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拱生  陈芳 《精细化工》1995,12(1):47-51
首次以过硫酸铵(APS)与尿素(U)及硫脲(TU)分别组成APS-U、APS-TU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了丙烯腈(AN)与海藻酸钠的接枝共聚反应,用IR及X射线衍射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引发体系均能有效地得到AN与海藻酸钠的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2.
首次以过硫酸铵(APS)与尿素(U)及硫豚(TU)分别组成APS-U、APS-TU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了丙烯腈(AN)与海藻酸钠的接枝共聚反应,用IR及X射线衍射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引发体系均能有效地得到AN与海藻酸钠的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3.
杨文君  王宏 《塑料工业》1995,23(4):19-20,30
本文介绍用铜试剂(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简称NaSR)取代PVC中的部分氯原子,得到含有多个SR基团的功能高分子,并用它引发苯乙烯在四氢呋喃中的接枝聚合反应。结果表明,紫外光辐射下的单体转化率随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聚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聚合反应具有高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产物为交联聚合物。对照实验表明,在功能高分子存在下的热聚合或无功能高分子存在下的光聚合,其单体转化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乳化剂(E)(1283,SDS和1283+SDS)对明胶/丙烯酸丁酯(Gel/BA),明胶/丙烯腈(Gel/AN)和明胶/(丙烯酸丁酯-丙烯腈)(Gel/(BA-AN)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揭示出这三种乳化剂的使用对明胶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规律。对于Gel/BA三种乳化剂均适适,对于Gel/AN,Gel(BA-AN)1283或不加乳化剂较合适。本文还研究了在不同乳化的条件下,乳化时间(Et)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AIBN,H_2O_2-FeSO_4,K_2S_2O_8,H_2O_2-抗坏血酸以及Ce(NH_4)2(NO_3)_6等五种引发体系对乙烯基吡咯烷酮在明胶上的接枝共聚反应。并以接枝率、接枝效率和侧链分子量为参数比较了前三种引发体系的引发效果。结果表明乙烯基吡咯烷酮与明胶的接枝共聚反应可在弱酸性水溶液中进行,在强酸性介质中单体严重水解而失去聚合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引发体系,调整反应条件可以控制接枝共聚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固相接枝改性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本文介绍了聚丙烯固相接枝改性不饱和单体研究进展,其中详细介绍了Reng-arajan等人对PP接枝马来酸酐(MAH)的工作及FTIR、固态NMR、WAXS等方法研究固相接枝产物MAH-g-PP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合成了支链结构可控的SBS-g-PMMA接枝共聚物。首先以SBS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反应合成省代SBS(SBS-Br),并对SBS-Br中烯丙基溴(-Br)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然后以此SBS-Br为大分子引发剂在CuX/bpy(X=Cl,Br-Br:CuX:bpy=1:1:3)存在下引发MMA进行接枝共聚。在此CuCl/bpy体系催化的接枝共聚合中,动力学特性为一级,  相似文献   

8.
SBS/MMA—BA自交联型接枝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和平 《塑料工业》1995,23(3):42-44
在交联单体N-MMA存在下,研究了SBS/MMA-BA四元枝共聚反应及其产物性能,讨论了引发剂浓度、N-MMA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接枝聚合影响,获得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和PVC/SBS粘接性能测试表明,共聚物具有初粘力大、剥离强度高、使用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自交联型SBS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粘接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在混合溶剂中了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与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交联单体N-羟甲基丙烯酸胺(N-MAA)进行四元接枝共聚的反应条件及其产物的粘接性能。讨论了引发剂浓度、交联单体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物的影响。实验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发剂BPO用量为SBS用量的1.8%—2.2%;交联单体N-MAA用量为SBS用量的16%—1.8%;BA/(BA+MMA)用量比为35%;反应时间为35—4.5h;反应温度为80—85℃。用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分析鉴定。性能测试显示出该四元接枝共聚物对聚氯乙烯、SBS等难粘材料有较高的剥离强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交联PBA为主链,gr和AN为接技单体,通过乳液接枝共聚会成了PBA-g-AS井聚物.研究了乳化剂加入量、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单体加入方式及单体浓度、反应时间以及PBA胶乳性质等对接枝率、转化率及粒子形态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TDM用量对接枝链分子量及接枝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文献中关于厌氧胶引发体系的糖精-N,N-二甲,基-对-甲苯胺-异丙苯过氧化氢(BS-DMPT-CHP)的作用机制.根据动力学研究结果说明厌氧胶的固化反应是氧化还原自由基聚合反应,而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是BS-DMPT的电荷转移复合物,氧化剂应是厌氧胶体系中的微量氧,CHP的氧化作用与BS-DMPT没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以氯甲基化苯氧基聚丙二醇(CMPPG)为大分子引发剂,CuCl/bpy为催化体系研究了CMPPG-g-PS共聚物的合成。结果表明,该聚合过程具有活性聚合特征,借助1H-NMR表征确认了接枝共聚物具有预期结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LDPE悬浮接枝PS合成LDPE-g-PS接枝共聚物的工艺,此接枝共聚物可作为某些聚合物共混的相容剂。讨论了苯乙烯溶胀LDPE时间、引发剂浓度和LDPE与苯乙烯投料比对接枝率的影响,发现溶胀时间为4h、反应时间为8h、引发剂浓度为1%时、LDPE与苯乙烯投料比为1∶1时,其接枝共聚物接枝率最大可达38.5%。并对LDPE-g-PS接枝共聚物进行了DSC、IR及接枝率测定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丙烯腈(AN)的加料方式对于明胶/(丙烯酸丁酯-丙烯腈)(Gel-g-p(BA-AN)三元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选择出了适合于本体系的两种单体的加料方式,分别采用茚三酮,红外谱图,DSC分析,元素含量分析以及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希夫碱(对N,N- 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对甲氧基苯胺) 作为末端化学改性剂对溶聚丁苯橡胶(SSBR) 进行改性。结果表明, 改性后的SSBR 的物理机械性能及抗湿滑性能变化不大, 而滚动阻力有所降低,说明用希夫碱改性SSBR 可以制备低滚动阻力的橡胶  相似文献   

16.
明胶接枝共聚物在胶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明胶和丙烯酸丁酯(BA)、明胶和丙烯腈(AN)的二元接枝共聚物Gel-pBA、Gel-g-pAN,以及明胶和丙烯酸丁酯、丙烯腈的三元接枝共聚物Gel-g-p(BA-AN)乳液在胶片护膜层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接枝共聚乳液对胶片物理机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el-g-p(BA-AN)共聚物乳液伯加入能显著地降低胶片的吸水率,提高胶片的渗透性能、抗划伤性能(干、湿态和)耐折性能等。  相似文献   

17.
L—G法合成微细氮化硅粉和晶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全玉  安健 《硅酸盐通报》1994,13(4):8-12,36
用L-G法合成微细氮化硅粉和晶须,在1000-1300℃热分解,并在N2气氛中保温8小时,产品均为无定形Si3N4粉。当热处理温度提高到1400-1450℃,保温1-2小时,得到α-Si3N4粉末。当热处理温度在1500℃,保温3小时,得到α-Si3N4晶须。无定形粉的粒径为0.07-0.3μm,颗粒呈不规则的空心球,蜂窝状。α-Si2N4粉颗粒呈等轴形,粒径为0.1μm左右。α-Si2N4晶须尺  相似文献   

18.
首次以APS-Na2S2O3为引发体系,实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Gelx-g-PMAA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反应规律,以I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得到两亲性接枝共聚交联明胶,并对此类接枝改性明胶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胀行为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熔融状态下,苯乙烯(St)与聚丙烯(PP)的接枝共聚反应。此反应在密炼机中进行。由红外光谱确认聚丙烯接枝苯乙烯(PP-g-PS)的生成。以二甲苯作溶剂,甲乙酮作沉淀剂,用溶解-沉淀法测定接校率。通过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结晶温度(Tc)和结晶度。将所制备的PP-g-PS接枝共聚物掺混进PP/SBS合金中,在PP/SBS/PP-g-PS(80:10:10)的配比下进行共混,结果表明其在室温和-25℃之下的冲击强度均比PP/SBS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动态力学测试表明接枝共聚物提高了PP与SBS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橡胶粒子的粒径及粒径分布对ABS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在聚丁二烯(PB)和丁苯胶乳(SBR)乳胶粒上接枝共聚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分别合成了橡胶含量为20%的ABS共聚物,并研究了ABS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两种ABS中橡胶粒子都比较均匀地分散在SAN基体中,其橡胶粒子直径分别为0.05μm(SBR0和0.25μm(PB)左右,并且在PB橡胶粒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SAN次级粒子,其冲击强度值分别为15J/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