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所理解的吴良镛先生和人居环境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干峙 《城市规划》2002,26(7):6-6,8
吴良镛先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他一直讲建筑是为人的 ,解决人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协调是我们的学科的最根本目的 ,也因而必须要有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两种基础。吴良镛先生学术思想集中表现在人居环境科学。吴先生有两本专著最代表他的思想 ,一是《广义建筑学》 ,一是《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两本书奠定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在借鉴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人类聚居学的理论的基础上 ,吴先生把人居环境内容分为五个大系统 ,包括人、自然、居住、社会和其他支撑系统等。根据中国的实践把人居环境分为五…  相似文献   

2.
规划书市     
《城市规划》2002,26(3)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1年 10月出版 ,定价 :5 5 0 0元。本书是吴良镛院士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下篇“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的译介。《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倪鹏飞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1年 6月出版…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7,(1)
人类聚居学是研究人居环境的科学,通过对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人居环境的营造手段。本文概述人类聚居学的理论背景,分析大城市的必然性,浅谈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途径,以期对今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任君 《城市住宅》2015,(9):63-65
<正>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生存环境,使当前我国传统聚居形态及城市文化的发展面临着现代性的断裂。文化的传承、培育、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息息相关,必须重视对人居环境的文化关注。0引言早在1958年,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并认为人居环境的本质就是人类的聚居。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良镛先生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聚居学是以人和经济、社会、政治、管理、技术的关系为前提的所有与人类聚居有关的科学,是一个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最终目标是建立"使居民能够幸福、安全的生活"的聚居。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在地区开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多学科研究的科学群体,是研究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6.
《城市开发》2004,(7):68-69
1993年前后由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三人,结合中国国情和建筑业现状适时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该学科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村庄、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以世界文化遗产区的都江堰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人类聚居生态智慧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都江堰灌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水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对人类聚居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建设时期、发展时期及近现代时期四个阶段,"天府之国"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显示出顺从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四次转变;从道生万物的整体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兼利天下的社会观、以道驭术的伦理观、自发秩序的善治思想等五个方面,揭示了"天府之国"社会和自然系统和谐共存的深层生态智慧。上述生态智慧对当代城乡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实践的若干启示为: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协同关系将有助于促进人类聚居的可持续性;自然引导下的人类聚居实践能够支撑生命支持系统;应通过规划实践维持或重构健康的自然过程;融合环境管理单元和规划发展单元,形成聚居模块单元,有助于形成基于模块单元的富有活力的健康自治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引入环境伦理观,可以指导规划价值选择与规划制度革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模式应该是社会与自然系统相互协作、理性包容、适度冗余、有序增长的协同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聚居及其环境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文章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篇章,首先叙述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端与成长历程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吴良镛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采用发展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核心学科的方法,为实现人居环境有序空间和城乡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从联合国的"人居一"到"人居三"大会,从《人居议程》到《新城市议程》,国内外人居运动密切交流,互动促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吴良镛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范式",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新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时期,以西部干旱区少人和无人区域人居环境开发利用为长远目标,以人居环境学为理论指导,以区域景观生态化规划设计为方法途径,研究集水造绿与生态环境改善、传统生存方式与产业的改变创新,新型人居环境模式的理论、方法、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从所提出的人居环境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3方面展开,以黄土高原干旱地区为对象,以甘肃环县"上海绿洲"为实证案例,以"干旱区地表雨水收集、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聚居背景"+"现代集约化农牧业与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新型聚居生存方式与产业"+"节水节能、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的新型聚居建设"为基本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对现有相对离散的相关理论方法予以梳理综合,寻求更为综合系统的理论方法,对现有多种高—中—低技术予以集成,寻找一体化的技术应用途径。从理论、方法和技术3个层面,提出气候变化新时期西部干旱区新型人居环境模式、形态与集成技术应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人居环境1.人居环境研究与实践的源起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共同关心的课题。应该说,早在古代就有了人居环境的研究,只是没有成为一个系统的学科而已。二战后,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Doxiadis)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EKISTICS)”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建筑学,其着眼点已不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小到村镇,大到城市带,所考虑的是尺度、层次不同的人类居住环境。自60年代初期,《寂静的春天》一书唤醒了美国公众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关注。近20-30年来,全球人口猛增…  相似文献   

11.
书香     
<正>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著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  相似文献   

12.
吴良镛 《规划师》2001,17(4):10-13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而不是象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是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同属于人居环境,但长期以来这两类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为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应将两者纳入统一的规划体系,做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规划理念、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产业及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居住环境是空间的,是人类取自于自然环境而创造形成的空间,称人类居住空间环境,或简称"人居环境"。自人类创造了这一空间,大自然中就有了相对的两种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人类创造并生存于这人居环境后,也就出现了自然与人居、人居与人类以及人类群体与个体等的相互关系,人类在创造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希望所出现的这些关系是和谐的,使人类生存和合谐趣、平静安宁。或者说,人类以所创造的居住环境,和谐了人生。  相似文献   

15.
选取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询,以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人居环境系统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历史街区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该街区人居环境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建议,对旧城区改造工作的持续进行和构建科学的现代人居环境体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3):8-9
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2020年全球总人口达76亿,其中有约34亿人居住在乡村.相比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地区,全球乡村面积更为广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聚落及所依附的农耕、渔业、林业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营建智慧和本土景观特色,同时乡村人居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国...  相似文献   

17.
艾南山 《四川建筑》2003,23(Z1):30-33
文章论述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居环境科学是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聚居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环境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8.
对“人居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居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的关注.为适应联合国人居委员会所设立的"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需要,中国政府设立了"人居环境奖"等奖项,以表彰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方面作出突出成绩并取得显著效果的城市.结果深圳、大连、杭州、石河子、南宁等五个城市荣奖2001年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等28个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其人地关系的典型性,是独特的人居环境研究样本。研究以伊洛河流域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五个方面整理归纳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分析其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及空间分异特征,为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居环境主要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自然背景是人类生产活动及人居环境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室内设计来说一定要以科学的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