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在实验条件下对青海原油的降解情况,筛选优良菌种,以此探讨微生物降解原油的机理。在实验条件下选用3种不同的菌种,以青海原油为唯一碳源,在37℃时摇床培养6d,培养液表面张力值都下降,菌种B的培养液表面张力值由55.3 mN/m降至47.4 mN/m;对经微生物作用后的原油中饱和烃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发现3种微生物都使原油中的长链烷烃含量相对增加,短链烷烃含量相对减小,菌种B使原油的Pr/nC17比值由0.542增加到3.262,Ph/nC18比值由1.351增加到10.748,正构烷烃优先降解。研究表明,菌种B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采油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储集层和油水特性,筛选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作为采油菌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菌株作用原油烃时只降解高碳链(C20以上)饱和烷烃,降解途径以氧化降解为主,代谢产物以饱和烷基酸为主,没有低碳饱和烷烃的生成。实验菌种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后界面张力下降50%左右,产生多种有机酸;微生物可选择性降解原油中某些中—高碳数烷烃,使原油中的长链烷烃含量相对减少,短链烃含量相对增加,原油黏度下降40%左右,含蜡量、含胶量下降,流变性得到改善。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表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到6.7%。应用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等菌种在大庆朝阳沟特低渗透油田开展的微生物单井吞吐试验和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图7表4参22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在自然界条件下内源微生物降解原油的机理,从辽河原油中发现具有较强原油降解能力的混合菌种,进行分离纯化,选择3#和9#菌株进行原油降解实验研究.通过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降解后液体表面张力测定和原油降解前后饱和烃、芳烃GC-MS定量分析,将两菌株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菌株虽然不具备产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4.
稠油微生物降解是微生物采油的重要机理之一,但其效率较低,不能明显改变稠油化学组成,降低稠油黏度,从而影响采油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将产表面活性菌与稠油降解菌复配,通过测定菌种作用前后原油的黏度确定产表面活性菌与稠油降解菌的最佳复配比例;通过原油四组分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稠油生物降解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产表面活性菌T-1、X-3与稠油降解菌QB26、QB36适宜的复配体积比为2∶2∶1∶1。菌种复配作用后,稠油黏度明显降低,与单独使用降解菌相比降黏率平均提高33.1%,胶质与沥青质平均降解率提高8.0%和4.9%。产表面活性剂菌的加入增加了表面活性剂含量,降低了胶质沥青质等相对重质组分的含量;产表面活性剂菌通过产生表面活性剂,使原油降黏增溶,形成小液滴,易于被稠油降解菌捕获降解,不仅降低稠油黏度,还提高了稠油降解菌的数量。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稠油生物降解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在微生物采油技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图1表1参19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作用于原油,代谢产生各种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物质,同时原油的化学成分变化对改变原油在地层的流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技术关键是菌种的性能,菌种要能在油藏条件下生存并代谢对驱油有利的代谢产物,与原油发生作用.微生物可乳化并降解原油,不同原油及组分降解存在差别,降解效果、难易程度均不同,且相互影响和制约,代谢产物有一元脂肪酸系列和小分子有机酸.  相似文献   

6.
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降解原油烃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两株微生物采油菌作用于石油烃的机理,原油经两株菌种作用以后,高碳链饱和烃的相对含量降低,低碳链饱和烃的相对含量则相应增加,∑nC21-/∑nC22+值由原来的1.35分别升高到1.73和1.87;Pr/nC27与Ph/nC28值分别增加19.0%、17.9%和9.5%、23.1%,而Pr/nC17与Ph/nC18值在微生物作用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表明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作用原油烃时只降解高碳链饱和烷烃,同时无低碳饱和烷烃的生成.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中非烃的红外光谱分析也同样表明,有一定量的羧酸生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油样提取物中微生物产生的酸、醇、酮等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两株菌产酸以饱和烷基酸为主,尤其以直链饱和烷基酸居多,同时也生成一定量的环烷、烯基酸和少量的芳基酸.可以推断,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对大庆原油的降解以氧化降解为主要途径,存在一种非常规的次末端氧化,同时兼有末端氧化和双末端氧化,生成单脂肪酸、羟基脂肪酸和二羧酸.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采用本源微生物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P2w1油藏产出液进行的防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种微生物均适用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P2w1油藏的防蜡,但菌种A从自身适应能力、静态防蜡率、原油乳化能力以及对重质组分的降解能力等几方面均优于菌种B。还定义了一个评价参数:降解率,用于定量描述微生物对原油中重质组分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过6个不同菌种作用后的原油的色谱分析以及培养液表面张力的测定,依据微生物采油技术菌种筛选原则,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菌种DG24、A6的培养液表面张力值分别由52.0mN/m降至34.9mN/m和38.8mN/m,色谱分析发现这2种微生物都使轻烃含量相对增加,能改善原油的流动性。研究表明,菌种DG24、A6是更适合于新疆油田单井吞吐采油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原油生物降解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烃类降解菌对原油的作用过程和对原油中主要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程度,本文利用筛选的烃类氧化菌以原油为唯一碳源,改变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时间,通过原油指纹分析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原油降解前后成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烃类降解菌主要降解饱和烃,降解程度与链长度有关。链长度越短越易降解,直链比支链容易降解。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油饱和烃的相对含量下降,严重的生物降解可使正构烷烃完全降解。多环芳烃中的萘及其烷基化萘系列的降解也较明显。生物标志物基本不受生物降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油成分变化明显,原油降解速率与细菌的数量和活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降解稠油及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微生物采油技术以其成本低、无污染、经济效益好的优势,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三次采油技术。该技术的主要机理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的重质组分,降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以达到改善原油物化性质的目的。笔者从原油、油田污水和海水中共分离、选育出能降解沥青质,能耐温达80℃、矿化度300000mg/L的微生物菌种及组合。并以其对青海、胜利、辽河等油田原油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能有效降解原油中沥青质的兼性菌的选育、降解效果以及采油过程中的现场应用。根据实验,所选育的兼性菌组合对青海原油处理24h后,其沥青质可降低20%。现场试验显示,生产井注入菌液20d后,3个月内的日均产量提高了9%,油井的热洗周期延长了2.1倍。  相似文献   

11.
达尔其油田稠油生物降解有机地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方法 从稠油生物降解宏观及微观特征入手,运用有机球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对达尔其油田稠油的地化特征及降解序列进行研究。目的 分析稠油地化,成因特征及成熟度,为油田今后勘探指明方向,结果 稠油宏观上具有饱和烃含量低,饱和烃/芳烃比值小的特点;微观上烷烃,芳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稠油为两期混合油,且成熟度不高,降解程度较低,结论 达尔油田稠油属低-较低成熟油;稠油的降解程度可划分为三级,今后的勘  相似文献   

12.
简要叙述了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指出微生物降解原油有喜氧/厌氧降解2种机制,实验室条件下一般进行喜氧生物降解,由于厌氧降解的速率很慢,因而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完全模拟地下厌氧生物降解;温度对生物降解有控制作用,40℃左右时实验室生物降解效果最佳;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对原油的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个组分都产生影响,使饱和烃含量相对下降,芳烃、非烃、沥青质的含量相对上升,而沥青质不易被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不同油区原油进行组分组成分析,选取了11种具有代表性的烃组分,分别与CO2组成二元体系(共44个)进行恒质膨胀实验。所选取的原油烃组分包含碳原子数为6~16的直链烷烃、单环/双环环烷烃和单环/双环芳烃。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原油烃组分中溶解的CO2可使体系发生一定程度的体积膨胀,且其膨胀幅度受原油组分自身性质影响较大,进一步提出用烃组分摩尔密度概念加以表征,膨胀系数与对应条件下原油组分的摩尔密度为递增直线关系,并建立了基于烃组分摩尔密度的CO2-烃组分体系体积膨胀系数的预测方法。通过借鉴长庆油田D井和X井原油的加CO2膨胀实验数据,验证了预测方法同样适用于对原油-CO2体系膨胀的计算。结果表明,CO2对原油的膨胀作用主要源于原油中烃组分的贡献,而非烃组分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4.
湄洲湾海洋细菌降解石油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从湄洲湾海域分离的两个菌株HI和H2对石油的降解作用。实验测定了在5个不同源油初始浓度下的原油降解率,并考察了在原油初始浓度3000mg/l,6d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OD值及原油降解率的变化。分别以正十一烷,正十六烷,正二十四烷,萘和菲5种纯烃配制成3种混合烃养基,以考察两个菌株对芳烃及烷烃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两个菌株对烷烃和芳烃都有较高的降解速度和耐油性,但对底物的利用和对含N,P营养盐的要求有显著的不同,H1菌株不需要营养盐,对芳香烃降解特别有效;而H2菌株需要营养盐,对烷烃的降解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宋芳屯油田的生产状况,从芳6区筛选到了3株以烃类为唯一碳源、兼性厌氧的驱油微生物菌种,并对其与原油的作用、代谢产物对原油物性的影响以及提高采收率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3株菌均具有产表面活性剂、产酸、产气活性,最适生长温度相近;它们均可以烃类为碳源、在油层温度下正常繁殖、兼性厌氧生活。组成的复合菌对原油中饱和烃、非烃等基本上都有降解作用。岩心试验表明,复合菌能显著提高采收率,并能在多孔介质中改善原油物性,使原油黏度、油水界面张力、pH值及蜡含量明显降低。该菌种能明显改善原油物性,具有很强的驱油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丁家屋子与八面河构造带之间的鞍部,新发现了王146区块沙四段油气藏.该油气藏埋深为1 462.9~1 748.5 m,但原油物性表现为高密度、高粘度和低凝固点的特征,为典型的深层稠油油藏,对其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仍不清楚,缺乏对深层稠油油气藏形成机理的研究.基于单井原油物性资料及其标志性化合物特征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于沙四段烃源岩,油气自生油洼陷向外运移过程中即开始发生降解作用;依据原油降解程度的差异,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存在2条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一条主要沿丁家屋子构造带走向运移,另一条主要沿八面河构造带走向运移.其中油气沿丁家屋子构造带走向运移过程中的降解作用最为强烈,从而导致王146区块深层稠油油气藏的形成,因此沿着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区域仍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新立村油田稠油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东部的新立村油田具有正常原油与稠油相伴生的分布特点, 稠油多分布于距油源较远的构造高部位, 与正常原油呈半环状分布。综合流体性质、原油族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 认为该区稠油油藏的后期保存条件较好, 微生物降解作用轻微, 具有半咸水-咸水湖相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特征; 稠油多属于原生稠油, 低成熟度及长距离运移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因素。稠变的原油降低了对断层侧向封堵性的要求, 利于成藏; 此外, 稠油作为一种封堵类型, 为该区后续油气的成藏起到了重要的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18.
齐40块稠油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推导了在多孔介质中测定流体流变性的公式,在油层温度下,分别用毛缰管粘度计、旋转粘度计和驱替装置,测定了齐40块稠油在通过多孔介质前、后及在多孔介质中各阶段的流一,研究结果表明,齐40块稠油在通过多孔介质前,后及在多孔介质中各阶段的流变性是不相同的,得出目前该断油藏的原油属于牛顿流体,这与开采初期原油是非牛顿流体的结论有所不同。同时考察了温度及多孔介质的物怀参数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