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垚 《通讯世界》2014,(9):37-38
随着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发展,在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应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情况也是越来越普遍。500k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将会是一种应用变电站监控主站系统的一种新的模式,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可以控制实现和安全监测变电站的工作运行状况。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现有的500kV变电站工作运行的基本特征,然后详细分析了500kV变电站的集中控制运行管理基本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500k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为以后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马永桃 《通讯世界》2016,(8):181-182
本文主要针对国内500kV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是实行无人值守还是少人值守进行了详细探究;介绍了变电站运行模式改革的方向,比较了国内500kV与220kV变电站、国内外500kV变电站的异同点.以某地区500kV变电站为例,从变电站设备缺陷等几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决定变电站运行模式改革的各要素.分析表明,对目前我国条件比较充足的地区所现有的变电站可实现少人值守的运行模式,决定是否能实现无人值守的关键因素在于二次设备能否实行远方操作.  相似文献   

3.
侯荣斌 《信息通信》2012,(2):253-254
中国通信运营商通信基站都是在无人值守状态下运行的.怎样知道基站设备运行状况,特别是空调的运行环境并及时调节其运行状态和模式,从而达到远程监控、智能化运行和节约运行成本之目的?本文研究了“基于GPRS的无线通信基站远程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及应用”实现了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4.
浅析如何提高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红 《电子技术》2009,46(5):68-68
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不断增加,极大地提高了电网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加快了电网的发展。但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提高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可靠性,如何保证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这已成为无人值班系统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越加深入,少人或无人值守变电站将日趋成为主流;通过对变电站35k 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跳闸事件的调查发现,监控调管和值班人员对上传信号和现象的正确判断直接关乎对客户的安全可靠持续供电。本文简要分析了35k 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地现象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日趋完善可靠,越来越多的变电站成为无人值守变电站。在这些无人值守站中远动设备成为监视、控制变电站唯一手段.若通信通道出现故障会使变电站处于失去监控的危险状态。通道故障期间变电站脱离了调度、运行人员的监控,如果这时变电站设备发生故障,极有可能造成事故扩大或延误事故分析处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经济调度都会造成威胁和损失。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受自然灾害影响相对小、独立于现有通信网络之外的站段通信系统来解决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电网安全监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今,许多变电站使用了综合自动化的设计,与此同时,许多老的变电站也进行无人值守改造。如何确保无人值守变点站的运行和维护,也是现今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对于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及维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邢雅  尹松  丁旭元  侯峰 《信息技术》2022,(9):186-190
针对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度监控信息输出信道多样化,提出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度监控运行仿真培训系统。基于directX图引擎间设计一种3D转换接口程序,完成多通道视频输出,使用实时捕捉与样本识别相融的模式完成Kinect体感交互,及时捕获人体动作,通过DTW算法识别人体动作,达到无人值守变电站设备3D立体仿真效果。测试结果表明,无人值守变电站微电网调度控制效果显著,控制出错次数为0次,解决故障的耗时低于10s,求助次数为0,应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黄剑君 《通讯世界》2017,(3):189-190
110kV无人值守站海某变电站在2016年雷雨季节时频繁发生大量报文上送远动情况,现场存在几台装置同时黑屏现象.本文通过对各方面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了存在问题,使该站未再发生通大量问题送现象,取得了较好的运维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动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况,并阐述了其运行的重要意义;之后概括了当前无人值守变电站调动自动化技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朱开忆 《通讯世界》2016,(24):158-159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变电站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渐在其中渗入了高科技手段,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其中,无人值守变电站是一项重要的成果,它可以保证变电站运行的精确化,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事故,减少损失.但是,目前,无人值守变电站仍然处于试运营的阶段,在技术和管理上尚不成熟,变电站在运行时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无人值守变电站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系统组成,阐释了其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运行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龚铁 《通讯世界》2017,(11):182-183
直流系统是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心脏,直流系统是全站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安全自动化装置、通讯设备、辅助装置正常工作的保障,直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技改优化、运行维护决定着无人值守变电站正常可靠运行.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无人值守站直流系统在运行、维护的实际情况,对直流系统在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变电站能否顺利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文中论述了我国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情况,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以及电力自动化在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徐金雄 《电子世界》2013,(13):70-71
根据某电力公司推进变电站无人值守和运行维护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介绍经验,提出建议,为各电网公司提供借鉴,对我国电网推行变电站无人值守和运行维护一体化制度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新磊 《电子世界》2012,(11):63-6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变电站能否在日常工作中顺利运行,将直接关系着电力资源的供应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变电站也由原来的人工值守转变为无人值守,且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在提高变电站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此,笔者结合我县35KV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以及电力自动化应用的相关状况,对其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内的运维人员通过识别变电站内的监控信号来清楚了解与明确把握变电站内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所以对变电站内监控信号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变得格外重要。尤其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变电站向无人值守趋势和智能化趋势发展,这都进一步要求变电站内的监控信号越来越具有全面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文章分析了传统变电站监控信号设计方面的缺陷,并提出了变电站内监控信号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10kV变电站运维的稳定长效是保障电网效率的关键。通过对变电站运行的分析,引进现代运维思想,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变电站运维检修水平,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为用户带来更大的效益。文章以推进电力公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输电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110kV变电站运维的风险类型,并归纳了技术检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纵观电力系统,通信电缆为现在综自变电站必备,在承担电力数据传输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隧道"角色。但在通信线缆的实际运维过程中,由于受其运行环境的影响,通信线缆无法避免的会遇到各种故障情况(断线、外力破坏、小动物撕咬等等)导致通讯中断,如通讯中断故障不能及时恢复,将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隐患。通讯线缆故障排查往往费时费力,排除远动机的问题、测控装置的问题、后台的问题等等;由于目前我们的通信线缆都是所有装置串联,需要单一的脱开查找,变电站通讯中断,由于没有直观的表现,查找非常困难,查找到故障点,全凭经验和运气,有时候一天甚至几天都查不出原因,甚至请教局专业车间也无可避免的有这样的问题。耗时耗力,而且出现通讯中断,需要集控人员到变电站值守直至故障恢复,浪费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9.
330kV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关系着电网的供电质量和稳定性,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对于330kV变电站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积极推动330kV变电站的无人值班制度建设,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变电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分析了330kV变电站无人值班建设要求,阐述了330kV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改造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信息通信专业市县运维一体化方案设计构想以及建设实施,实行集中调控、分区运维方案。分别建立市区和分区信息通信调控运维室,实现在集中调控模式下,技术运维分区化,业务运维属地化。通过制定统一信息通信调控运维一体化管理办法,组建统一信息通信调控客服控制中心,由市公司网络控制室负责处理市、县信息通信检修计划、任务下达、信息通信运行方式、网管监控、资源配置等相关调控业务。分区运维室负责分区内信息通信运维专业的协调运维,共同构建资源分配合理的协同运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