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还原剂处理银锰矿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利用有机还原剂处理银锰矿先浸锰后浸银新工艺的研究,锰的浸出率大于96%,银的浸出率大于94%,并且银浸出时具有NaCN用量少,浸出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细粒嵌布锰银矿提银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先锰后银两段流程处理高锰银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段浸锰中矿粉粒度、还原剂种类对锰浸出率影响极大,当矿粉全部通过-325目筛,以硫酸亚铁加某糖类物质作还原剂时,锰浸出率达98%以上,浸出液直接用于生产锰盐产品;浸锰渣用氰化法提银,银浸出率可达80%以上。全部作业在常温下进行。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用含银氧化锰矿代替软锰矿作氧化剂,对高锰硫化银精矿进行了预处理,使锰的脱除率达到99.09%。同时,硫化矿及氧化矿的银相都得到充分解离,预处理后的氧化渣用FeCl3-HCl-CaCl2水溶液作浸银剂,银浸出率≥97.00%;银、锰及铅的总回收率分别达到96.385%、88.93%和80.88%,防止了硫、砷、铅等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大部分的含锰的银氧化矿石含有与银结合的锰,不能用传统的提取银的方法处理(包括标准的氰化法技术).可是,如所周知,当把锰溶解,则可用传统的方法将银回收.在离析法过程中,矿石与少量食盐和还原剂一起加热到680℃~800℃,银被挥发,迁移和被还原成金属银粒子.用传统的氰化物浸出法处理产生的焙砂.在实验中对成分为0.02%Cu、0.09%Pb、0.33%Zn、12.55%Mn和187g/t的含锰银矿石进行了离析—氰化法的研究,研究了焙烧温度和时间以及食盐和焦炭加入量的影响。离析条件为850℃,食盐量2.0%,焦炭量为1.0%,时间30分钟;氰化浸出条件为室温,溶液含NaCN907g/t,pH11,时间72小时,结果得的银回收率97.8%。  相似文献   

5.
银锰矿一步法浸出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揭示了锰银矿石中的锰和银同时浸出的原因,进行了动力学的研究,在各种动力学因素影响下,测出锰和银浸出速率的控制步骤,计算出反应的活化能,得出动力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从难选锰银矿尾矿中回收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锰银矿为银的难选矿物,锰银矿尾矿常含有较高含量的银。本研究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确定先采用螺旋溜槽初步富集,再采用中温氯化焙烧-氰化浸出的方案,银浸出率可达79.29%。  相似文献   

7.
对高温下Mn-Cl-O系及Ag/ASCl平衡图进行分析,找出了理论上银、锰的存在形态。以内蒙呼盟含银氧化锰矿石为原料,在实验室对高温氯化过程中影响银挥发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氯化剂用量,氯化温度、球团直径及氯化时间与银挥发率的定量关系。95%~98%的锰残留在球团中,主要以Mn_2O_3和MnSiO_3形态存在。在最佳条件下银挥发率为98.8%,球团残银12.1g/t。  相似文献   

8.
锌阳极泥制取碳酸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解锌产生的阳极泥为原料,用≤0.246mm褐煤粉作还原剂,过量50%,焙烧温度750℃,时间8h,此时90%以上的四价锰还原为二价锰,还原后的焙烧粉经2.04mol/L硫酸浸出,浸出液用硫化钠除重金属后用碳酸氢铵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优质的工业碳酸锰,浸锰后的铅、银渣、配入硫化铅精矿后进行火法熔炼,制成粗铅(含银)。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分离锰银氧化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分离锰银氧化矿工艺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当控制锰浸出率96%时,银的浸出损失率小于2%;浸锰渣采用氰化法提银,NaCN用量1 kg/t渣、浸出时间3 h时,银浸出率大于93.41%;浸锰-氰化两步浸出银的回收率大于91.54%;锰与银被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选冶联合工艺富集氧化型银锰矿中的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氧化型银锰矿中的银可用选冶联合工艺进行富集 ,在强磁场下通过两步磁选可实现银锰与其它矿物分离。磁选精矿在硫酸介质中用铁屑脱锰 ,锰的浸出率达 95 %。脱锰后的银渣用浮选法可将银进一步富集。在适宜的条件下 ,银的总回收率达 91.7%,浮选精矿含银高达 13 0 88g t。  相似文献   

11.
广东某低品位银锰矿银、锰主要赋存于软锰矿等有用矿物中,-0.8 mm矿泥占原矿的65.27%,锰品位17.81%,含银94 g/t,粒度较细,浮选回收效果差。为回收矿泥中的银、锰,矿泥不经磨矿,分别采用单一湿式强磁选、摇床重选、摇床—离心机重选、湿式强磁选—摇床重选4种流程进行选矿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矿泥经1粗1扫湿式强磁选—强磁精矿摇床重选流程处理后,可获得锰品位32.24%、含银124 g/t的锰精矿和锰品位26.18%、含银168 g/t的中矿,总银、锰回收率分别为82.01%、82.57%,有效富集了银、锰,得到了较好的回收指标。湿式强磁选—摇床重选联合流程可作为该银锰矿中-0.8 mm矿泥的选矿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富钴锰结壳浮选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洋海底埋藏的富钴铁锰结壳资源非常丰富,是未来开发利用的巨大的潜在矿物资源。本文介绍富钴锰结壳与岩体脉石分离的浮选工艺,集中讨论了影响富钴锰结壳浮选的重要因素,涉及浮选药剂种类、用量及抑制剂的使用,在磨矿细度60%-0.074mm条件下,用OPS、DF和AS组合的混合捕收剂浮选富钴锰结壳,可以取得锰品位13.51%、含钴0.401%、含镍0.45%的锰结壳精矿,锰、钴和镍的回收率分别为91.70%、94.23%和89.16%,而且抛弃了产率为62%的尾矿,尾矿中锰、钴和镍含量分别为0.75%、0.015%和0.0335%。  相似文献   

13.
某低品位锰银矿强磁选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低品位锰银矿采用分级强磁选工艺,可获得锰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1.33%和91.18%、银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90g/t和86.55%的锰银混合精矿,且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实现。研究结果表明,预先分级对选矿效率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相广锰银矿是一个含银贫锰氧化矿床。矿石中平均含锰10.97%、银168.07克/吨。就银的储量而言属中型银矿床。但对于银的载体矿物尚未查清。该矿床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从此矿石中火法提炼  相似文献   

15.
李清地上部铁锰银矿提银工艺研究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冯国杰1前言氧化铁锰银矿在我国内蒙一带储量较大,由于这类矿石用浮选及常规氰化浸出工艺或者其它方法处理均得不到理想指标,故目前在工业上还未得到应用。为了尽早地开发这种银资源,我们研究了李清地上部氧化...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     
正内蒙古昌图锡力锰银铅锌矿找矿成果突出"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乌旗—白乃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找矿成果突出,尤其是ZK37401、ZK46401两个钻孔分别圈定出51m银铅矿和15m锰银铅锌矿的工业矿体,为提交内蒙古昌图锡力锰银铅锌大型有色多金属矿产地提供了可能。另外,2017年度完成的1:1万地面磁测和1:1万电法扫面补做工作,进一步印证了矿区存在火山  相似文献   

17.
对某银锰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银的载体矿物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独立银矿物,一类是独立银矿物的宿主矿物,锰的载体矿物主要是锰的氧化物。采用“一次粗选、一次精选、二次扫选”全硫混合浮选流程,可获得含Ag6603g/t,含Pb1.94%,含Zn2.04%,银回收率为78.51%、铅回收率41.84%、锌回收率68.36%的银精矿;采用磁选工艺流程,可获得含Mn20.31%,Ag313.10g/t的磁选精矿,混合浮选—磁选联合工艺能使银、锰回收率分别达到95.34%、91.39%。在优化的浸出条件下,对浮选尾矿采用酸浸的方法回收锰,锰的浸出率能达到78.87%,铁的浸出率为47.50%。  相似文献   

18.
锰银氧化矿湿法分离技术进展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锰银氧化矿湿法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对相关工艺技术应用可行性进行了简要评价,提出了硫酸盐系还原分离锰银氧化矿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分离氧化型锰银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生物质(植物副产秸杆、粮食加工副产壳类等)还原浸出锰银矿, 然后再从浸出渣中提取银, 从而实现的锰、银分离。玉米秸杆还原浸锰条件为: 降解糖化液体积与精矿质量比(L/D)为3、秸秆粉95 ℃预降解糖化0.5 h、n(H2SO4)/n(Mn)=1.4、秸秆/矿粉质量比为0.275、95 ℃浸出时间5 h, 锰浸出率约92%; 浸锰渣浸银NaCN用量3 kg/t、常温浸银时间3 h时, Ag的浸出率达92.20%。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高效综合利用云南某低品位银锰矿,在矿石性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确定采用洗矿—活化焙烧—络合浸出—浸渣回收锰工艺,最终获得了纯度大于98%、回收率为83.79%的海绵银产品;浸银后锰渣经超声波处理—磁选流程可获得产率为16.90%,锰品位为30.06%的锰精矿;该工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为该类矿石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工业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