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能量法推导并建立了一种V型悬臂粱电热微致动器的力学模型。利用该力学模型得到了致动器的力学特性 ,并且与相关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由理论分析和实验对比发现 ,用于制造该电热微致动器的多晶硅材料在微米级尺度下的热膨胀系数与温度之间不再遵循宏观状态下的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能量法推导并建立了一种V型悬臂粱电热微致动器的力学模型.利用该力学模型得到了致动器的力学特性,并且与相关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由理论分析和实验对比发现,用于制造该电热微致动器的多晶硅材料在微米级尺度下的热膨胀系数与温度之间不再遵循宏观状态下的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振禄  沈雪瑾  陈晓阳 《半导体光电》2015,36(3):341-347,355
基于MEMS工艺的电热致动器具有与集成电路兼容的驱动电压、大的致动位移和致动力,比静电致动器、压电致动器和磁致动器有更大的优势,是现阶段致动方式的研究热点.高精度、高可靠度、可控和稳定性好的电热致动器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针对MEMS微加工工艺制作的固体材料电热致动器,综述了电热致动器的结构形式、典型应用、模型建立以及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对电热致动器的结构设计、建模分析和测试技术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基于MEMS工艺的电热致动器的设计、分析和测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考虑缓冲层和电极层,建立了一个多层微悬臂梁压电薄膜致动器的静态模型来评估微悬臂梁的致动器的静态性能。对此模型致动器的自由端挠度和致动力进行模拟,同时将得到的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对比可知,理论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相符。这项研究为压电致动器的结构设计和性能改善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路模型上分析多路复用技术在压电微变形镜控制中的驱动特性,设计了基于双MOSFET开关的驱动电路,并对致动器的电压保持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做了测试.实验和分析表明,一个高压运放驱动25个压电陶瓷(PZT)致动器时,工作频率可达400 Hz,致动器的变形控制精度在2%左右.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的优点,适用于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多通道压电微变形镜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压电陶瓷致动器自适应逆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压电陶瓷器件在精密定位和微位移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也存在着迟滞,蠕变和位移非线性等不足,该文将自适应逆控制思想应用于对压电陶瓷致动器的控制,通过对其机电变换特性的分析,用自适应法建立压电陶瓷的迟滞蠕变模型和逆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实验系统,对压电陶瓷致动器进行自适应逆控制法的研究,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有良好的学习功能,系统的输出线性误差从28.1%减少到1.56%。  相似文献   

7.
针对压电陶瓷作动器自身存在的迟滞特性,且在高频信号下迟滞现象更严重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输入单输出关系建立的改进Duhem模型.根据实验测得压电陶瓷作动器输入输出数据,采用差分进化算法辨识得到作动器的参数化模型,并通过与经典Duhem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Duhem模型相比,改进...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在微变形镜应用中静电微致动器的冲程,设计并讨论了一种基于双端固定梁为上电极、曲面电极为下电极的异面微致动器。利用Rayleigh-Ritz方法,求解了致动器的静态特性。计算过程中,考虑了梁长度增大引起的抗拉应力和器件制造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的曲面电极轮廓形状对于致动器冲程的影响,得到了500 μm长的梁在300 V的驱动电压下其冲程最大能达到14.1 μm。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悬臂梁式分割电极片状压电致动器的位移特性,理论分析表明,分割电极缝宽度会减小致动器自由端的位移输出,但光缝宽度小于致动器电极宽度的10%时,可忽略狭缝宽度的影响。致动器端部位称的结果大于理论计算值。与现有磁头悬浮臂尺寸相近的致动器在,20V-50V的电压驱动下均可获得1μm-2μm的致动位移。对9850道/厘米的密度磁盘,该位移能覆盖至少一个磁道宽度,满足磁头定位两级间伺服系统对第二级致动器  相似文献   

10.
Preisach算子是一种适用于迟滞特性建模的通用数学工具。利用该算子建立了磁致伸缩作动器的模型,并推导了相应的数值计算公式。对于作动器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近似线性化的前馈控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作动器的迟滞特性,利用其数值计算方法求解作动器的输出有较高的精度,满行程位移误差达1.2%;所提出的控制方法有较理想的控制效果,位置控制误差约为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