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测定稠油乳化HLB值的常规HLB值法及荧光法,指出了2种测定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相对简便而准确的测定方法-MHY法。该方法分两步测定稠油乳化HLB值,即第一步以常规HLB值法测定稠油乳化HLB值的范围,第二步以荧光测定稠油乳化HLB值的准确值。以辽河油田高3-5-53井稠油为例,采用MHY法准确测定了稠油乳化HLB值。  相似文献   

2.
稠油管输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宜的表面活性剂,以便形成相对稳定的O/W乳状液,这就需要知道油品的HLB值,以便选择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尽管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计算而得,然而,多数油品的HLB值依然要通过测定来确定。测定油品HLB值的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荧光法对辽河油田高采稠油的HLB值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针对特超稠油开采难度大,乳化降黏过程困难的问题,合成了具有自乳化性能的嵌段高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DBPS,其临界胶束浓度为2.71×10-6mol/L,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5.2。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得河南特稠油、滨南超稠油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335和340 nm,最佳乳化HLB值分别为9.2和6.0。在特超稠油所对应的HLB值下,Span-80与DBPS形成的乳化体系(SD体系)对特超稠油的乳化降黏效果优于Span-80与Tween-80形成的乳化体系(ST体系)。当SD体系的HLB值与特超稠油的HLB值接近时,可以获得理想的乳化降黏效果,对河南特稠油和滨南超稠油的乳化降黏率分别可达97.71%和96.04%。  相似文献   

4.
荧光法测定稠油乳化HLB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用荧光法测定稠油乳化HLB值的原理及操作方法。该方法共分 2步 ,第 1步测定待测油的乳化HLB值范围 ,第 2步测定待测油的乳化HLB准确值。在此基础上 ,用荧光法测定了辽河油田高 3 5 5 3井、高3 4 0 4 2井普通稠油及 5 6 30井超稠油的乳化HLB值 ,得到了相应的准确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稠油黏度高,单纯聚合物驱亲和原油能力差,驱替携带效率低,提高采收率程度低等问题,本文采用新型聚合物型降黏剂RH327对海上S油田稠油进行降黏实验,评价了其乳化浓度、乳化类型、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稳定性、静动态吸附能力等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形成可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聚合物型降黏剂驱油体系。结果表明,降黏剂RH327在油藏环境条件下,在较低浓度下即具有较强乳化活性和界面活性,浓度1.2 g/L、油水比为50∶50时对稠油的降黏率达94.7%;同时具有较快的乳化速度和较强的稳定性,乳化速度为0.17 m L/min;RH327在油砂和岩心中吸附量较小,RH327在较高浓度(2.0 g/L)下的油砂的静态吸附量仅为3.4 mg/g,浓度为1.6 g/L的RH327溶液在注入2.5 PV时渗透率为2756.15×10-3μm2的人造岩心达到饱和吸附,饱和吸附量为160 ug/g左右;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主体降黏剂段塞在0.3 PV条件下,前后用聚合物段塞(两亲丙烯酰胺聚合物ICGN,使用浓度1750 mg/L,0.06 PV)进行保护,可在水驱(35.72%)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7.3%,在S油田高含水阶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稠油乳化降黏技术是采用加剂的方法,将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加入稠油中形成乳状液,添加乳化剂后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可比稠油黏度降低2~4个数量级甚至更多。针对陈庄稠油,进行了室内实验,配置了一系列O/W型乳化剂,通过HLB法与静态稳定性实验对近20种乳化剂及其复配方案进行了初选。从降黏率的角度出发,对初选出来的9种乳化剂进行优选,最终筛选出了降黏效果好、静态稳定性优的两种复配型乳化剂,即司班80(25.8%)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74.2%)复配型乳化剂、司班80(10.1%)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9.9%)复配型乳化剂,两种乳化剂的降黏率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7.
委内瑞拉稠油水包油乳化降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委内瑞拉稠油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制备委内瑞拉稠油水包油(O/W)体系,以体系的表观黏度为主要评价手段,考察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稠油O/W体系的初始乳化性能;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含量、体系中油与水体积比(简称油水比)及搅拌转速对体系乳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体系界面黏性及乳化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08%、油水比7:3、搅拌转速3500~5000 r/min的条件下得到的体系的初始表观黏度较低,且初始乳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基本理论、发展概况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介绍了用于稠油乳化降黏的几种新型表面活性剂,并讨论了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鲁克沁油藏地层温度80℃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碱-表面活性剂溶液以及剪切时间对鲁克沁稠油乳状液黏度的改善效果。碱能与稠油中的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破坏胶质沥青质分子间的氢键,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实验测量了在稠油中添加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碱、碱-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乳状液黏度,分析碱和表面活性剂对稠油乳化降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比单一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降黏效果更好,剪切时间越长稠油乳状液黏度越低,最终稠油乳状液黏度趋于稳定。经过40 min剪切后,加入浓度为1 000 mg/L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300 mg/L的Na2CO3的稠油乳状液黏度降为44 mPa·s,降黏率达到了85%。碱-表面活性剂对鲁克沁稠油乳状液降黏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对指导鲁克沁稠油的现场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河南油田稠油降黏中存在的问题,考察了氟碳表面活性剂在河南油田稠油降黏中的作用。通过室内筛选评价,制得氟碳-碳氢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考察了降黏剂浓度及配比、酸碱度及温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配方体系为0.2%FC-01氟碳表面活性剂+1%YN碳氢表面活性剂。该体系对河南油田不同区块的不同黏度的稠油在35 70℃、pH值3 11范围内的降黏率均可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水数表征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在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参数,如何快速,简便地测量HLB值,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课题。迅速,及时地测量破乳剂的HLB值,对破乳剂的合成及破乳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了破乳剂的水数与HLB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很好的对应规律,采用水数法测定国内常用的3种类型的破乳剂,用关联曲线表述了它们的水数与HLB值之间的对应规律。此外,还研究了破乳剂的pH值和测量温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港油田采油八区稠油凝点高,粘度较大,开采、集输的困难,对添加HG-D型多效降粘剂(由含长链乙烯基的聚合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多种石油馏分类有机溶剂及加重剂等组成,不含氯和硫)进行了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多效降粘剂具有较好的降凝、降粘和清蜡防蜡的多种效果,降粘幅度平均达到50%左右,凝点可降至0℃左右;清蜡速率大于3mg/(mL·min)。该剂有一定的防蜡效果,可以代替单纯的清蜡剂。  相似文献   

13.
复配型高粘原油降粘降凝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粘原油降粘剂是由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按一定的质量比复配成的产物。讨论了聚合物中的各组分的用量比 ,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并测试了在 50℃ ,剪切速率 1 0 0 s- 1 条件时粘度为 550 0 MPa·s的高粘原油 ,加剂量为 0 .4 %时 ,原油凝点下降 1 4℃ ,粘度下降了 63 .6%。  相似文献   

14.
以四种不同的重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方法与探索实验法分别对重油密度进行测定,验证探索实验法测定重油密度的可行性.考察了油品加热时间、搅拌方式、固含量等因素对重油密度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仪器准确度方面,标油不同温度时密度与给定标准值偏差均很小,试样1高温密度法与GB/T 2013—2010测定值、高温密度法20℃计算...  相似文献   

15.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稠油 (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 )降粘方法 (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及化学降粘等四种 )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 ;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 ;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 ,同时使用范围较窄 ;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 (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 ,同时工艺简单 ,成本较低 ,易于实现。分析认为 ,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 ,建议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针对欢喜岭油田低微稠油的特点,采用常压蒸馏—氧化沥青联合装五的工艺流程,生产出AH-90重交通道路沥青。经测试表明,各项性能均达到我国现行重主通道路沥青技术指标。在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等方面都优于新加坡壳牌沥青。是一种优质的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测井信息,按储集层岩性、物性研究超稠油层的解释模型和解释方法,给出了储集层的泥质含量、地层孔隙度、含水饱和度、渗透率等项的计算方法和方程;利用计算的原油重量百分比与水重量百分比重叠,判断岩性及油层级别。文内给出了测井数字处理程序,应用该程序处理的几百口井。经108层试油。其符合率达95.5%,为超稠油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提取反映稠油油藏储层动态的特征参数,应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稠油储层类型进行划分,在比较原钻井及其侧钻井的水淹状况与测井响应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用电阻率减小率作为划分稠油储层水淹级别的标准,并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稠油储层水淹程度的动态测井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