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介绍了重构纳米类脂生物膜(r-NLM)的制备,并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温度和外加电场对r-NLM膜的影响,采用“相变温度“及“微桥“模型分析了其原因.从离子载体、离子通道的角度,分析了重构纳米类脂生物膜对不同离子的敏感机理.重构纳米类脂生物膜中离子载体型修饰剂,其不同大小的极性空腔能够络合不同半径的离子,并将离子运输到膜的另一边释放,从而实现对离子的传递;而离子通道型修饰剂则可在膜中形成不同直径的跨膜通道,通道开启时,可进行特定离子的选择性跨膜通道传输.  相似文献   

2.
针对FY-3传感器:扫描辐射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红外分光计的热红外通道,根据辐射传输理论以及地表温度反演信息的一致性,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拟软件MODTRAN4进行数据模拟和数据同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传感器热红外数据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对于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分别向中分辨率成像仪的数据同化模型,当改变观测角,模型回归系数之和总是约为1.0;扫描辐射计和红外分光计的误差分别为0.4K和0.15K(300K时)。  相似文献   

3.
类弹性蛋白多肽因其具有特殊的相变性质,故而在重组蛋白纯化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其发生相变的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了类弹性蛋白多肽的三维结构并进行能量优化,之后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在300 K~400 K间5个不同温度下,对含有100个氨基酸残基的类弹性蛋白多肽[KV8F-20]各进行了6 ns的模拟.模拟过程中,类弹性蛋白多肽发生疏水缩聚,初始结构变得更加紧凑,且温度越高折叠程度越大.水分子在类弹性蛋白多肽的相变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经分析,结果发现疏水作用与水的排出在类弹性蛋白多肽发生相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类弹性蛋白多肽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疏水作用驱动下,其构象折叠程度因疏水缩聚而变得更大.此外,比较不同温度下蛋白的缩聚程度,推断类弹性蛋白多肽在375 K左右发生相变,这与实验观测的结果基本吻合.据此,推测该类弹性蛋白多肽变温度范围约为95℃~102℃.这对后续调控类弹性蛋白多肽的相变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J.R.Errington等提出的固定点电荷水分子新模型,分别以Buckingham Exp-5势能结合哥伦布势能模型计算分子间的短程作用及Ewald Summation方法计算电荷间的长程作用,采用恒NVT吉布斯系综Monte Carlo模拟方法模拟了水在300K~600K下的汽液相平衡,并采用经典的恒NVT系综Monte Carlo模拟方法模拟了水在温度T=300K,ρ=1.0g/cm^3下的原子对径向分布函数。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值吻合良好。本文工作为推广至更复杂水溶液体系的模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微孔纤维素滤膜为载体,制成辣根过氧化物酶人造双分子层脂膜,组装到自制探头中,构成脂酶膜生物传感器。测定了该膜酶的动力学参数K_m和V_m,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并和自由酶进行了对比。用蒸馏水配制的双氧水溶液作为模拟试样,测定了该膜膜电位差△φ(mV)和H_2O_2浓度C_(H_2O_2)(μmol/L)的线性关系:拟合直线的相关系数K=0.97。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近年来非平衡分子动力学在炭膜气体分离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模拟方法的选取及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几个主要步骤;综述了气体混合物通过炭膜时传递和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如孔结构及孔径大小、操作压力、温度、组分组成等);并对炭膜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概述,提出目前分子模拟在炭膜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模型建立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膜传递和分离机理性能所考察的影响因素还不够完善,加强对膜传递分离机理的研究,对膜的设计、制备及应用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分子模拟研究有机分子在陶瓷膜中的扩散和吸附,以了解不同分子在膜表面和膜孔吸附和穿透的扩散行为。通常采用非平衡分子模拟方法,如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方法或双系综分子动力学。Materials Studio(MS)软件只能用于微正则或正则系综的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EMD)。为使其能计算非平衡分子动力学(EMD)计算,开发出1种恒压间歇分子动力学法(IBMD)。利用它去研究丙酮/氮气混合气穿透氧化铝膜的扩散和吸附行为,并和EMD比较。IBMD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丙酮和氮气分子吸附和扩散速率加快;且不同孔径陶瓷膜呈现不同的吸附机理。证明IBMD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利用MSP430x149单片机设计研发微小型数字多路测温仪的工作过程是采用按键的方式来选择不通的温度测试通道,并将所选择测温通道的测温结果显示在LCM12CY液晶显示器上。本设计选用MAX6675数字转换器、K型热电偶、DS18B20一总线温度计及单片机内部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测试通道,在MSP430x149上实现各路温度采样及采样处理。K型热电偶应用在单片机系统领域时,存在非线性问题,对它的使用必须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温度补偿修正,才能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生物膜作为生物体的一种基本组成单元,在各种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是其发挥一切生理功能的前提。本文以DPPC磷脂双分子层为生物膜模型,采用基于Martini力场的粗粒化模拟方法,考察了温度对DPPC磷脂双层膜结构、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15 K为DPPC磷脂双层膜的相转变温度;温度升高,DPPC分子间隙增加,尾链发生折叠弯曲,引起脂均面积增大,厚度减小,流动性增加;DPPC双层膜中甘油酯基团组成的栅栏区为膜中分子排列最有序的区域,也是阻碍小分子透膜的主要屏障区。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更好地阐释生物膜的结构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理解药物与膜的相互作用,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采用Rosato-Guillope-Legrand多体势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40,0)纳米碳管中及自由状态下Ni534原子团簇的形态与熔化特性,并对其差异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温度T=300K时,碳管中及自由状态下的Ni534都具有晶体特征,但碳管中Ni534团簇的形态为与碳管同轴的单壁Ni管,而自由Ni534团簇为近似球形;碳管中Ni534团簇的熔点在900K以上,而自由Ni534团簇的熔点为696K左右。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机车空调逆变电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是机车空调逆变电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该电源系统主要是由DC/DC的BOOST升压部分和DC/AC三相逆变部分两部分组成。DC/DC部分所得直流电压通过DC/AC部分逆变成三相交流电,供给空调机组工作。同时,为使电源系统能更可靠的运行,也设计了相应的故障检测、保护等辅助电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国家烟草管理的现状,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推行“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工程”,利用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全国的生产经营信息。但某卷烟厂此前的物流环节已经是“件烟成垛”运输,如何在尽可能保持原有企业管理体系的前提下,达到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要求,解决成垛卷烟的物流和信息流的交互与统一问题成为技改的核心。该项目成功的将条码识别与射频识别有机结合起来,为烟草行业信息化提供了生动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5.
16.
17.
煤矿多功能物联网读写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和结构组成,分析了物联网在煤矿中的具体应用,详细介绍了一种具有煤矿特色的多功能物联网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该读写器应用在物联网的感知层,能够进行物体识别和各类物理信号与环境参数的传送,为煤矿应用物联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感知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19.
机械臂绝对定位精度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用激光跟踪仪标定机械臂的D-H参数、测量机械臂绝对位姿以及对机械臂的绝对定位精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用激光跟踪仪测量机械臂各个关节单独运动时得到的一系列离散点,就可确定机械臂各个关节的轴线,由此建立机械臂的D-H坐标系,并对D-H参数进行标定;然后,给出了由6D激光头位姿确定机械臂末端位姿的方法;最后,推出了由测量位姿值与命令位姿值相比较,得到机械臂绝对定位的位置和姿态偏差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迅速地完成对机械臂绝对定位精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classes of algorithms, so-called pVCD-method. To develop this method, all the examined families of models of empiric generalization were restricted to classes implementable on computers and, wider, by examining their partially recursive representatio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algorithmic approach, the concept of Kolmogorov’ complexity of algorithm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properties or the extraction of regularities is proposed. The method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nonrandomness of the extraction of empirical regularities is based on this conce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