)建立鸡蛋液中菌落总数的快速预测方法。于蛋清中接种铜绿假单胞菌后采集不同污染程度蛋液样本的原始高光谱信息,结合连续投影算法进行特征波段的提取,分别建立基于特征波段和全波段光谱信息下的偏最小二乘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预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标准化预处理效果相对最佳,蛋清、蛋黄以及全蛋液样本对应的相对最佳定量分析模型为基于特征波段下的SVM模型。其中蛋清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81,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63(lg(CFU/g));蛋黄预测集的RP为0.82,RMSEP为0.47(lg(CFU/g));全蛋液样本中RP为0.75,RMSEP为0.75(lg(CFU/g))。结果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实现对鸡蛋内部微生物污染程度的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以整块鸡胸肉为研究对象,利用在线近红外光谱系统采集其900~1650 nm波长范围内的光谱信息,探究光谱信息与细菌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之间的定量关系。对采集的原始光谱信息进行高斯滤波平滑(Gaussian Filter Smoothing,GFS)等五种预处理后,建立全波段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模型。采用回归系数法(Regression Coefficient,RC)和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筛选最优波长,构建优化的PLS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全波段GFS光谱构建的GFS-PLS模型预测鸡胸肉TVC效果最佳(rP=0.964,RMSEP=0.806 lg CFU/g)。基于SPA法从GFS光谱中筛选出的25个最优波长(907.0、913.7、923.8、927.2、937.2、947.3、974.0、987.3、997.3、1007.3、1040.4、1080.1、1099.9、1132.9、1155.9、1185.5、1215.0、1241.2、1270.6、1358.2、1380.8、1403.3、1419.3、1578.9和1615.2 nm),建立的SPA-GFS-MLR模型预测性能(rP=0.944,RMSEP=1.022 lg CFU/g)最接近GFS-PLS模型。基于在线近红外光谱系统可实现对大批量整块鸡胸肉细菌总数含量的快速无接触检测。  相似文献   

19.
传统发酵肉成熟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添加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1∶1)复合发酵剂的发酵肉与自然发酵肉成熟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理化性质及质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添加发酵剂的发酵肉(实验组)与自然发酵肉(对照组)相比,酵母菌和肠肝菌数量无显著差异,而细菌菌落总数、乳酸菌、葡萄球菌数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组发酵肉的最终pH值、水分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理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质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添加发酵剂的发酵肉在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风味品质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自然发酵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