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徽州传统民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模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章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对徽州传统民居进行系统地研究,将提取的建筑符号元素按照结构符号、空间符号、象征符号三个类别进行解读,并阐述各类建筑符号在建筑创作时的应用方法。有利于启发设计师对徽州传统民居符号的创造性使用,为徽州地域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书院是古代东方最具代表性的高等学府,其建筑空间形式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集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本文从书院建筑本体与书院文化脉络入手,通过对传统书院的空间特点进行深入解析,探索在古代社会价值观念影响下的书院空间演化历程,进而归纳出"礼乐相成"的传统书院空间模式与深层文化内涵。把握书院建筑精髓、传承书院空间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当代大学校园找到真正具备文化意义的发展道路,并对继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统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类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它的空间有着固有形式和文化特征,对当今国学类建筑的空间设计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书院与现代国学类建筑的空间设计分析,以及对比研究,得到了现代国学类建筑的空间设计的启示与方向,以期为该类建筑的空间设计在传承传统书院的建筑文脉和场所精神方面的不足的问题上起到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徽州传统民居宅门入口空间的多样及其与周边微环境的空间秩序,反映了传统徽州人的居住境遇和生活文化。本文引入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传统宅门空间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其类型及演变发展的过程,旨在探索徽州宅门入口空间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现代建筑大门入口空间创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根植于安徽省境内的徽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三大地方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发展的巅峰,而与徽文化一同发展成熟的徽州建筑,则是徽文化宝贵的物质遗存.安徽美术馆投标方案,坚持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语言表达相结合的理念,强调对徽州建筑文化价值的挖掘,抛开以古董符号装饰建筑的简单做法,摒弃形式上的机械模仿,通过现代建筑语言,重构徽州建筑的空间形态,将建筑体验与展品欣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方案设计不仅凝练了徽州建筑的灵魂与意蕴,其干净简练的现代建筑处理手法,也使建筑的形态美而不张、凝而不放、形散意不散,完成了对徽州建筑的再次解读与升华.  相似文献   

6.
徽州建筑历经百年的沧桑在仍在中华文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与其所蕴含的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针对全国各地文创产品大同小异、差别甚微的状况,文章对徽州建筑图形符号元素中的二维图形符号元素和三维造型符号元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析徽州建筑中所蕴含的意境美。通过对徽州建筑图形符号元素的深入研究,剖析徽州建筑元素的内涵特征,并将其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这对文创产品的创新和徽州文化传承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
本文通过对符号学、徽州古民居装饰元素、徽州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字资料的查阅与整理,结合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从徽州古民居建筑元素中提取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符号:马头墙、天井、门楼、三雕等。通过对案例分析,研究徽州古民居装饰符号在动漫产品中的应用,为动漫产品的市场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历史性建筑的精神性源于文化背景下的人与建筑本体以及场域空间中的环境因子关系。基于当前学术界对建筑精神的研究偏以探寻场所过去的文化特征与符号以及环境地形之特色,进而对形态关系进行重组,或借用生命系统逻辑比拟,使得对精神传承的本质认知易止步于较形而上的模糊表述中。然而,文化传承是基于时空的更替,本文尝试以量子力学中已实证的“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现象,对场所精神和建筑环境因子的电磁效应关系进行探讨,并诠释经由对建筑场域的关键性复苏创新将使场所精神得以重现并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间书院基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丰富而朴素的营建智慧,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竹山书院是明清期间徽州全部书院当中最典型的一座,该书院建筑群分为学社建筑和文化园林两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竹山书院典型案例的研究,从中提炼出适宜于现代文教建筑的传统营建智慧,以期对现代文教建筑的建设给予一些启发性指导。  相似文献   

10.
戈仕钊 《城市建筑》2021,(12):73-75
地域性建筑研究对于文化建筑的本土化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旧城风貌和新城设计研究的补充与完善.材料作为建筑的构成要素,其自身的"物质性"承载了地域文化的个性与特质.以绩溪博物馆为例,从"材料选择""营造技艺"和"空间场景构建"的角度探究材料作为物质载体如何继承和发扬徽州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剖析材料表达的场所精神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徽州合院是特定地域内自然环境和社 会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重要表征。本文针对中 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立足于 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从形式美学、空间组 织、场所营造三个方面解析传统徽州合院地域 特征,运用特征归纳、比较分析、案例解读等方 法解读三个当代建筑案例,进而揭示出徽州合 院在形式操作、空间组织、组群构建三个层级 上转译与重构方法,阐释当今地域创作中对徽 州合院形式的传承与变异,探索徽州合院形式 对当代创作的潜能,并探讨建筑实践中传统与当 代、地域与全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徽州古民居是徽州建筑文化中迄今留存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部分,是徽文化中极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是徽州人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研究价值。徽州古民居建筑装饰则以其独特而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富而成熟的表现手法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形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当今世界建筑装饰文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林燕  黄骏 《新建筑》2011,(4):115-118
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书院设计充分借鉴港澳地区的教育特色和办学模式,以及岭南建筑与南欧建筑的风格特点,开创性地将西方高等教育的住宿式书院制度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理念融为一体。从宏观的规划,到中观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再到微观的细部风格,在全方位建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完善了当代大学书院设计的新理念。实现文化内涵在场所精神指引下与建筑空间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超越功能需求本身的建筑文化特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以白鹿洞书院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和楹联匾额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书院的楹联匾额进行分类统计,并结合历史文献探究书院匾联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意境。不同于中国古代工匠的传统建造,建筑文字空间的构建可看作是文人对于建筑的二次营造,在这个过程中,匾联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如今,书院这一传统的高等教育形式趋于消亡,研究白鹿洞书院匾联与其空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书院建筑类型空间内涵的研究,为从更广泛的层面去理解传统建筑营造的过程补充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徽文化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点鲜明,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徽州民居的空间构成以及建筑风格的取向。名人故居在徽州传统建筑的文化传承中起了关键作用,也是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的基本出发点。文章以祁门县谢存仁故居为研究对象,测绘、建模并绘制了相关图纸,对徽州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和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辛璐  魏子君 《城市建筑》2022,(1):127-130
书院建筑自古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建筑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礼制建筑与文人建筑相结合的典型建筑形式,其中岳麓书院将这一文化逻辑充分地反映到其空间结构上.本文以岳麓书院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岳麓书院的现状与空间格局,概括出传统礼制下书院的空间特点,再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epthmap软件分析书院在拓扑学上的空...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5,(7)
徽州古村落与自然生态环境在空间上的相得益彰,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从人居环境空间构造角度来看,微州古村落是中国古建筑乃至世界古建筑史上的珍宝,其将自然与建筑二者结合的物象,通过艺术的手法转化为审美意象,突出了建筑文化的特有魅力,当代空间环境设计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针对徽州古村落环境设计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鹿洞书院建筑环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白鹿洞书院的文化教育和建筑环境特色的阐述,对书院建筑与风景相互结合相互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对书院这一特殊场所的意境处理、氛围营造等手法加以研究,就其对现今园林规划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学习及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家族书院整体空间环境缀合儒家文化、书院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相关历史文化信息,是集聚遗产价值的场所。本文从空间遗产视角切入对闽南家族书院遗产价值的探讨,并以泉州永春碧溪堂为例,聚焦作为遗产价值承载的整体环境之空间区域、空间格局、空间精神。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时间、文化三个要素视角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价值保护有所启示,对类似遗产空间的延续与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传统格局的书院建筑群落分析比较,从书院建筑的规划布局,空间形态,建筑语汇等方面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与研究书院建筑文化及其文化现象在当代校园规划建设和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今后的校园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