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Ka波段双调谐VCO的分析和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反射式腔稳双变容管调谐耿氏振荡器的调谐特性和相位噪声性能,研制出的Ka波段双调谐VCO的性能为:输出功率50-100mW,粗调谐10-20MHz/0-15V,细调谐±1-3MHz/0.-15V,相位噪声为-60dBc/Hz(fm=1KHz),-95dBc/Hz(fm=50KHz)。该双调谐VCO已成功地应用于某毫米波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Ka波段锁相源中VCO的性能与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Ka波段空间行波管宽频带、高线性、高效率的慢波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动态渐变技术实现了低相位失真、高效率的指标要求。在此设计基础上研制的Ka波段空间行波管实现了宽频带(25~27 GHz)、低非线性失真(非线性相移40 , AM/PM2.86/dB ,三阶交调10.39 dBc)、高效率(总效率51.7%)。经数传系统测试,误码pe优于10-6 的情况下C/N0有2.4 dB裕度,满足了卫星数传系统对多通道并行传输方案的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5.
设计并流片制作了基于GaAs PHEMT工艺的Ka波段微波单片集成压控振荡器(MMIC VCO).该VCO具有紧凑、宽电调谐带宽及高输出功率的特点.提出了缩小芯片面积及增大调谐带宽的方法,同时还给出了设计MMIC VCO的基本步骤.该方法设计并流片制做的MMIC VCO的测量结果为:振荡频率为36±1.2GHz,输出功率为10士1dBm,芯片面积为1.3mm×1.0mm.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Ka波段连续波250W螺旋线行波管研制的主要技术方案。介绍了这种行波管的研究现状和研制成果。  相似文献   

7.
小型化毫米波平台要求行波管体积小,行波管各主要部件结构上要进行小型化设计,本文简要介绍了Ka波段行波管小型化的关键和设计方案及制管结果。行波管长度减小了73mm(从230~167 mm)。  相似文献   

8.
Ka波段直接数字调频锁相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调制和锁相理论,论证了数字信号直接调制锁相源的可行性。研制的Ka波段锁相耿氏振荡器能实现2^15级8448kbit/s的数字信号直接调频。该技术能大大降低通信系统的成本。  相似文献   

9.
10.
报道了一种使用介质谐振器稳频的高性能和高稳定的Ka波段全微带GaAs Gunn振荡器。在33GHz下,输出功率高达170mW,频率稳定度为9.7ppm/℃。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下变频器简称高频头,是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对卫星下行信号进行放大和变频.与传统的C波段和Ku波段下变频器相比,Ka波段下变频器具有许多优点,正逐步在通信领域中得到应用.文中介绍了一种用于卫星直播系统的Ka波段微带下变频器,首先说明了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然后研究了内部各模块的设计方法和用微波器件构造具体电路的实现过程.调试实验和实际接收表明该Ka波段下变频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要针对Ka波段宽带高功率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旨在提高行波管输出功率和效率,并对返波振荡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行波管测试结果表明,在工作频段26.5~40 GHz,连续波输出功率大于200 W,总效率超过41%,增益大于31.5 dB。该管可作为Ka波段大功率毫米波功率放大器,应用于各类军事和民用电子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
16.
李静 《半导体情报》1998,35(6):9-14
本文介绍了转发器的结构特点及Ku、Ka波段卫星转发器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邱义杰 《微波学报》2002,18(1):71-73
本文描述了一种高线性度VCO的电路设计和实验结果。该器件线性度优于0,8%,且不需要采用外围线性度校正电路,具有调试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于毫米波系统的行波管电压低、效率高,本文简要分析了低电压、高脉冲输出功率Ka波段行波管关键技术,介绍了设计方案和制管结果。行波管在17 kV工作电压脉冲输出功率600 W。  相似文献   

19.
针对空间探测领域的应用需求,本文采用大功率返波振荡抑制技术以及过渡波导输能技术,设计出了一种Ka波段580 W脉冲空间行波管。经过实际的样管测试验证,功率≥580 W,饱和增益≥47 dB,实现了Ka波段500 W脉冲空间行波管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了一支Ka波段多注速调管的研制进展;该设计方案在毫米波段采用了多注技术和分布作用腔技术,给出了采用CAD技术对各部分分析计算的结果,包括总体设计、电子光学设计、高频互作用段设计,最后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给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