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英  杨豪中  刘煜 《建筑科学》2007,23(1):98-102
中国建筑的发展从进入近代以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复古思潮:30年代的“中国固有式建筑”、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80年代的“传统建筑形式”。文章综合分析、比较了这三次复古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表达手法、代表性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并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历史评价。进而总结出中国近现代复古建筑思潮发展的总体特征、趋势以及如何客观看待复古建筑思潮这一历史现象。每一次的复古思潮都交织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认识问题,因此文章对我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纪金皓  刘娜 《四川建筑》2009,29(5):63-65
通过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以及其批评的分析、比较和评述,对其成因、内容、表现形式及手法等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这一建筑思潮的发展作了分析,从而提炼出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解构主义建筑思潮的产生及建筑风格进行阐述,探讨了这三种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大学建筑形式、特征及风格,以引导设计人员对大学建筑形象的生成产生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大连地区建筑不断革新,特点显著,主流的现代主义思潮对大连建筑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探讨,介绍了现代主义建筑;其次概述大连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然后简要结合历史背景,分别以大连火车站、银帆宾馆、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这三处不同时期的建筑为例,重点分析其区位地理、整体风格、建筑形态、功能布局和空间格局,以小见大,浅析现代主义思潮对大连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
20世纪60年代,法国悄然兴起了解构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对当代建筑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探析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建筑的内涵和建筑教育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以期为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仝晖 《南方建筑》2004,(1):83-86
“新现代主义”概念的提出为当代建筑化现象的认识、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章从3方面分析了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产生、形式特征及基础观念,并结合当代哲学思想变换的特点,梳理出这一思潮的观念主旨。由此指出新现代建筑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主体化的反思与解构,形式风格的变换是观念变迁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当代建筑发展现状,阐述微建筑这一新思潮的设计理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初步探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微建筑这一新理念在现代建筑中如何体现其特征,提出微建筑是在合适的情况下对空间最优化运用的新概念,这一理念能够补充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弊端,在小层面缓解现阶段城市发展的矛盾,为未来居住形式和功能空间提供了重要思路,以此激发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游牧思想的来源,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对建筑思潮的影响,最终将其拓展到其对建筑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游牧思想的来源,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对建筑思潮的影响,最终将其拓展到其对建筑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西方的哲学危机与建筑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毅 《南方建筑》2004,(3):49-51
本讨论了从哲学层面研究建筑思潮的可行性,并从考察二战后西方哲擘的发展来分析战后西方建筑思潮的总体趋势。中指出这一趋势和哲学在危机中发展一样,是从反思唯科学主义、唯理性主义开始,进入与人社会科学结合的时期;建筑思潮开始更多关注历史、地方人、生态环境的问题,将会对建筑与人、与历史、与环境等问题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基于现代主义所发展出来的建筑设计思潮。通过对肯尼斯·弗兰普顿的专著——《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的分析,总结出消隐与显现是这种思潮的两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最近一个得到国际大奖的国内建筑作品进行分析,说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这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3.
对神秘主义与建筑思维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当代建筑设计流派不断繁荣壮大,各自引领风骚,其建筑思潮普遍地带有含混的语义,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形成了建筑的自律性倾向。这里面的一支,呈现出神秘的面纱,或多或少带有神秘思维的成分。分析它们的思想根源和思维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对信息化社会时期的建筑方向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4.
郭牧  王竹 《华中建筑》2005,23(6):40-43
该文通过对我国建筑业全球化思潮的反思,借助印度建筑师柯立亚对设计方法的阐述及建筑原动力的分析,解读其实际创作中呈现出的设计思想,总结出基于传统建筑的现代类型学创作方法,完成从"一阶类型"的提取,到"二阶类型"的变形,再到"二阶类型"在现实世界的还原这整个过程的模式设定,由此提出一个在当代建筑中创造其深层含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西方现代建筑思潮中的有机主义为切入点,分析雨果·哈林、阿尔瓦·阿尔托、汉斯·夏隆的建筑中的有机思想,通过分析著名建筑师的建筑理念、代表作品以及其对后续影响等各种因素,研究现代建筑有机思潮出现的缘由以及对于世界建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筑今后向何处去?它的去向或许就决定于我们如何解决今天面临的问题。目前流行着一种观点,似乎有两股主导思潮左右着当代建筑的发展,而且尚难作出孰优孰劣的判断。显而易见,问题不会这样简单明了,因为与此同时还存在着许多既相互对立又互相渗透的流派。但是,分析这两种思潮的差异,对我们明辨是非,免受形形色色现象的迷惑是不无裨益的。这两种思潮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者认为建筑无非就是建筑实体,两者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罢了。后现代主义者则  相似文献   

17.
要作为新中国的首批八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武汉受到建国初期苏联援华的持续性影响,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诞生了一批重要的高校苏式建筑,见证了中苏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文通过归纳这批武汉高校苏式建筑的类型,分析其在思潮背景、形式内涵、装饰细部等方面的特点,加深对这一特定时期的建筑文化认识,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建筑设计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日本青年建筑师群体以及建筑案例从建筑功能、建筑形式以及设计方法这三个方面来归纳和分析出抽象地"不确定性"建筑思潮是如何转换到具体建筑中去,并总结出对我国当下以及未来建筑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筑的批评往往显示出与特定建筑思潮或流派的联系,但论评本自却并不从属于建筑思潮或流派。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批评,说到底总要归结为建筑意义的阐释和建筑价值的判断问题。一件建筑作品,一种建筑思想或现象出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要我们去分析,去判别,去评说其优劣得失,关键显然在于批评所持的立场和依据的标准,而立场和标准本身又决定于我们设定立场和标准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决定于我们关于建筑的价值观和发展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建筑的发展看作是一种思潮代替另一种思潮的更迭式的嬗变.以编年史的方式撰写的建筑史…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之一。虽然后现代建筑思潮已经褪去,但隐喻主义思想及其方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仍然有其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对暗含着隐喻主义脉络的"建筑形式隐喻"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从隐喻的概念辨析着手,进而阐明建筑形式隐喻的概念及其发生的三要素:本体、喻体、解体。之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形式隐喻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其解读机制,分析其感知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探讨建筑形式隐喻现象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