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乳品中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其成为当前大健康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乳品安全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中检测技术着重介绍了PCR技术、ELISA与磁珠分离技术、LAMP技术等,安全控制手段主要涉及超高压处理技术、超高压均质化技术、脉冲电场技术、微滤技术和栅栏技术等,旨在为乳品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黎 《食品科学》2015,36(5):266-273
新鲜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是健康膳食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和消费量在近10 年中持续增高。新鲜蔬菜以其易腐烂的生物特性,及作为原产品或者初加工产品的鲜食特性,在消费中存在着化学、物理和微生物安全风险,是产生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源头之一。由于新鲜蔬菜的质量安全风险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因此控制蔬菜的安全质量措施要贯穿整个供应链。基于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FSMS)的实施非常重要。在蔬菜供应链的各阶段安全控制中,各种安全管理控制体系需要应用于相应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3.
饲料安全一直困扰着饲料企业的生存发展,微生物安全是饲料安全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饲料企业持续生产出安全饲料和生态饲料,实现饲料工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内外近年发表的研究文献,对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生物传感器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纳米金标记技术和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设备与系统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现代研究表明,蔬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比农药危害更大的一种成分。蔬菜表面有害微生物通过产硝酸还原酶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随着基因组测序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已经完全测序,使用保守区法,基于现有硝酸还原酶基因序列的比对而找到保守区,通过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对硝酸还原酶基因nap A和nar G序列的比对,设计出两套简并引物,利用简并引物从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硝酸还原酶基因的片段。建立了一个快速、有效的不需要微生物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分析检测蔬菜表面主要有害微生物的硝酸还原酶基因。  相似文献   

5.
生物胺是发酵蔬菜中主要存在但易被忽视的一种有害代谢产物,过量的生物胺会引发产生一系列中毒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目前,由于产品的多样化等原因,规定发酵蔬菜中的生物胺残留量存在一定难度,在我国发酵蔬菜中的生物胺还没有相关的限量标准。研究发酵蔬菜生物胺控制技术,将有利于保证产品安全性,促进发酵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该文对食品中生物胺的危害、限量及控制发酵蔬菜生物胺的意义进行简述,综述发酵蔬菜生物胺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酶解法、菌株筛选控制法及发酵工艺控制法。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0):260-265
食醋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醋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有效地检测和控制污染微生物是保证食醋安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该文对食醋污染微生物的原因、危害以及种类进行了综述,开放式发酵环境及容器管道的不洁是食醋污染微生物的主要原因,致使胀气、产膜、发黏及浑浊等现象发生,最终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并对消费者健康造成隐患。总结了目前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现有的传统微生物培养检测方法弊端很多,非培养技术更能满足快速准确的检测要求。除加热和添加防腐剂等常用控制措施外,紫外线消毒、膜过滤等技术也逐渐应用。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食醋污染微生物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食醋污染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及有效控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快速检测方法是指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样品检测的方法。目前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PCR技术、ATP生物发光法、基因芯片技术、质谱法等。本文基于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深入分析其在食品微生物安全中的作用与优势,以期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技术在商办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葆兰 《食品科学》1997,18(8):18-22
微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国内外食品企业的重视,也越来越发挥它的显著的作用,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微生物技术总括起来包括两大部分:即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对有益微生物的利用是通过发酵取得微生物的菌体、代谢产物和酶加以实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综合应用微生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固定化活细胞技术、产物的分离和提取技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工程技术等。对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是免除有害微生物对食品加工的侵害和对产品的腐败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综合应用无菌化生产工艺技术、环境及设备灭菌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超滤技术、无菌包装技术、贮运销售冷链系  相似文献   

9.
淡水鱼防腐保鲜栅栏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鱼是一种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肪的食品原料,因此,微生物的控制是其捕获后防腐保鲜的关键环节。栅栏技术是通过将多种抑菌、杀菌因子科学地组合,从而抑制保鲜期间淡水鱼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保证其安全和品质的一种保鲜技术。本文概述了栅栏效应与微生物的关系,以及淡水鱼保鲜中常用栅栏因子的研究现状与组合方式,以期为淡水鱼栅栏保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0.
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快速扩增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CR技术以其自身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速度快等优点作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技术在食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几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他一些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并分析了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此项技术的展望,这将有力促进我们今后更好地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
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主要通过蔬菜食用进入人体,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人食用后会在体内产生致癌性 的亚硝胺。光谱法、色谱法、快速检测法是目前检测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主要方法。本文在对上述方法进行 介绍并比较的基础上,对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紫外-荧光检测器同时测定发酵前后果蔬中4 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硫胺素(VB1)、核黄素(VB2)、烟酸(VB3)和吡哆醇(VB6))的分析新方法。在已优化的实验条件下,4 种待测物的分离效果较好,仪器检出限在0.23~54 μg/L之间,线性相关系数在0.998 2~0.999 9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枸杞果浆在3 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在86.99%~110.2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5%~6.88%之间。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选择性好,可用于发酵前后果浆中4 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3.
杨超  车有  宋存江 《食品科学》2015,36(23):307-313
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的腐败变质主要由微生物引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生态技术已成为研究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的主要手段。引起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在物流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也不断被发现。本文综述了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物流过程中常见微生物物种,包括肉食杆菌、乳酸菌、沙门氏菌属、假单胞菌属、明串珠菌属、热杀索丝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等细菌以及酵母菌、霉菌等真菌;介绍了2010年后多用于生鲜家畜肉类和水产鱼虾类菌相研究的分子生态技术,包括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旨在为我国生鲜家畜肉类及水产鱼虾类的菌相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果蔬菜中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杰  冯楠  姜洁  路勇 《食品科学》2015,36(21):303-309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的化学物质,能够调节果蔬生长,使之达到增产、丰收等目的,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超量、超范围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其安全性及残留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不断增多,检测手段层出不穷。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的主要分析技术、优缺点及其应用。分别介绍了前处理方法和多种仪器分析方法。并对国内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限量法规进行了简要对比,为相关限量法规及检测标准的制定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Given that it should be aware of the nutritional benefits, resulting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consumed raw and/or minimally processed, comparing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sanitizing methods against the major food-borne pathogens localized in fresh commodities is of much importance; these products are easily vulnerable to th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this review, the current propensity of alternative sanitizing methods was introduced, as well as principal elements for deteriorating the cleaning effects were also discussed. Chlorine-based-sanitizers exhibited the microbial reduction of <1.12 log10 CFU/g on fruits and vegetables. Most of aqueous disinfectants showed ≤3.01 log10-redcutions against a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inoculated on fresh commodities. Similarly, several physical technologies such as hydrostatic pressure and ultraviolet light were effective for reducing surviving bacterial cells could recover and grow rapidly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ing, posing a potential risk of causing food-borne outbreaks associated with the fresh products. The invasion and subsequent localization of the organisms into the inner parts of product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icrobial cell and food-contacting surfaces,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biofilms could restrict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currently used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6.
展青霉素是一种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腐烂的蔬菜、水果中,特别是苹果及其制品中。展青霉素具有广泛的生理及细胞毒性,对人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苹果及其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污染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生物防治方法控制苹果及其制品中展青霉素的研究进展,并论述展青霉素的生物防治机制,为推动生物防治方法在展青霉素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尚新彬  李国恩 《粮油加工》2014,(3):75-77,81
本文通过乳制品微生物活性快速检测仪对鲜乳中微生物酶活性的测定,快速检测鲜乳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判定鲜乳品质的优劣。试验结果表明:仪器法可以在30min内完成一个鲜乳样品的微生物含量的检测。利用鲜乳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和国标平板菌落计数法分别检测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灰绿曲霉、黑曲霉、球拟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主要危害鲜乳品质的菌落数量,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这表明两种方法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同样用两种方法监测鲜乳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情况,其检测结果 R2=0.991,属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排查天津市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2015~2019年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抽取生菜、番茄、黄瓜、苦菊、桃和梨等6种即食果蔬品种共计654批次样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样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状况进行风险分析。结果显示,654批次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35批次,检出率为20.6%,其中包括沙门氏菌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6份,蜡样芽孢杆菌128份,其他致病菌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的样品多出现在超市和农贸市场,表明即食果蔬致病菌的污染易发生在流通环节。即食生鲜果蔬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需加强采后流通环节污染防控,保障即食果蔬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  相似文献   

19.
Fresh produce has been recognised as a healthy food, thus there is increasing consumer demand for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The shelf‐life of fresh produce, however,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is limited by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r visual, textural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loss.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reduce/eliminate microorganisms present in food and ozone treatment is one of them. The use of ozone by the fresh produce industry is a good alternative to chemical treatments, e.g. the use of chlor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ozone as an antimicrobial agent has previously been reviewed and has been updated here, with the latest findings. The main focus of this review is on the effects of ozone on the fresh produce quality, defined by maintenance of texture, visual quality, taste and aroma, and nutritional content. Furthermore, ozone has been found to be efficient in reducing pesticide residues from the produce. The treatments that have the ability to reduc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the product without having an adverse effect on its visual, textural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can be recommended and subsequen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supply chain.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all th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ozone is needed,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has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 2014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