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3.
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场所,社区层面的微更新项目往往涉及小规模的零散空间,通常采用小规模拆迁和局部建设的模式来创造大规模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更新实践案例分析,讨论了在社区微更新视角下,如何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总结更新经验,并提出重构参与模式、重构多元功能、重构空间设计、重构记忆文脉、重构社群关系5项重构策略,希望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5.
针对长期以来的旧城改造忽视城市原有的社会网络保护的问题,文章提出应保护和改善社会网络形成的物质载体公共空间系统秩序,并指出了维护公共空间系统秩序应采取的城市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受到冲击并发生了性质和形式上的改变。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矛盾激化等衍生问题都对新时期的居住空间构建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公共空间是彼此交往并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环境载体,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文章以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为立足点,从角色扮演和符号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构成特点及营造策略,将外在环境或情境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并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产生社会互动和交往,形成社区和谐氛围,构建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老年人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老年人对于居住空间的各种需求出发,从老年人住宅社区的公共空间角度进行研究与探索性设计,为中国老龄社会住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办公空间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办公空间层出不穷,但现阶段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问题,办公空间仍主要以高层为主,而高层建筑又有其局限性。如何在高层建筑中创造公共空间是提高办公效率和发展人性化办公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案例阐述高层建筑中创造公共空间的模式与应用效果及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从而摸索出高层办公公共空间设计与绿色设计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社区和居住区概念的关联性着手,通过考察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结构的转变,探讨了居住区公共空间不同的运行方式和作用。指出:与传统社区单向的公共性不同,当代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双重的公共性,因此模拟传统社区生活的规划思路无助于弥合当代城市社会空间的裂痕。最后本着建立和谐城市社会的原则,对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公共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能通过限制公共活动的形式来影响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关系又会反过来限定公共活动的规则和意义,从而决定了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形态特征。本文通过论述两者的互动关系,探讨在社区改造背景下能与我国社会关系特点相适应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并尝试在莞城两隅社区的改造项目中对它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老龄化人群的日益增多,老龄化社区的出现对城市公共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诉求。本文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的角度以及目前老龄化社区公共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着手,从总体规划、道路设计、植物配置和设施配套4个方面对老龄化社区公共绿地设计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营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区复合型公共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我国老龄化的现实,该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营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区复合型公共空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crucial for the delivery of positive outcomes; however, the network structures that can be created by community groups that use social media and participate in the network are not widely understoo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specifically Twitter, by two community groups in Sydney. In the context of this study, community groups are self-created and organized groups of citizens that form to oppose a proposal to amend planning controls for a specific site. Employing the research technique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this paper seeks to visualize community group social media networks, as well as understand who is connected and who is participating within the networks. For the two community group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y do not attract large numbers of friends and followers on Twitter and key stakeholders play a passive listening role in the networks.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效能评价及决策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密度城市环境的特殊属性,重新梳理和探讨公共空间建设的多目标需求,引入效能理念,探讨公共空间效能的概念及研究意义,构建一个综合、弹性的框架来研究及评价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决策模型及技术体系,为设计方案比选及规划管理提供分析工具与参考依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区的广场规划设计为例,对评价及决策模型进行初步检验。 相似文献