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肇始于1840年,以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中国为主要待征的中国近代建筑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天津近代建筑的出现始于稍晚一些的1860年,是年天津开埠,英、法、美三国相继设立租界。此后西方各国相继效法,至1903年,除美租界于1902年并入英租界外,天津已有英、法、日、德、俄、意、奥、比八国租界。1900年以后,租界区迅速发展,成为天津城市的主体,在租界区内陆续建造了大批欧风建筑。天津近代欧风建筑分布范围广、建造数量大,它们的建造决定了天津近代城市的面貌。租界区内欧风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锻炼了中国的建筑工匠,使天津的建筑业在营造方式与建造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中国三大阶梯的地理特点和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的四次传播入手,构筑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时空框架:历述了中国近代轮船运输体系的建立与条约——租界制度及洋务运动;铁路运输体系的建立与帝国主义资本与民族资本及官方企业;公路运输体系与西北经济开发的三大经济阶梯的形成。并在对经济、文化等部类历史背景透视下概括了建筑历史在规模上、深度上及思想上的不平衡性。最后,文章在文首对以往各种史学观点的总结基础上,提出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意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核心力量是在欧美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布扎”体系的训练, 帕拉第奥式的学院派古典建筑语言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印记之一。本文从近代部分受“布扎”教育建筑师的工作出发,探讨学院派和帕拉第奥式的形式语言和方法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延续和转译,并通过协调不同建筑体系,来适应中国近代中西交融、碰撞的社会状态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4.
厦门鼓浪屿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与近代其他沿海开埠城市不同,鼓浪屿岛以1.91km2的面积,容纳了众多的以居住类建筑为主的近代建筑组群.这些洋楼均十分重视建筑装饰,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华侨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洋楼建筑的装饰图案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这些装饰图案作为时代的缩影,从微观层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建筑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上海租界当局对租界进行管理,完全按照西方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通过颁发一系列法规,并辅以配套的管理措施和惩罚手段来进行。这些法规经历了从简单到繁杂、从综合到专项的演变,既显示了租界城市管理的特点,也深刻反映出19世纪中叶后处于被动开放环境下的近代中国,西方城市管理文化如何被移植、生长并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曾凡普  何俊萍 《山西建筑》2006,32(24):23-24
论述了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出现以及一系列背反现象,探讨了现代建筑运动的两个阶段以及对建筑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指明了其发展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秉德 《华中建筑》1994,12(3):43-45
青岛近代欧风建筑文化的借鉴与发展──青岛汇泉小吃街方案设计札记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大致有四种发展模式:由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占租界而发展起来的商埠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由某个帝国主义国家单独侵占而形成的新兴城市如大连、青岛、哈尔滨;受商埠城市影响近...  相似文献   

8.
陈志宏  贺雅楠 《华中建筑》2010,28(6):122-125
近代租界口岸的开埠与海外移民潮的兴起,闽南传统民居逐渐地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洋楼民居。该文从家族伦理关系、日常生活方式、社会治安状况、地方风水观念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洋楼民居的形成发展与侨乡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并进一步剖析了侨乡近代民居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公园营造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纪军  王妍 《新建筑》2012,(5):50-54
结合中西方文化碰撞、磨合、交融的过程,对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租界公园、开放私园和大众公园进行考察,并以典型的园林个案为代表,探讨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于中西文化不同程度的认识与体验,认为任何成功的设计作品都需要对异质文化精神的充分理解。而相对于租界公园中本土文化的缺失,或开放私园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迷失,近代时期所形成的"中西合璧"风格,在本质上体现了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本土文化的宣扬。  相似文献   

10.
福州近代高校的校园建筑是一种文化的参照物。它藉由校园的空间形态及其建筑风格特征来形成特定的建筑语言,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结合,是西方建筑师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实践来表达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该文从选址、规划、平面布局、结构技术和建筑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福建协和大学的异同,探讨建筑设计背后的文化继承和转变,以及社会历史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先行者.冯纪忠先生在融会中西方文化的自身背景和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情怀的双重影响下,基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诠释和创新,合“理性的浪漫”与“诗意的现实”于一体,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的启蒙、传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文章简要回顾了冯纪忠先生在建筑教育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实践等方面的相关思想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薛林平  石玉 《华中建筑》2011,(10):111-115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套的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便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史.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印迹的近代火车站.这些火车站往往采用中西合壁的建筑形式,价值颇高,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地域主义的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该文以现代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的沈阳老北站为例,通过对其平面...  相似文献   

14.
陈峰 《山西建筑》2010,36(34):18-20
以时间为线索,从伍重的学生时代一直到其晚期的建筑创作,深入的分析伍重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建筑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联,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对伍重一生的建筑创作,尤其是对其建筑理念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炎松  杜荣  黎洁 《华中建筑》2006,24(3):29-31
校园建筑的品质该如何定位,校园文化的内涵该如何体现,是当代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该文通过对西安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的建筑设计的诠释,把校园建筑的品质与校园文化内涵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华古文化神韵的代表——“王帛”文化主题,尝试以现代的建筑语言从总体布局和建筑造型上再现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精神,提出了积极创建富于人文内涵的现代校园建筑设计方法和理念。  相似文献   

16.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3,21(1):22-24
在揭示传统文化尚中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中庸》理论思维的思想文化意义;试图通过传统建筑木框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建筑单体的形成与变化,传统建筑类型的分化与发展,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中国建筑的现代重建与发展,揭示中国建筑以人为本的尚中观念和中国建筑道不远人、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风盛行,但却缺乏中国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研究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坡屋顶作为建筑单体的视觉核心,形成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重要印象。该文将坡屋顶作为切人点,研究其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多种应用手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江苏高原生态园会议中心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新建筑的设计如何满足现代使用要求。通过对藏式传统建筑元素的借鉴和进行应用,阐明了新建筑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筑文化中反映的象征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羊恂 《华中建筑》2003,21(2):10-12
当活跃的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分析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入手.总结了中国近年来优秀的建筑作品中的象征性表现的不同类型和手法,试图从中舔入理解建筑刮作的本质,以期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结合禅宗的一些基本义理解读了安藤忠雄所设计的本福寺水御堂,阐释了水御堂中处处体现的禅意美,彰显出日本禅宗对日本建筑的深刻影响。这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建筑内涵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以实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兴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