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残疾人作为典型的弱势群体,确保其基本生存空间需要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责任,也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城市人"规划理论中典型城市人与典型人居的匹配关系切入,用满意度来衡量残疾人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水平,以南京市域为实证范围,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南京市老旧小区、保障性小区、农村社区三类典型人居共计6个样本单元进行满意度总体评价,并通过对残疾人出行场所的偏好分析,识别最高满意度样本单元(凤栖苑社区)的人居特征,以及不同类型人居单元的残疾人出行空间偏好差异。研究发现,残疾人聚居存在对"家及周边"这一空间范围的强偏好与对突破"家及周边"空间弱依赖的双重特征。为提升残疾人对聚居空间的满意度,研究提出下一步规划应遵循"从全面到重点、从基础到提升"的原则,在空间供给时应优先强化"家及周边"这一空间范围内的残疾人出行保障,再拓展"家及周边"范围外的残疾人偏好场所。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郑州市贾岗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其建成年代较早存在的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设施陈旧等问题展开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原则,给出贾岗社区微更新设计策略,为进一步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发扬城市地方优势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以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塑造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空间特色一直是规划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而要在宏观规划的层面上体现城市空间特色却往往无处着手。文章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思路、手法及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苹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5):123-125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老城区的河道逐渐出现渠化、硬化、水质恶化、地域文化缺失以及城市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本文以南京市内秦淮河中段景观为例,探究老城区河道景观微更新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南京市地域特色的河道景观改造思路以及老城区河道微更新改造的“五字方针”,以期提高河道景观带的整体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6.
浙江的小城市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尤其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城市旧区的更新进入了高峰期,市民对于公共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多,大量的公共空间更新项目随之而来,包括旧城区广场,街道,公园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翻新改造。本文以长兴县人民广场改造为例,从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小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诉求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对生活空间环境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消极空间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城市消极空间更新是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的反思,也是探索更多合理、积极空间的途径。文章在了解城市消极空间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消极空间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消极空间更新原则及景观在消极空间更新中的作用,并通过消极空间微更新案例分析,对消极空间重塑提出了积极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中,一大批像固驿镇一样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老场镇空间逐渐演变为失落空间.该文从场镇文化背景、建筑与组群空间结构与特点为研究出发点,应对文化空间的失落提出对应的更新原则与针灸式微更新策略,力求通过物质空间的更新来带动文化的复兴.并运用空间句法来对场镇空间结构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为更新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从理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推进,人们对乡村公共空间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趋向多样化,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本研究从空间多义性的视角下找寻乡村公共空间持续性更新的回应,基于朱家林村的发展背景,从居住功能和附属功能、周边环境的作用方式及相互关系出发,分析朱家林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需求,以空间多义性的模糊性、过程性、关系性设计原则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边界消隐、弹性预留和功能融合三种更新策略,为当代乡村公共空间可持续更新提供新的理解视角,助力实现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促进乡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转型和高速城镇化衍生的空间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存在着大量尺度迥异、缺乏有效利用的不确定空间,其在城市形态学研究中被称为畸零空间。基于存量资源再利用的观点,畸零空间的有机更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聚焦畸零空间的形成动因,进一步梳理其理论脉络,并以淄博市为实证案例,引介了该市探索有机更新城市畸零空间的有益尝试。基于存量资源适应性利用、新产业业态引介和公共资源植入全面分析其特征,以期为我国城市开发畸零空间隐藏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到存量时代,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品质生活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主要目标.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导向下,城市建设模式从单纯的空间建造到复合的场景营造,文化复兴成为老城区有机更新重要内容,综合带动片区产业升级和活力提升.文章以成都浣花草堂片区为例,探索文化复兴导向下的城市片区有机更新路径,深入挖掘地区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在经历了建设发展的蓬勃期后,不少居住区已老旧不堪,基础设施相当匮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此外,公共空间衍生出不少失落空间,难以倡导社区互动,培养社区意识。相比以往的“大拆大建”,我国城市现已步入存量优化阶段。出于经济、民生、文化的多重角度,城市微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选取青岛市武夷山路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社区营造层面,通过调研分析、设计优化,采用底层公共化重塑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促进人口构成丰富的社区互动,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王瑞琪 《建设科技(建设部)》2021,(14):28-30
近年来不少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改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程度严重,本土文化不断衰落,如何将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更新使地域文化融人现代化生活成为关键一环.本文以南京老门东为例,分析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所存在的问题,基于微更新视角提供相应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里弄街区作为上海特有的近代建筑空间形式,因其特殊的风貌、肌理、建筑,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的重要名片。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这些特色空间正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如何保护里弄遗产、保存里弄记忆,成为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而基于历史变迁视角下的里弄街区风貌与空间特征变化分析,能够为理解问题产生机制并选取更新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文章从历史变迁的角度,以斯文里及其周边空间为例,基于城市设计的方法分析其空间特色、成因机制及现状问题,提出“肌理风貌—功能空间—遗产与场所”3个层面的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城市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为例,在分析归纳城市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全面评价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在文化视角下通过4个方面探索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路:扬长避短,明确特色文化小城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地域文化的空间模式;尊重风俗,完善特色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文脉相承,引入总体城市设计,延续传统城市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城市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暴露出活力缺失、业态发展不均衡等不同程度的问题.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襄阳城历史上最繁荣的商业街之一,典型性是其历史格局的特点之一,但如今在城市风貌的延续、文化的发扬、经济发展等方面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实现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针对其正在面临的街区衰败问题,文章将根据城市触媒理论原理,从空间,功能和文化三种角度选择并分析触媒元素,探讨塑造触媒元素的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