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取自七个泉油田和咸水泉油田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对比,发现七个泉油田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比较完整且丰度较高,而咸水泉油田原油中正构烷烃因轻微生物降解而被部分消耗,导致咸水泉油田原油的Pr/nC17值和Ph/nC18值明显高于七个泉油田原油。2个油田原油均呈现较强烈的植烷优势,七个泉油田原油的姥/植比更低,表明它们都来源于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岩。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上,七个泉油田原油甾烷的C27/C29>1,而咸水泉[JP2]油田原油甾烷的C27/C29值均为0.8,意味着七个泉油田原油中浮游植物贡献高于咸水泉油田。咸水泉油田原油的C29甾烷ααα20S/(ααα20S+ααα20R)值和重排补身烷含量高于七个泉油田原油,暗示咸水泉油田原油成熟度比七个泉油田原油成熟度高。2个油田的长链藿烷序列均比较完整,伽马蜡烷含量也较高,对比长链藿烷和伽马蜡烷的丰度发现咸水泉油田原油的长链藿烷和伽马蜡烷丰度都比七个泉油田原油低,说明咸水泉油田原油形成的环境的盐度和还原性比七个泉油田原油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七个泉油田原油样品的饱和烃特征规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七个泉油田原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表明其咸水湖相有机质来源;Pr/Ph(0.23~0.28)低值,及富含伽马蜡烷,高碳数藿烷系列化合物中呈翘尾巴分布模式,即C_(35)>C_(34)>C_(33)等特征,反映其源岩形成于强还原沉积环境。甾烷系列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规则甾烷中C_(27)高含量(36%~55%)及C_(29)甾烷/C_(30)藿烷均>1.5,表明其有机质生物来源中水生藻类比例较高。C_(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ββ+αα)比值以及Ts/Tm相对低值,均显示本区原油属低成熟原油。而对其含氮化合物咔唑类的总浓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屏蔽型咔唑与半屏蔽型、裸露型的比值则逐渐增大,预示了七个泉油田原油运移与聚集方向是从东向西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所取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七个泉油田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渗透率低,储层样品的饱和中值压力高,油田储层的平均孔喉半径(Rm)在0.146-1.447μm之间,平均0.65μm,储层中微细孔喉占比例较大。油田储层粘土矿物含量高,水敏性较强,今后开发七个泉油田必须实施改造油层的进攻性措施,同时油田的注水必须添加防膨剂,防止油层粘土矿物膨胀,损坏套管。  相似文献   

4.
七个泉油田试油工程是基于《七个泉油田储量复算方案》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介绍了七个泉油田2002年试油工程,包括8口老井试油和4口新井试油的试油工艺及试油成果,并对试油工艺、试油成果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认识、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构造主体部位次生断层较为发育,储层岩性混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普遍含砾,测井解释受砾岩和流体双重影响,解释结果符合率较低。通过RFT资料分析,可以确定岩性变化和流体性质,分析油水关系,主体部位断层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和封闭作用,各层的动用情况,为储层研究和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构造主题部位次生断层较为发育,储层岩性混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普遍含砾,测井解释受砾岩和流体双重影响,解释结果符合率较低。通过分析RFT资料,可以确定岩性变化和流体性质,分析油水关系,主体部位断层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和封闭作用,各层的动用情况,为储层研究和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饱和烃、同位素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资料,全面剖析了下寺湾油田长3、长6油层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其主力烃源层。研究结果表明,长3、长6油层原油为同一类型原油,饱和烃含量高,成熟度生物标志物参数达到平衡状态,表征原油未遭受明显生物降解作用,中等成熟度。原油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2.72‰-32.05‰之间,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规律:非烃>芳烃>原油≥饱和烃,各样品原油及其族组成碳同位素值相近,表现出一致的同源性。原油Pr/Ph值分布1.07-32.05‰之间,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规律:非烃>芳烃>原油≥饱和烃,各样品原油及其族组成碳同位素值相近,表现出一致的同源性。原油Pr/Ph值分布1.071.21,C27-C29甾烷呈"V"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表征为淡水湖相沉积环境。通过油源对比并结合生储盖配套关系,揭示长3、长6原油为同一油源,并且为混源,长7烃源岩为主力油源。  相似文献   

8.
陈学元 《青海石油》2001,19(3):11-17
本文从产量构成、含水变化、油藏压力和油田注水等方面结合七个泉油田地质特征,对油田2000年开发形势作了系统介绍和分析,对油田目前递减趋势作了分析并预测出2001年油田老井自然产能。在对过去工作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下步工作部署意见。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秦家屯-七棵树地区是该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新区,对该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原油的成因,可以为该地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相关分析资料;对采集于秦家屯-七棵树油田原油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剖析,揭示了其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梨树断陷秦家屯-七棵树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原油:Ⅰ类原油储存于秦家屯油田的泉头组与登娄库组,来源于半咸水湖相沉积环境的源岩;Ⅱ类原油储层于沙河子组,来源于弱还原环境半咸水湖相沉积环境且富含黏土矿物的源岩;而Ⅲ类原油是混源油,是上述两种原油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七个泉油田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行七个泉油田的精细油藏描述和搞清油田储层中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首次运用Landmark公司的Vip油藏数模软件进行了油田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后,明确了七个泉油田目前的剩余油分布,纵向上N2^2、E3^2地层中的剩余油基本呈现原始状态,E3^1地层中的原油储量动用相对较好,但剩余油目前仍然呈现连片分布,说明油田目前的混层系开发不能够有效动用油田储量,有必要在七个泉实施细分层系开发。  相似文献   

11.
对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试验,通过研究原油降解率、培养液表面张力、样品粘度以及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降解前后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比较了不同原油在不同菌种与不同培养基配伍时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用菌种对原油均具有较好降解作用.色谱分析表明,经微生物作用后,原油中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发生较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海七个泉低压、低孔、低渗、强水敏难采油藏储层及砂体特点以及对压裂工艺要求的研究,提出了压裂工艺选井原则,筛选出合适的支撑剂,研制出适应油藏特点的低成本油基压裂液体系配方,优化了油田整体压裂裂缝参数及现场施工参数,形成从选井到措施评估为一体的油基压裂工艺。通过近3年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共进行了39井次油基压裂措施作业,措施成功率93%,有效率89.7%,措施平均有效期在600d以上,全油田累计增油4.9854×104t,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油田原油样品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系统分析,阐明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具有双重性模式,Pr/Ph<0.5,呈强植烷优势;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藿烷C35/C34值基本上≤1;芳烃组分主要以萘系列、菲系列为主,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含量较高,指示了乌南原油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相较强还原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藿烷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反映其主要为低熟原油。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模式整体上较为水平,高碳数略有增高的趋势,也表明了原油以水生生物和细菌为主的偏腐泥型有机质生源特征。  相似文献   

14.
根据花土沟油田新近系油藏中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类型、显微荧光特征和热力学特征,将储层中烃类的注入划分为低温低盐度和高温高盐度两期。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研究表明,第一期烃类注入发生在上新世中期,主要是少量低熟烃类的注入;第二期烃类注入为大规模油气的注入,发生在上新世晚期,是现今油藏中烃类的主要来源。这一成藏过程经历时间短,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成藏方式。 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体系域和沉积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七个泉地区地质录井和测井曲线资料分析,在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2个沉积体系域。体系域主要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其中储集体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和深湖-伴深湖浊积砂体。将测井层序分析结果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相结合,以体系域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和沉积相编图,预测在七个泉地区东南部的三角洲前缘和北部的湖底扇砂体能够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发育了31油藏和N1-N21油藏.对这两个油藏48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复杂背斜构造的地质背景、E31和N1-N21油藏砂体展布及E31油藏解剖研究,系统分析了该区深、浅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E31油藏I Ⅱ和Ⅲ Ⅳ油层组油气运移方向为从背斜中北部向南北两侧运移,其油源区为茫崖凹陷和尕斯断陷;I Ⅱ油层组的油气注入点为背斜中部的9-7井的两侧,而Ⅲ Ⅳ油层组油气注入点为8-34井和9-38井的位置;N1-N21油藏中的油气沿着整个断层面向上运移到储集层内并聚集成藏,油源区主要为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的主要运移通道为断层和砂岩储集体,形成以背斜为主的油气藏.图8表1参12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成熟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原油成熟度特征是原油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的色谱-质谱分析,在饱和烃和芳烃成熟度参数、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和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基础上,详细剖析了该区原油的成熟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主体为未熟-低熟油,不存在混源造成未熟-低熟假象的可能性。成熟原油仅出现在花土沟、狮子沟和砂西地区。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有效烃源岩的发育特征,佐证了大量未熟-低熟原油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双河油田原油链烷烃分布、甾烷萜烷分布及其指纹、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等特征及相关的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划分出双浅3型未熟油,Eh3段Ⅰ~Ⅳ油组成熟油,Ⅴ油组高成熟油,Ⅵ~Ⅸ油组高成熟油等4种原油类型,并确定了各自的烃源岩。双浅3型未熟油来源于Eh3^上亚段处于未熟-低熟阶段相对富含钙质和页理发育的烃源岩,Ⅰ~Ⅳ油组原油为异地运移而来的Eh产亚段原油,Ⅴ油组原油为异地运移而来的Eh3段Ⅴ油组生成的原油与Eh于亚段油源的混合,Eh于亚段原油来自Eh于亚段油源层,为异地运移和双河区本身生成的原油不同程度的混合。双河油田成藏特征为:①烃源岩直接向储集岩排烃,具有顺层侧向充注的成藏特征;②与成熟烃源岩垂向互层的储集岩层层含油,各油藏的充注规模受供源规模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